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J.Piaget)是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何克抗,1997b)。同化指学习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邹莹,2009)。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何克抗,1997b)。

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社会环境对学习很重要,社会互动是学习经验的重要来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具有两个水平,一个是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也称为现有水平;另一个是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够解决问题的水平,也称为可能的水平。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何克抗,1997b)。因此教学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不断地引导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何克抗,1997a)。

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实践有以下启示:一、强化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二、使用PQ4R法;三、重视图式结构的运用;四、重视“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的作用;五、使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贾冠杰,2010)。在建构主义理论下,主要有八个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模式:分层协商、基于混沌理论的、A-Maze、R2D2、基于目标的情节设计、抛锚式教学设计、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和四要素教学设计(钟志贤,2005)。在外语教学中较常见的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孟臻,2006):一、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Scaffold)隐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参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指导和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直到最后拆除“支架”。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塔起支架、进人情境、探索尝试、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二、抛锚式教学中的“锚”(Anchor)是指真实事例或问题。抛锚式教学遵循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1)教学活动应围绕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来设计;(2)课程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设计情景逼真的“锚”;以“锚”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消解“锚”的问题;效果评价。三、随机进入教学中的“进入”是指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随机进入教学的环节有: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