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
《一个人的村庄》是一本太过美的书。用词遣句,透着哲理的比喻,这里所说的道理不是成功学的鸡汤,而是一碗甘泉同时带着些沙子沉在碗底,清爽的同时涩口。有些莫言《生老疲死》的味道更带有周国平般的清香。这碗清水,你喝不喝,作者不在乎。你喝了有什么好处,作者也不保证。大量的排比对偶,让这本书有着诗歌般的美好。作者并不是娓娓道来地讲故事,而是坐着喝茶,他主要是在喝自己的茶,偶尔讲两句,便惊艳四座。
我没有乡村生活的经历,但这丝毫不会妨碍你进入他笔下的黄沙梁。
书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像中国的山水画,几点黑墨渲染开来,就是一个人的轮廓。他没有名字,没有故事,只是生活在黄沙梁的生灵中的一个,和村庄的猪、牛、马、驴是一样的。一起呼吸,一起睡去。一个饲养一个于岁月,一个饲养一个于骨肉。从小学思政课,我就学到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人与人尚且有贫富贵贱之分,所以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但书中的黄沙梁,是一个比桃花源更妙的地方,那里的狗会在一个村庄晃悠到老,它是村庄的一部分。看家时便叫两声,无事便跑去干自己的事情。人不是居高临下的主人、雇主,也不是铲屎官之类的服务狗的角色。你是人,我是狗,你活几十年,我跑十几年,仅此而已。狗趴在地上观察人却不会为人烦恼,人养了狗一辈子,却不懂狗。不仅是狗,作者细致地描写书中的驴是如何热烈地发情卖力的干活,描写一堵墙如何慢慢斑驳。描写一个小虫如何爬上自己的身体,描写一棵树怎样的在风中摇摆……其实作者已经不在,他已经与黄沙梁融为了一体,他是黄沙梁,也是黄沙梁的一堵墙。
黄沙梁里没有特别厉害的人,大家都是默默无闻地,老老实实生活,扛着铁锹出门铲地,背着粮食回家。用最笨的方法干最简单的活。书中大家一样的穷,干着一样的活,活相似的一生。没有家长里短,没有鸡飞狗跳,人的故事和这个已经存在了不知多少年的村子的阅历比起来,实在不重要。作者只看这个村子本身,它是镰刀型的,一个闭塞且不富饶的小村庄。它养育着一辈辈的人,也养育着一茬茬的庄稼和一轮论的草木枯黄。在黄沙梁眼里,一个人未必有一匹马更亲近,人太过于关心自己,远不如每日奔波的马更熟悉村里哪一条路更平坦,哪一段山路旁边的野花开了。人和牲口生活在一起,一起出门,又一起回家。人踩起的尘土落在牲口身上。牲口踩起的尘土落在人身上。人糊涂了也许会睡在牲口棚,牲口着急了也往门里钻。在黄沙梁的水墨画里,人有时候会被误认为是牲口,牲口有时候却像个人。人的骨子里有牲口的灵魂,有的牲口也通人性。没有人会突然突发奇想,觉得驴和自己是平等的而让驴睡在家里。家里的被褥不比棚里的干草更让一头驴舒服。书中的驴帮人干活,人也会为驴着想,比如春天拉着自家的驴去配种,看着驴越发的油光水滑,心里也是真的高兴。等驴老了,或许会把驴杀来吃。杀驴的过程很快,一地鲜血后不就会再有多么痛苦,这是驴的宿命。等人老了,干不动了,化为黄土,这是人的宿命。驴和人其实从未分开过,黄沙梁的人与牲畜有着“骨肉血亲”的关系。自己没放过牛羊,但从小身边就有小猫小狗的陪伴。他们除了不会说话,和我的弟弟妹妹没有区别。我会坐着和它聊天,它们高兴了,抬眼歪头看着我,眼睛黑洞洞的,我敢说,我的猫真的有时候在遥望宇宙不知想些什么。狗子则偶尔会摇着尾巴努力听懂我说什么。如果心情不好,便根本不理我的聒噪,独自睡大觉。不要太高看人自己,也不要小瞧了牲畜。一个黄沙梁,往大无限放,就是一个真正美好的宇宙。
最后附一段作者的摄影组第一次进入黄沙梁的一段话:许多年前,我把这里的漫漫黑夜熬尽了,剩下的全是属于自己的晴朗白天。不管外面的天亮不亮,我都能看清楚这块土地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