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 有用+1
0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北华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华大学的31个教学学院(中心)之一,位于南校区。学院现已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力、旨在输送历史高等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及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历史教育师范教学与研究、在文博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及文化数字传媒产业从事管理应用工作等领域。
多年来,学院始终继承、坚持学校百年的优良传统及吉林历史教育传承底蕴,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2014年5月27日,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最新发布首份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 [3] 北华大学的 世界史专业 被评定为2014年中国三星级学科专业,三星级学科被定义为“中国知名学科专业、中国区域一流学科专业。” [4-5]
中文名
北华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外文名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BeiHua University
简    称
北华历史(HCC BHU)
创办时间
2007年(始创时间1906年)
办学性质
公立
学校特色
中国三星级学科专业,三星级学科被定义为“中国知名学科专业、中国区域一流学科专业”、省属重点本科
主管部门
吉林省教育厅
硕士点
世界史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专门史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
校    训
崇德尚学、自强力行
校    歌
北华之歌
院    训
尚德崇实、自强乐群
地    址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吉林大街15号
院校代码
11923
类    型
文史
所属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 吉林市
现任校长
李延忠
主要院系
历史系
现任院长
郑毅
院    风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邮政编码
132013
主要本科专业
历史师范、历史文化产业管理
主要硕士专业
世界史 中国史 专门史 历史教育
前身1
吉林师范学院 历史系
前身2
北华大学师范人文学院 历史系 [6]
始创时间
1906年

学院简介

北华大学 吉林省 著名的省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重点大学,1906年始创。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 吉林师范学院、 吉林医学院 、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
2015年在全国综合类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67位, [7] 属1星级,是区域知名大学,含4星级专业(中国高水平专业)4个,3星级专业(中国知名专业)9个。 [8] 学校现坐落于风景迷人的雾凇(全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之都、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吉林市 [9]
金意庵先生为学院题词
北华大学南校区正门

沿革历史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由原 吉林师范学院 (1906年清政府创办,省立院校,中国第一批师范院校)历史系和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组建而成,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传承了吉林历史师范教育百年光荣传统。
第一阶段:吉林历史师范教育发轫初兴时代(1872~1978)
1872年 (清同治十一年),吉林府始建崇文书院,开设经史学课程,首开吉林地区正规官办历史学教育先声。 1906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在吉林崇文书院创建吉林省立初级师范学堂,讲授新史学理论。这就是中国第一批、 吉林省 第一所以培养师资为目标的新式学校,可谓实施中国师范教育之伊始,开中国师资培养之先河。以后,吉林省立初级师范学堂几易其名: 1911年 辛亥革命 后,更名为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东北 沦陷时期( 1931~1945年 )改名吉林师道学校,设文史系。 1945年 光复后,又恢复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48年3月9日 吉林市解放,吉林师范学校获得新生。 1949年 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后43年的 艰苦岁月 ,始称吉林师范学校。 1952年8月 迁到江南(现吉林二中校址),修建历史系教研室、办公室,并开设教室。
1951年~1958年 1959年~1961年 ,两度扩建为吉林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1959年 全国院系调整时称吉林师范学校。 1961年 后升格为吉林师范学院。 1966年7月 ,吉林师专与四平师专合并,仍称吉林师范学院。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 期间受到冲击,招收工农兵学员。 [10]
第二阶段:复兴后的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时代(1978~1999)
1978年12月28日 ,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吉林师范学校恢复为吉林师范学院。设置了历史专业(专科)。 1984年6月 成立的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室。 1985年6月 改建为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在吉林省设立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协作体),同年单独成立历史系(专科)。
1989年 升格为本科专业。李澍田、刁书仁等曾任历史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衣兴国等曾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11] 李澍田先生在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东北师范大学 薛虹教授合作或独立主编《长白丛书》《长白学圃》《中国东北通史》等学术期刊或著作。 [12] 1999年 ,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已建成一所国内学术水准较高、学科体系比较健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门类系别。
第三阶段:北华大学师范人文学院历史系时代(1999~2007)
1999年9月10日 ,北华大学组建后,成立师范人文学院(包括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语学院等),重新设立历史系、历史教育学专业,并于 同年12月 成立北华大学古籍研究所。 2001年8月 ,历史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人文学院将历史系改称为“社会历史文化系”,张林副教授创办、分管社会学专业。该系成为历史文化学院前身,设历史教育学专业、社会学专业,胡黎霞、张林曾任系主任,陈陶然(分管历史师范专业)为系副主任。 2004年5月 ,古籍研究所改建为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 2007年1月 ,东亚中心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3]
第四阶段:北华大学建院以后时代(2007~至今)
2007年2月 ,北华大学成立历史文化学院,赵志刚副研究员(相当于副教授)任党委书记, [14-15] 博士生导师王景泽教授任院长。 [16] 历史文化学院组建后,设立历史系、历史学(师范)专业,社会学专业分离出来并归入政法学院(现分为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专业属法学院)。 2009年 ,北华大学任命东亚中心主任郑毅教授兼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2010年 ,任命刘亚丽为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宫炳成为副院长,王雪梅为历史系主任 [17] 2012年5月 设立历史学(历史文化产业管理方向)专业, 同年7月 ,该专业方向开始招生。
2014年5月 ,学院投入巨资从韩国、日本等国引进珍贵历史资料与文献书籍,资料库装备了先进的自动程序数控仪器设备,并进行全方位教学质量改革。 5月27日 ,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最新发布首份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 [3] 北华大学的 世界史专业 被评定为2014年中国三星级学科专业,是三星级学科被定义为“中国知名学科专业、中国区域一流学科专业。” [4-5] (2014年中国各地区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是为了满足全国高考考生及家长了解中国两岸四地各省市区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需求,旨在为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高考考生选择报考高校、挑选学科专业提供参考依据。)
学院环境(体育场)
学院环境(陶行知塑像)
学院环境(中日会所)

学院概况

2008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43篇,其中国家重点、核心期刊论文46篇;编纂出版学术研论专著及 全国高等学校 适用教材29部。另外,1985年以来致力于出版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 东亚史巨著、大型地方文化丛书《长白丛书》系列 ,2014年已出版108部,5000余万字,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在整理、传承地方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33项,获厅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高校现代化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图书资料中心藏有中、英、美、日、朝、韩、俄、蒙等国的文字书籍期刊资料近5万册。另有电子图书浏览室中的电子图书、历史音像资料、微缩胶片等各类资料数百种。 [18]
“朝鲜历史与东亚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
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大会
(一)学校院训
凝练 “尚德崇实、自强乐群” 的院训
(二)学校院风
营造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院风
(三)人才培养
以培养 “求真创新、学识兼备、为人师表、文化底蕴厚” 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四)办学理念
坚持 “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 的办学理念
(五)办学宗旨
始终坚持 “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的办学宗旨

治学传统

2010年6月社联文化节晚会
形成了 “严谨求实” 的治学传统
经过30余年的努力,学院现已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培养历史教学与研究人才的基地。
多年来,学院始终继承、坚持学校百年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2009年,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班主任制;2010年,实施学生师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素质培训制;2014年,实施考研班专业优化辅导制等。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宗旨,创立了以 “六大古都”专业考察活动 为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始终以教学为中心,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立足吉林,辐射周边,面对全国,走向世界。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在各院校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在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 历史文化遗产 的产业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教师、全天候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扎实可靠的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为学生的就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赵志刚、王景泽展示林学院书法家王治衡作品
2011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号召下,文化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学院预见到未来文化产业市场对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在原有师范类基础上,对专业方向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性调整和布局,新增设历史 文化产业管理 方向,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书商式”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依托专业优势,加强学生学习师范专业师能技能培训练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团委会 学工办 主办的,2009年开始首届的,每年12月(年终时)由 学生会 承办的 “早操、 寝室文化节 (从第五届改为校园文化节)颁奖典礼” 文艺晚会;每年6月(毕业季)由 学生社团联合会 承办的 “社联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送老生晚会” 文艺汇报演出等。2012年开始举办师能师技比赛,包括:三笔字书法、普通话、说课演讲辩论等环节。这些活动的表演与组织统筹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学生在国家、省、市、校级大学生“挑战杯”、全国海洋知识竞赛等各项就业实践项目、创新活动和比赛中多次获优异成绩。团委青年志愿者选拔 "吉林市历史文化教育单位义务讲解员" 大赛成为了全校社团的十佳品牌项目活动,爱心敬老、募捐、交通协管员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最具有专业特色的吉林地方民俗文化协会成为五星级优秀社团;规模最大的 青年志愿者协会 成为十佳风采社团、四星级社团。(吉林市历史文化教育单位包括: 吉林市博物馆 吉林水师营博物馆 吉林文庙博物馆 ;吉林满族文化博物馆、北山寺庙群;吉林机器局(文化艺术中心);吉林乌喇历史公园;吉林明清造船厂博物馆;阿什哈达摩崖石刻等)
学院已建立5个基地:
2013年5月24日与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共建 大学生就业实践实习基地 ,选拔两批讲解员、签署议定书并举行揭牌仪式。 [19]
2014年5月13日与吉林市丰满区泰山街道共建 学生党支部“志愿服务”基地 团委助残助困“阳光行动”基地 ,并举行启动揭牌仪式。在其下辖的华西社区、滨江社区等7个社区派驻社区主任助理,配合社区主任处理日常工作。同时定期深入社区基层,团委会开展义务助残助困,志愿者们进行志愿帮扶助学。 [20]
2014年5月18日与吉林市文庙博物馆共建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选拔两批讲解员、签署议定书并举行揭牌仪式。 [21-22]
2010年6月社联文化节晚会
水师营博物馆义务讲解员选拔大赛
历史文化学院与吉林市丰满区劳工纪念馆共建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正式启动。2015年5月18日,双方在劳工纪念馆举行了基地揭牌仪式。学院党委、吉林市总工会和吉林市劳工纪念馆相关领导、学院50余名师生及劳工纪念馆全体成员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旨在纪念中国 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召唤未来”,引导学生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弘扬传统文化,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基地的建立,为学院学生提供了新的社会实践平台。学生志愿者将开展以“ 义务讲解员 ”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和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通过活动,将使广大青年学生经受社会锻炼、增长才干、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实现了历史文化学院与吉林市劳工纪念馆的良好互动,双方将秉着团结合作,互惠互利的宗旨,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加深沟通与交流,提升基地内涵建设,实现双赢。吉林市的媒体广泛关注本次活动, 吉林市电视台 、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都市新报和吉林市广播电台在活动现场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学院毕业生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就业率逐年稳步提升,突破并保持在90%以上,始终居于全省前列。2012年来,在学院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考研率逐年攀升,平均每年保持在30%左右。 [18]
(以上资料截止于2015年6月)
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服务

机构组成

学院成果 (20张)
历史文化学院(东亚中心)下辖: 历史系 ,包含历史学(师范)、历史学(历史文化产业)两个方向的本科专业;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吉林市文化研究中心;东北区域历史文献数字化信息中心;吉林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所等。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 为吉林省省属高等院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省 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在东亚地区颇有影响。 吉林市文化研究中心 为省 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基地。 东北区域历史文献数字化信息中心 为省教育厅专项资助中心。教学与学术科研机构有 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吉林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所 金毓黻史学思想教研室 等。
历史系 ,主任 王雪梅 。内设:
中国史教研室,主任 钟兴龙
世界史教研室,主任 申文勇
东亚区域史研究室;
东北民族史研究室;
东北文献研究室;
东北经济史研究室;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室;
金毓黻史学思想教研室,主任 陈陶然
日本研究所,所长 郑毅 ,副所长 刘景瑜
韩国研究所,荣誉所长 崔博光(韩国) ,所长 廉松心 副所长 李善洪
东北史地研究所,所长 张林 副所长 孙颢
近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王立新 副所长 赵文铎
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 郑毅 ,副所长 刘厚生
吉林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所 ,所长 陈洁 。内设:
吉林经济史研究室,主任 陈洁
吉林文化史研究室,主任 侯雁飞
东北地方史研究室,主任 张林
夫余历史教研室,主任 王雪梅
吉林地区历史文化调研室,主任 王景泽
历史文化学院一部分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教师,另组成 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党委书记刘亚丽
1984年,原吉林师范学院成立古籍研究室,1985年改建为古籍研究所,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与研究领导 小组在吉林省的常驻机构。2004年改建为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建制保留。2007年改建为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院长: 郑毅
东亚区域研究所所长: 廉松心
东亚历史研究所所长: 张丽梅
东亚文献研究所所长: 赵兴元
院长兼东亚中心主任郑毅
中国史教研室
是2007年6月由原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合并而成的。教研室现有教师 16人,教授 3人,副教授 11人,讲师 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在读博士3人 。
1994年,中国古代史课程组被评为省优秀课程组。
2007年,中国古代史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2009年,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组被评为校优课。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教研室成员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5年共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7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世界史教研室
世界史是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世界史教研室拥有教学水平较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梯队。在世界史教研室的全部7名教师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世界史课程组带头人郑毅教授、研究生导师,曾被吉林省人事厅、教委等六部门联合评为吉林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999年世界史课程组被评为北华大学校级优质课,2004年通过复审成为吉林省优质课。
2005年,专门史学科被评定为北华大学重点资助学科;世界近现代史被评定为北华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世界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来,世界史教研室成员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的开展教研工作,并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专著20部,主持、参与各级教学科研立项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副院长宫炳成
团委会书记兼学工办主任郭宝盛
组织委员: 宫炳成
宣传委员: 郑毅
统战委员: 赵文铎
原党委书记赵志刚、原院长王景泽等合影
教师团队2 (15张)
纪检委员: 王雪梅
青年保密委员: 赵文铎
教师团队1 (68张)
院长兼东亚中心主任: 郑毅
副院长: 宫炳成
历史系主任: 王雪梅
综合办公室主任: 张有香
团委会书记兼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郭宝盛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宫健泽
办公室秘书、博物档案资料室管理员: 曹晶 郑春辉
辅导员: 郭宝盛 李晓丹
科研团队1
资料档案中心管理员: 张利
科研团队 2
申文勇 王立新 刘琳琳
科研团队2:(从左至右)
其他老师:
王景泽 张林 刘景瑜 赵兴元 史向辉 王雪梅 赵文铎梁立佳宫健泽 李丽 刘国石(退任)等 [23]
其它科研人员:
崔博光(韩国) 刘厚生 金和天 等
301 办公室:曹晶
201 副主任室:宫健泽
党委书记:赵志刚(2007·2——2010·5)
宣传统战委员(后分为宣传委员、统战委员): 胡黎霞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

办公住宿环境
学团活动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张)
郑毅,男,教授,法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现任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学科带头人。
主攻学术领域为中日关系史、日本外交政策史,在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主持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外交政策”(08BSS004)一项,项目成果被同行专家评定为优秀等级;主持承担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05JA810001),在该学术领域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填补了从中国人视角考察研究日本战后对华外交政策形成的关键节点和关键性人物,对丰富中国日本史学界具有引导性的学术地位与价值,对于国人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战后对华外交政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
郑毅教授现为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历史学科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中国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吉林省社科院客座教授、吉林省社科联委员。2011年1月被评为吉林省第11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12年12月被评为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学院教师学术会议
担任主编的大型地方文化丛书《长白丛书》,2014年已出版了108部,5000余万字,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在整理以及传承地方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获省优秀 硕士学位论文 3篇。分别是:2008届王颖慧同学的“费正清中国史观论析”;2009届买萌萌同学的“拉铁摩尔的中国政策观研究”;2010届郭强同学的“昭显世子入质期间与清朝君臣的交往”。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
原教育部副部长 赵沁平 在访问东亚中心时,欣然题词:“根植长白沃土,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对历史学科人才培养的高度评价。
申文勇老师在松花江文化论坛做学术报告
国际历史文化会议
(4)科研项目
学院成果风貌 (16张)
中心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郑毅教授的“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已于2011年底结项,项目成果被评为优秀;刘国石教授结项的“中朝疆界与民族关系研究”,结项成果被中央政治局所采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郑毅教授的“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李善洪副教授的“清朝和朝鲜朝贡关系文书研究——以《同文汇考》为中心”、赵文铎副研究员的“民国时期东北基层权力结构研究(1911—1931)”。国家古籍整理项目2项、中外合作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20项,项目经费115万元。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术机构的合作,是活跃学术氛围的重要方式。中心先后与 韩国庆南大学 、岭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韩国建国大学亚洲移民研究所、韩国汉城教育大学韩国学教育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 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 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中心多次邀请美、日、韩等国和港台地区学者来访。中心成员均参加过国际或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在交流的频度和密度方面,都是非常突出和有实效的。
2007年以来本学科主办或合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10次。(截止于2012年12月)
其中国际学术会议4次,
2007年8月召开的东北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召开的近代东亚的接触空间——以中国东北地域为中心;
2010年召开的东北民俗——以火炕文化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召开的中韩近代东亚地区人口流动及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
国内学术会议6次,
2007年7月召开的 吉林省历史学会 第十三届年会;
2010年大陆、台湾“孙中山和谐思想”学术研讨会;
2011年 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 成立三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
2012年1月召开的吉林省省级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委会第一届理事会;
2012年7月召开的吉林省省级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委会第一届年会;
2012年10月合办的人本思想与公正社会的构建学术研讨会。
10次学术会议与会国内学者515人,国外学者47人。
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对提升东亚中心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提高研究素质,引领研究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2)2012年7月召开“吉林市区重点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研讨会”,吉林市政府副市长杨金顺、政协副主席张文才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总结了研究成果,确定了下一步研究方向,对高句丽文化遗址、市博物馆等实地踏察,并对我该市市区重点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提出中肯建议。咨询报告刊登在《江城日报》和《江城晚报》上。
(3)基地成员先后在“松花江文化讲坛”做“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等历史知识讲座十余次,在吉林市电视台“对话江城”栏目做嘉宾十余次,对普及江城历史文化知识做出了一定贡献。
(4)在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申报中国名镇和开发吉林市龙潭山、东团山夫余王城的工作中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我院风貌 (20张)
科研立项是中心科研能力的突出表现。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合作项目、 国家教育部青年项目、省社科项目等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心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也是北华大学唯一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中日合作交流项目3项,211工程项目子项目1项,全国古籍出版项目1项,全国古籍整理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青年项目2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 边疆中心项目2项,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近20项,学校校管项目50项。且《长白丛书》为全国高校古委会的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组织机构
顾 问: 刘乃中 刘厚生 张璇如 曹保明 富育光(满族)
所 长: 郑 毅
副所长:刘国石(离休),刘厚生(接任)
成 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孔艳波(满族) 刘军臣 张 志
李德山 赵文铎(满族) 赵兴元(满族)
侯立红 费 驰 宫健泽
胡黎霞(满族) 崔子科 戴克良
推动对满语言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在北华大学成立 [29]
本报2007年10月26日讯(记者龚保华)由北华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与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联合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在北华大学剪彩。成立仪式上,北华大学领导向刘乃中、张璇如、富育光、曹保明、刘厚生等专家和学者颁发了客座教授、学术顾问证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组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副主席曹保明在会上做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题发言。
据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厚生介绍,满语文在清代通行300余年,其自身发展水平很高,具有丰富而生动的词汇和准确严格的表达手段,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著名的汉文典籍如《四书》、《五经》、《左传》、《三国演义》等均曾被翻译成满文。然而,作为我国第3大民族的满族,人口已超1000万,但会说满语的却为数寥寥。满学界专家痛心地说:“一种语言的消亡,绝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亡。如果再不对其进行抢救挖掘,满语口语就有可能从历史上消失。”刘厚生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东北师大开设满语文课程,并出版了《满语文教程》、《简明满汉辞典》和《汉满词典》等学术专著,培养了多名从事满学研究的研究生,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据悉,研究所成立后,将建立图书信息资料中心;编辑出版东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概览;并进行科技立项,申报省社科项目。在满语文科研教育方面,将编写《满语文教程》;为满足社会各界要求学习和了解满语言文化的愿望,在2007年面向社会开办满文进修班(初级班),2008年办高级班还将在北华大学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中开设满语文课,并在吉林地区做一次满语言文化的普查。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吉林日报2007年10月27日(责任编辑:贾国湘)
以专门史研究为平台,东亚中心先后与 韩国岭南大学 中国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教学人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东亚中心拥有独立资料室,藏书近4万册,期刊70余种,为专门史教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保障。2007年至今,招收硕士研究生50余人,就业率达100%。
北华历史学子 (20张)
本学科教师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成果丰厚,世界史方向的教师2008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18项,出版专著、译著、整理类著作、教材20余部,在《光明日报》、《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历史教学问题 》、《 社会科学战线 》、《 东北师大学报 》等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或转载。
专业代码
名称
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复试科目
加试科目
0602L3
专门史
01东亚国际关系史
10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3、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或628世界近现代史
国际关系史
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
02中日关系史
-
-
-
-
03中朝(韩)关系史
-
-
-
-
04东北地方史
-
-
-
-
05东北边疆史
-
-
-
-
06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社会史
-
-
-
-
060300
世界史
01世界近现代史
6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3、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或628世界近现代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
02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
-
-
-
03东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
-
-
-
04东亚政治与文化史研究
-
-
-
-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专门史:
《国际关系史简编》刘陵、洪育沂主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6年。
世界史: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以上资料截止于2013年8月) [31]
学院风采 (2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