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名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管理学者保罗·赫塞( Paul·Hersey )和肯尼斯·布兰查德( Kenneth·Blanchard )提出的,他们补充了另外一种因素,即领导行为在确定是任务绩效还是维持行为更重要之前应当考虑的因素 —— 成熟度,并以此发展为领导方式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把下属的成熟度作为关键的情景因素。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决定着领导者的成功。

赫塞和布兰查德把成熟度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工作成熟是下属完成任务时具有的相关技能和技术知识水平。心理成熟度是下属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高成熟度的下属既有能力又有信心做好某项工作。

中文名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外文名称: 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内容归属:管理学

应用领域:领导管理

二、领导方式类型

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种领导维度,并且将每种维度进行了细化,从而组合成四种具体的领导方式:

(一)指导型领导,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该做什么,怎样做以及在何时何地做。

(二)推销型领导,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行为与支持行为。

(三)参与型领导,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

(四)授权型领导,领导者提供不多的指导或支持。

三、意义

赫塞和布兰查德就把领导方式和员工的行为关系通过成熟度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周期性的领导方式。当下属的成熟度水平不断提高时,领导者不但可以减少对活动的控制,而且还可以不断减少关系行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只针对了下属的特征,而没有包括领导行为的其他情景特征,因此这种领导方式的情景理论算不上完整,但它对于深化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研究具有基础作用。

四、参考文献

[1][ ] 斯蒂芬• P •罗宾斯 . 组织行为学(第七版)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 郭跃进 . 管理学 .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3] 孙凤芝、赵善伦 . 管理学原理 . 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4] 陈传明、周小虎 . 管理学 . 上海: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 孙晓红、闫涛 . 管理学 .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