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要甚至说唯一的交流工具后,如何发朋友圈、发什么内容、给谁看等也变成了无法捉摸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现在,微信有了只显示半年、三天 朋友圈 的设置,但此功能却遭到很多人的反感,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不平等对待。 究竟是哪些人开启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功能?他们又有哪些难言之隐呢?

在正式开始分析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要使用“朋友圈仅显示三天可见”功能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朋友圈现有的功能:

陌生人是否可见 :未添加好友的陌生人可查看你的朋友圈十条信息,或者完全无法查看;

屏蔽好友看自己的朋友圈 :虽然是好友,但是对方无法查看自己的朋友圈状态;

屏蔽好友的朋友圈 :在朋友圈不会出现该好友的任何信息或状态;

状态指定朋友可见: 对好友进行分组,指定谁可以看,谁不能看。说实话,分组很累,在我有 600 个好友的时候花了2个小时明智的进行了分组,现在加一个就归类,让我现在就轻松了许多;

状态指定好友不可见 :有时候发一些内容,不想让某些人看到的话可以设定能谁不能看。

看到上面所罗列的5大功能,小编暗暗地想,难道微信的功能还不够用吗?为什么还会有人不辞辛劳的开启“仅三天可见”或者“仅半年可见”?

开发“仅XXX天可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微信发展到今天(其实没有几年,但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朋友圈已经不再是“朋友”圈了,里面有随时可以聊上来的朋友,也有只会发节日祝福的朋友;有给你发薪水的老板,也有你的下属或者实习生;有偶尔需要分组不可见的父母亲戚,也有偶尔需要分组可见的不可描述;有大学时代睡过一床被子撸过一个片的哥们儿,也有半年前某个兴趣群里加的“我是群聊 XXX 的 YYY”,然后就再也没有对话过的“好友”。

微信几乎承载了我们所有社交甚至生活的重量,原先建立起来的亲密感和私密功能,也在快速消退中。

朋友圈成分如此复杂,已经不是简单的分组可见不可见就可以解决的了,更何况分组还涉及到新添加的分析,可见不可见是算 Inner Join 还是 Outer Join 这种(一个很冷的梗,可以无视)。于是,算了,干脆不发了。

如果大家都不发朋友圈了,那社交平台就失去了其价值。

朋友圈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友量的无限增加使得熟人社交反而变得次要了。虽然人数是表象,但是它也具备是否可控性;好比人的选择多了,就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抉择了。

因此,“三天朋友圈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部分用户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而不被新加入的“朋友”挖坟。其实从某种层面来看,微信的“三天朋友圈”功能类似于 Snapchat 的“阅后即焚”。保证了发布者的原创度,在其畅所欲言后的 24 小时后就灰飞烟灭。

开启票圈“仅三天可见”的人都有哪些人设?

对于该功能,小编我也是捉摸了很久,在经过一番“研究”之后,略略总结了使用该功能人群的5大特质:

第一种:阅后即焚型,不想被挖坟

这一特点,就跟上文所提到的那样。有的人把朋友圈当日常开口说话,说则说了,并没打算记入历史档案,等于‘阅后即焚’。社交网络时代,美国人发明了‘阅后即焚’,微信发明了‘三天后即焚’。

刚入职场的“90后”妹子: 三天可见,因为想分享自己当下的心情,而不是被用来挖坟。

第二种:加新蔽旧型

有的人加了新的朋友,不乐意将自己的过去展示给对方。

媒体朋友:“ 不忍心删除有关前女友的动态,还不想被新加的妹子看到。

第三种:自恋自闭型

只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极具个性的某互联网公司的总监:“ 昨天发的朋友圈已经配不上今天牛X的我了好吗,更别提三天前的,所谓士别三日,你们就更应当对我刮目相看。

第四种:装酷神秘型

回归人与人之间最初的交流方式。

美女公关: “不想让人一下子对自己了解太多,更想要对方亲口问我的过去

BAT级公司的高管: “假装很酷,掩饰寂寞

第五种:犯懒羞涩型

这一种,就是懒,未在朋友圈进行科学分组。

一个羞涩的人:“ 鸡兔同笼的情形下,无法令自己毫无遮拦地面对所有人。

可如此一来,却又引起了更多人的反感,最为常见的是:

你对陌生人都可见10条朋友圈,对朋友却只有3条,那索性把你删了。

这个功能阻断了好朋友了解你的途径,因为不是好朋友,是不会点开你的朋友圈的;

......

总结:社交软件也许将引来新一波的革命

为何选择“仅三天可见”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绝对答案的。

对于开发微信产品的人来说,他们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现今在不断出现的新功能,事实上也是在响应不同用户的心理需求。然而对于用户来说,朋友圈选择全部公开或展示部分,更像是一场礼貌和隐私的博弈。因为,一旦将自己的内容发布至网络,就成了公共品。

之所以有人对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只显示三天朋友圈这一现象感到不解,是因为在人的交互关系中,我们都倾向于平衡,假如 A B 做出建议的话, A 同样希望 B 对他做出建议。我给你看了全部,你却藏头藏尾,这首先就不公平啊!

桑心归桑心,总感觉 朋友圈 在背离自己的初衷。它的无边际的蔓延和对人的强制分割,极可能促成下一次社交软件的革命。

素材来源 | 凤凰资讯、百度百家、IT之家等

图片源自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