[日]冈田英弘 著,陈心慧 译
北京出版社:2016年2月
在冈田英弘看来,历史分别于公元前五世纪与公元前100年,诞生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而创造历史这项文化的是两位天才。一位是东方中国,以汉文写下《史记》的司马迁,另一位则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腊语写下《历史》的希罗多德。
司马迁的《史记》是皇帝制度的历史,叙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变迁。在他所确立的历史叙述中,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记述时都会尽量规避“正统”的变化。希罗多德所“创造”出的地中海型历史,记叙的是强国变弱、小国变强等命运的转换,确立了“欧洲战胜亚洲是历史的宿命”这样的历史观。
就这样,拥有历史的两大文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各自在创造出固有的历史观之后,在各自的地区里以各自的历史架构书写历史,直到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帝国的出现打通了东西藩篱。随着蒙古军队四处征战吞没大半欧亚大陆,让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得以连接,两大历史文化首度接触。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世界史从此变得可能,至此,人类文明方才真正进入世界史的时代。而这,也正是蒙古史的文明意义。
《
忽必烈的挑战
:
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
[日]杉山正明 著,周俊宇 译
“甲骨文”丛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的前线上,皇弟忽必烈突然有了争夺大汗位的机会,同时忽必烈也面临着威胁与挑战。他面临着什么挑战?他不只要击败竞争者登上大汗之位,还得创造不世之功与巨大财富才能给蒙古共同体带来繁荣与安定。忽必烈不只要克服地形天险才能在军事上打败南宋,还要尽可能减少双方损伤,才能顺利达成接收江南财富的目标。而且,忽必烈面临如何建构世界国家和经济体系——地跨欧亚陆上海上的军事与通商帝国的难题。
杉山正明这部1995年SUNTORY学艺奖获奖作品,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主体的观点,描绘出别开生面的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将蒙古的“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清帝国这几个在近代西欧列强兴起之前的世界强国,在杉山正明看来,也与蒙古帝国有着内在的联系。
《东胡民族考》
[日]白鸟库吉 著,方壮猷 译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白鸟库吉 (Shiratori Kurakichi,しらとり くらきち,元治二年-昭和十七年),日本东洋史学界泰斗,日本东洋史学东京文献学派创始人,北方民族、西域史、朝鲜史、中国神话研究的开拓者。一生在人种、言语、宗教、历史,民俗,神话,传说,考古等领域贡献颇多,世有日本近代东洋史学界的"太阳"尊称。
白鸟库吉的研究领域从日本和朝鲜开始,涉及整个亚洲的历史,民俗,神话,传说,语言,宗教,考古学等方面。他精通多种古代民族语言和欧洲语言,为日本西域史研究第一人。早年向国际东方学家大会提交德文撰写的《突厥阙特勤碑铭考》、《匈奴及东胡民族考》和《乌孙考》三篇论文,得到当时名家拉德洛夫、夏德等人的重视,为日本跻身于欧洲东方学界开了先端。白鸟采用近代历史研究法研究亚洲史,特别是中央亚细亚、满、蒙各民族的历史和语言,富有独创性。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美]拉铁摩尔 著,唐晓峰 译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本书译者唐晓峰教授编写的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一书
即将由活字文化策划出版,敬请期待!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美]巴菲尔德 著,袁剑 译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该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
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
《多桑蒙古史》
[瑞士]多桑 著,冯承钧 译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4月
中国断代史研究诸科中,元代是国际性的项目,其原因在于这一时段的蒙古民族的历史活动,特具世界性的意义,建都于今北京的元朝,不只取得了统一全国的成就,而且向外发展,达到今天东欧各地,建立了察合台、钦察、伊儿等汗国,既对这些地区各民族的历史走向发生了重大影响,又把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外交流,推进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层次。为此,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我国元代和蒙古民族活动的历史,有必要参考传统载籍以外的更多的历史文献。《多桑蒙古史(套装上下册)》作者以东方学家著闻,这部用法文撰写的巨作,参用了大量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史料,不仅对蒙古民族在中亚西亚及欧洲的活动史实作出了详细叙述,也为《元史》等传统载籍的研究和运用,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源,以此获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介和广泛使用。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萧启庆 著
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0月
萧启庆治元史的多篇论文在台湾先后不重复地结集收入三本著作中,即《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元朝史新论》。此次将其中有价值的文章重新编排,汇为《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内容涉及元朝的统一,蒙古帝国的崛兴与分裂等等重大问题。作者萧启庆教授是《剑桥中国史》蒙元部分的撰稿人。
《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姚大力 著
“清华国学丛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结集于本书中的十四篇论文,写作年代前后相距近三十年,其中贯穿着同一种追问:如何从一部以汉文叙事的《元史》,去揭示出蒙元中国的制度成分及其文化所特有的多样性品格?
蒙元政权在征服中原、继而君临全中国的过程中,由草原游牧帝国转变为一个以治理广袤的汉文化地区为重要任务的“帝国式王朝”。本书聚焦于在此期间蒙元政治体系所发生的变化,从皇权、权力中枢机构、官僚体系、刑法体系、官僚铨选制度、地方行政体系等方面,分别展开专题式的分析和论述。这一政治制度体系具有相当程度的“汉化”特征,但又不能简单地使用“汉化”概念来界定或概括它,其中保持着或变相保持着一些蒙古制度成分。
《蒙元帝国与13-15世纪的世界》
刘迎胜 著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3月
本书分别从元代皇室的政权斗争、元代各汗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特殊历史事件、人物考证等方面,为读者重现了12—15世纪蒙元帝国的社会文化图景。作者大量运用英文、德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蒙文、突厥文等文献资料,着重对蒙元时代的内外交流进行探讨。
《五色四藩:
多语文本中的内亚民族史地研究
》
乌云毕力格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
《五色四藩——多语文本中的内亚民族史研究》分上下两编。
上编“多语文本与内亚关系研究”主要是内亚民族史相关的内容,涉及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北路卫拉特草原等区域的满蒙、蒙藏和满臧之间的政治关系,从时间上来讲,主要集中在清前期。共有十一章。
下编“蒙古历史地理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明末漠南蒙古喀喇沁、东土默特部的游牧地考证,第二是清初神秘的“察哈尔国”游牧地的考证,第三是17世纪上半叶中亚卫拉特人各部的游牧地考,第四是关于清代蒙古地图文献的点滴。共有六章。
《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
葛兆光等 著,《上海书评》编辑部 编
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8月
何为“中国”?元朝、清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清帝国通过怎样的统治政策获得了奠定今日中国版图的疆域?“新清史”、内亚史研究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这么火?……
近年来,在新的理论视角与新的理论框架的冲击下,中国史研究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葛兆光、徐文堪、汪荣祖、姚大力、张帆、罗新、沈卫荣、钟焓、狄宇宙、欧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学者,在本书中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与对话,对上述种种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也具有鲜明的学术史意义。
本书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启发我们对传统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史研究范式进行检讨与反思,进而丰富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思考。
本期选目:景成
读书、知书,尽在活字·书单
【活字·书单】是活字文化编辑部在公众号上开辟的读书专栏,目前成员包括活字君本人和陈轩、安迪两位同事,以及特约编辑复旦大学祁涛博士。我们的内容包括定期更新的【月度书单】和不定期更新的【主题书单】:
若你也有心仪的书目,欢迎随时在后台留言,或加入活字文化微信读者群推荐给我们!
转载请联系后台 | 入群请加微信:daskapital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