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阎锡山看到旧军大部溃散,文官多数弃职,遂希望由牺盟会和决死队帮助阎锡山支撑和扭转山西危局。在阎锡山的支持下,新军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夏已发展为4个决死纵队、一个工兵旅和一个暂编师,共辖50个团,约5万余人;在山西的7政区中,有5个行政区及其所属县的政权由牺盟会掌握,在105个县中有70个县长由牺盟特派员(共产党员)担任。山西成为全国实现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模范地区。
阎锡山
抗战失利
阎锡山撤退至
临汾
进行整顿,成立民族革命大学,公布了与中共《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内容基本相同的《民族革命十大纲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6日阎锡山成立了以旧派人物为骨干的“民族革命同志会”,自任会长,以之与牺盟会和国民党抗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日军大举南侵。阎锡山先渡过黄河到达陕西洛川,后到陕西
宜川县
秋林镇
避难。
在
八路军
、
山西新军
和
晋绥军
的打击下,日军退缩于铁路沿线和平原地带,广大山区成为抗日军民的根据地,中共领导的晋绥、
晋察冀
、
晋冀鲁豫边区
相继成立。阎锡山根据形势游弋于黄河两岸。山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山西的中共抗日根据地形势
阎锡山眼看共产党的影响迅速扩大,新军和牺盟会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感到继续下去势将动摇自己的统治,于是决心消除中国共产党对新军和牺盟会的影响。8月,阎锡山在
吉县
古贤村
召开的由军师长参加的“古贤会议”上,即鼓动旧军反对新军,旧派反对新派,并说“天要下雨,赶快准备雨伞。一落人后,便要吃亏”。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国民党在
重庆
举行五届五中全会,在讨论继续抗战、强化国民党的同时,还提出“防共、限共、溶共”的一系列措施。阎锡山积极贯彻实施,于3月在陕西
宜川县
秋林镇
召开了“秋林会议”,公开提出取消新军的
政治委员
制度,企图把新军统一于旧军。12月初,阎锡山又配合
蒋介石
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发动了旨在消灭牺盟会和决死队的“
十二月事变
”
(
晋西事变
)
。新军各部闻警应变,阎锡山的阴谋未能得逞。“十二月事变”标志着阎锡山联共抗日路线的终结。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中国共产党派
王若飞
、
肖劲光
与阎锡山谈判,确定以
汾阳
经
离石
到军渡的公路为
晋西北
与
晋西南
的分界线,晋西北为八路军和新军的活动区域,晋西南为
晋绥军
的活动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持了中共同阎锡山的
统一战线
关系。从此,阎锡山在山西只能控制晋西南的二十几个县。
这时,阎锡山又运用“中庸哲学”研究同三方面的关系。阎锡山认为大敌当前,蒋无暇整治他,毋须顾虑;共产党和八路军日益强大,群众十分拥护,已不再是可以被利用的力量了,而且会同牺盟会和新军联合起来反对他,是威胁他存在的主要敌人;日本侵略军仍是难以战胜的,抗战前途非常渺茫:于是产生了玩勾结日本这张牌以对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念头。日本帝国主义也有诱阎投降以便把军队转用于其他战场的想法。双方勾结的条件逐渐成熟。
阎锡山
趋日反共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阎锡山开始同日军代表接触。11月,阎锡山令其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赵承绶
根据“亚洲同盟,共同防共,外交一致,内政自理”的原则,与日本山西派遣军参谋长
楠山秀吉
谈判,达成双方合作、日方为阎锡山装备30个团的口头协议。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日军将孝县城让给阎军接管。8月11日,赵承绶代表阎锡山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
田边盛武
以及
楠山秀吉
等在敌占区
汾阳县
城内签订了《日阎停战基本协定条款》
(俗称《汾阳协定》)
,商定双方停止敌对行动,阎锡山通电脱离
重庆国民政府
,日本将山西政权交阎锡山并为阎军提供武器装备等。会后,阎锡山在日占区太原、
汾阳
、临汾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至此,阎锡山已由联共抗日转变到联日反共的危险境地。
与此同时,阎锡山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在驻地
吉县克难坡
由“民族革命同志会”对其军政人员进行“洪炉训练”,提出“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的谬论。《洪炉歌》词则强调“精神整体,合作分工,组织领导,决议是从”,为集体降日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为了扫除降日障碍,阎锡山强化“同志会”的组织领导,命令所有军政经人员及中学以上学生,都须参加“同志会”,开会必呼“会长万岁”等口号,以树立绝对权威;还令其特务组织“政卫组”和“隰汾区战工团”
(后改组为“同志会流动作队”)
“肃清伪装分子”,大肆逮捕和杀害共产党员、牺盟会员、决死队官兵和进步人士。
对阎锡山与日军秘密勾结的行径,
中国共产党
曾多次提出警告。
太平洋战争
爆发后,日本为了大举侵略
东南亚
地区,迫切希望阎锡山履行《汾阳协定》的各项条款。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6日,阎锡山在日方一再要求下,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
安达二十三
、山西派遣军司令官
岩松义雄
等在
吉县
安平村
举行了所谓的“安平会议”。日本侵略军头目要求阎锡山立即宣布脱离重庆政府;阎锡山由于受到
八路军
驻
第二战区
办事处处长
王世英
的规劝与警告,又见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同时觉得当汉奸将遗臭万年,乃采取应付态度,提出由日方先行交付答应给他的武器装备。双方各持己见,未能达成协议。阎锡山恐被劫持,在午休时刻乘机逃走。会后,日军进行报复,击溃阎部第三十四军并俘虏骑兵军两个师。不久,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双方互相利用,又行勾结。这时的阎锡山一变依靠日军而为利用日军。除了交流物资外,他派干部到敌区担任县长等伪职,并对其他伪县长发给山西省政府的委任状,以便在抗战胜利后迅速摘取胜利果实。至此,阎锡山运用“中的哲学”又为自己营造了新窟:
蒋介石
怕阎锡山投降,增加了对他的支援;中共为了使阎锡山继续留在抗日营垒,减少了对他的压力;日军为了诱阎锡山就范,停止了对阎锡山的进攻,并进一步勾结。阎锡山营造的新的三窟已就,乃得苟安于
晋西南
一隅之地。
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8月10日前后,阎锡山得悉日本将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即派赵承绶到太原与日军头目商定:日军在原防区防堵共产党及八路军并听候阎锡山受降;又派部队向太原挺进。30日,阎锡山在日军保护下回到太原,随即宣布“行者”
(抗战人员)
和“居者”
(汉奸)
同样有功,并委任伪省长
苏体仁
、
冯司直
、
王骧
为高级顾问或高级参事,改编伪军为省防军,留用日俘万余人,作为他进行反共内战的资本。八年抗战的结果,在山西阎管区不过是阎日伪合流而已。
1945年在太原的阎锡山
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8月阎锡山在得悉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时,即令第十九军军长
史泽波
率部1.7万余人,向
上党
地区(今
晋东南
地区)挺进,从日军手里和平接收
长治
、
屯留
、
长子
、
襄垣
等县。9月初,八路军发起反击,将史部围于长治。阎锡山急令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
彭毓斌
率部2万余人,由太原奔赴驰援。10月中旬,史、彭两部先后被歼。
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议。阎锡山命令所部于1月13日午夜停战协定生效前,抢占地盘并向八路军进攻。3月3日,军事调解处三人小组来太原视察,阎锡山口头上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国事,私下却表示要准备大打,并且反对遣送日本战俘。在此关键时刻,第二战区参谋长
郭宗汾
曾有过实现“局部和平”的设想,但是阎锡山抛弃“中的哲学”,拒绝了这个建议,全力备战,在
太原
、
大同
等地修筑碉堡7000余个。6月下旬,
蒋介石
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内战全面展开。阎锡山亦步亦趋,在山西各地向八路军展开进攻。
第二战区
撤销后,阎锡山以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名义,继续掌握着山西的军政大权。他继续推行在抗战期间为解决兵源和粮食问题而制订的“
兵农合一
”政策,将18岁至48岁的壮丁每三人编为一组,一人为常备兵入伍当兵,二人为国民兵各领一份“份地”在家种地,打粮食供给常备兵家属。他在晋中抓丁7万余人,为他充当
炮灰
;加上
横征暴敛
,致使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他继续强化特务统治,除由“政卫组”负责军队内部的“肃伪”外,又将“民族革命同志会流动工作队”改组为“太原特种警宪指挥处”,并在各县成立“
特警队
”,专门在社会上进行“肃伪”,数以百计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死于这两个特务组织的屠刀之下。1947年秋至1948年春,阎锡山变本加厉,在晋中各县和太原市推行血腥的“三自传训”
(自清、自卫、自治)
,目标为“十除一,一变九”,即在十人中除掉一个共产党员或革命群众,把原有的一个拥阎的人变为九个。推行结果,仅据山西省政府1947年11、12两月的统计,即用乱棍打死3000余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西进展神速。到民国三十六年(1948年)7月,太原已成为孤岛。阎锡山准备了数百瓶
氰化钾
,表示要与“同志会”“基干”
(主要为县团级以上骨干)5
00余人在城破时共同“
成仁
”,同时却以公营事业的流动资金抢购金银,运往上海营造新窟。在民国三十六年(1948年)
新华社
公布的43名战犯中,阎锡山名列第32。
1949年初,
北平
和平解放。阎锡山看到统治山西的末日将临,示意在南京的亲信
徐永昌
、
贾景德
等人,向代总统
李宗仁
建议邀他赴南京商讨国事。3月29日接到邀请电后,立即起飞。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阎锡山妹妹
阎慧卿
、省政府代主席
梁化之
及特种警宪指挥处40余人自杀。阎锡山在山西执掌38年之久的政权就这样被解放军消灭。
他就职后宣称“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着”,要在“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局面下,“不惜一切牺牲,不顾一切障碍,勇往直前”。还发行“
银圆券
”以代替如同废纸的“
金圆券
”;还提出了《扭转时局方案》和《反共救国实施方案》,企图在华南西南再作最后抵抗。他派
徐永昌
等人飞赴绥远、新疆,阻挠和平谈判。但在解放军进军声中,阎锡山的负隅抵抗不过
螳臂当车
而已。由于阎锡山唯
蒋中正
之命是从,不把
李宗仁
放在眼里,李宗仁与阎的矛盾日趋尖锐。李要阎辞去国防部长,阎则予以拒绝。他说:“我兼国防部长必灭亡,换人或灭亡或不灭亡,我愿意辞。即使我兼亦亡,换人亦亡,或是我兼或可不亡,换人亦或不亡,我就不辞。但亡,我亦愿辞。假使我兼亡的慢,换人亡的快,我就不辞。”正是他这名国防部长指挥的军队在解放军进攻下,却
风声鹤唳
,溃不成军。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解放军入川作战,阎锡山于12月8日带领他的政府从成都飞往台湾。从此,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病重时,阎锡山对一直看护他的贾景德说:他痛惜自己不能追随蒋介石回大陆去,而深感遗憾。阎给其亲属留下了六点遗嘱:一、一切宜简,不宜奢;二、收挽联不收挽幛;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四、出殡以早为好;五、不要放声而哭;六、墓碑刻他的日记第一百段及第一百二十八段;七、七日之内,每日早晚各读他选作之《补心录》一遍。1960年5月23日病逝,终年77岁。
阎锡山
政治
阎锡山在山西三十多年,一直搞保境安民,尽量不参与军阀混战,为山西重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阎锡山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对内,阎锡山以兴利除弊为施政大要,推行“六政三事”,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
在阎锡山的管理下,山西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发生,阎锡山提出民族革命的口号,同意由牺盟会组建新军——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和太原工人武装自卫队,并给予武器装备。9月20日,根据中共的建议,又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场总动员委员会,组建新军暂一师,以
续范亭
为师长。
阎锡山认为“人以国分,利害相反,战争以生。战争既不可免,为国家生存计,不能不有所准备”。
对于战略、战术、战斗,阎锡山坚持以适当为最高原则。适当原则是阎锡山中的哲学的变体,阎锡山认为在制定战略时要牢牢把握适当原则,做到进退自如,以争取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