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 名
- 武士彟
- 字
- 信
- 谥 号
- 定→忠孝(唐谥);孝明高皇帝→无上孝明高皇帝(武周谥)
- 封 号
- 应国公→周国公(唐赠)→太原郡王(唐赠)
- 庙 号
- 太祖
- 所处时代
- 隋末唐初
- 民族族群
- 汉族
人物生平
武士彟生于
北周
建德
六年(公元577年),父亲武华据说做过
隋朝
的东都丞(
关于其家世的争议,参见后文“人物争议-祖先家世”部分
)。
[1]
武士彟的家族世代经商,十分富裕,武士彟也热衷于社交活动。
[2-3]
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长大后,“深沉多大略”,读书读到忠臣事迹,便反复研读,立志要出人头地。
[4]
隋朝大业年间,他经营木材生意,参与东都洛阳营建事业,这期间得罪了负责东都营建的司空
杨素
,后因
杨雄
、
牛宏
等的庇护而免祸。
[5]
后来,
隋炀帝
大规模征兵,武士彟也弃商从戎,参军入伍,在
鹰扬府
做一名队正。大业十一年(615年),
李渊
被任命为并州刺史、河东抚慰大使,屯驻在守汾、晋之地镇压起义,在此期间,李渊曾在武士彟的家中休息,二人从此成为朋友。
[6]
另有说法是,武士彟曾出计平定
杨玄感
之乱,
李密
因此邀请他加入自己阵营,武士彟判断李密不能成事,却认为新任太原留守李渊英明神武,值得效忠,于是主动投递
名刺
拜谒,李渊亦将他视为心腹。
[7]
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武士彟被他辟为行军司铠参军,成为留守府中主管军事装备的幕僚。
[8]
另一方面,他并非把宝押在李渊一人身上,同时也属于负责监视李渊的太原副留守
王威
的亲信。
[9]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见隋朝大势已去,决定乘乱起兵,夺取天下。其中武士彟起到一定作用,他力劝李渊起事,并假托听到空中有称唐公为天子者。还说自己曾经梦见李渊骑马而登天,俱以手扪日月,并将自己撰写的兵书献给李渊阅读,李渊大喜,约定共享富贵。
[10-11]
随后,李渊广招兵士,全由亲将
刘弘基
和
长孙顺德
统领。这番举动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
高君雅
的怀疑,他们质问武士彟说:“刘弘基、长孙顺德都是征
高丽
时的逃兵,我们准备逮捕审讯他们。”武士彟回答:“他们如今是唐公(李渊)的门客,如果这么做,会有麻烦。”因此王威和高君雅虽有疑但未行动。李渊令武士彟秘密埋伏士兵在宫城东门外,以备不测,留守府
司兵参军
田德平发觉了这一情况,欲告发于王威,武士彟警告他说:“现在兵将全是唐公的部下,城中募来的新兵都归晋阳令
刘文静
所管,王威跟高君雅只是寄身副留守之位而已,他们能怎么样?”田德平于是作罢。
[12]
晋阳起兵
后,李渊建立大将军府为行政中枢,武士彟以大将军府铠曹参军,随大军一同攻取长安,封寿阳县开国公,历任
光禄大夫
、
礼部侍郎
、
黄门侍郎
。李渊称帝建唐后,封他为义原郡开国公,于
武德
元年(618年)八月六日将他列入十七名“
太原元谋功臣
”之一,有罪可免死一次。
[13-14]
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
利州
都督
李孝常
借进京朝见之机,和近卫军官
刘德裕
、
长孙安业
等“互说符命,谋以宿卫兵作乱”。阴谋败露,被李世民以“谋反”罪杀死。李世民遂改派武士彟出任利州都督。
[20]
主要影响
晋阳起兵
前夕,武士彟成功麻痹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及留守府司兵田德平,从而掩护了李渊的行动计划,确保兵变的顺利实现(
参见人物生平标题下“追随李渊”部分
)。
[12]
其后又随李世民打下长安。李渊称帝后,武士彠名列“
太原元谋功臣
”。
[14]
武德末年,武士彟出任扬州都督府长史,任内以“明干”著称,都督府治所从
丹阳
移至江北之
广陵
,在武士彟的主持下迅速完成。他鼓励开垦田地,向人民宣传刑政礼教,数月之间,就涌现了不少歌颂他的民谣。
[26-27]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改任武士彟为荆州都督。他在荆州打击豪强,“宽力役之事,急农桑之业”,使荆州生产发展。
[29-30]
历史评价
-
武周 官方评价:兼列圣之纯懿,总百王之事业,时运未集,东皋辍鸿鹤之心;天衢既亨,北面就人臣之礼。似文命之匡虞历,都君之辅唐政,终能与时俯仰,随运污隆,居位恒屈其身,莅官必行其道。是以参谋帷幄,则消薄蚀而殒搀抢;助理盐梅,则成雍熙,而作舟楫:名裕于八能之士,德高于五圣之臣。及赐瑞分圭,牧州典郡,其人变而众化,其政贤而群美。入称来晚,讴歌迎节传之车;出有去思,号泣拥襜帷之路:岂惟南征而北怨?固亦西泣而东悲。仁覃于鸡犬之乡,泽浸于蚁蝼之穴,用能摛光表之盛业,启格天之洪绪。存膺显位,彤弓开九命之尊;没享大名,紫箓登万乘之贵:岂非天道人事,祐贤福善之征欤? [32]
-
杨以贞:帝后浊乱朝纲,莫如汉吕氏、晋贾氏、唐武氏,然考其所以生,皆非无因也。武士彠庸吏,性贪鄙,皆积其背阴沴阳之气而造国家之祸种,特亦有不可解者。 [36]
人际关系
-
五世祖:武神龟,北魏祭酒。
-
武元爽 :官至濠州刺史,追赠魏王。
-
三女:武氏,名失考,嫁给郭孝慎。
(以上参考资料
[1]
[38]
)
轶事典故
相里氏死后,李渊对武士彟说:“朕会为爱卿找个好配偶!”接着说:“有
纳言
遂宁公
杨达
,英才冠绝,世代都是皇亲与贤臣,他有一个女儿志行贤明,可以成为你的贤内助。”于是降敕让武士彟娶杨家女(武则天生母
荣国夫人
杨氏),令
桂阳公主
给杨家做婚主,两家婚事费用一切由朝廷支付。
[40]
后世纪念
-
永徽五年(655年)二月,追赠并州都督;
-
显庆元年(656年)二月,追赠司徒、周国公;
-
咸亨元年(670年)闰九月,追赠太尉兼太子太师、太原郡王;
-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追赠太师、魏王;
-
永昌元年(689年)二月,追赠周忠孝太皇;
-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追尊庙号太祖,谥号孝明高皇帝;
-
长寿二年(693年)九月,加谥无上孝明高皇帝。 [32-33] [38]
武士彟被追尊为周忠孝太皇之际,其墓葬被尊称为章德陵;被尊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后,升格为昊陵。立大周无上孝明皇帝碑,通称“
攀龙台碑
“,后世又称武士彟碑,全文6700余字,碑高五丈,宽九尺,厚三尺。由宰相
李峤
撰文,相王
李旦
(时名武旦)书写。其墓址一说位于山西文水县
南徐村
西山脚下,一说在南徐村东。
[42]
人物争议
根据《
攀龙台碑
》《
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元和姓纂
》等记载的武士彟先世,他是
周平王
少子后裔,几乎代代簪缨,堪称官宦世家。但
陈寅恪
、
韩昇
等近现代学者认为武氏家族属于寒门,甚至可能连地方豪族都算不上,因此在唐初没有列入《
氏族志
》的资格。而现存史书中关于武士彟几代祖先的记载,都是在他的女儿武则天当皇后以后编纂《
姓氏录
》时被重构的。还有学者根据文水县的前身是
北魏太武帝
安置山戎所设的受阳县以及武士彟七世祖
武念
被封为“归义侯”(用于内附少数民族首领的封号)这两点,推测武士彟的家族可能出自北魏时期内附山戎。
[43]
关于史书中武士彟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
旧唐书
》为代表的唐初普通开国官吏的形象,一种是以《
攀龙台碑
》为代表的高祖心腹、元勋重臣的高大上形象。其中修《旧唐书》的史臣认为关于武士彟的很多记载都是被
许敬宗
美化过的,所以没有写入。有学者认为,唐高宗时宰相许敬宗受命编修先朝实录,在实录所附大臣本传中对武士彟加以美化和粉饰。《旧唐书》中的武士彟形象则主要基于开元史臣
吴兢
、
韦述
所撰一百三十卷《国史》,刻意不收录许敬宗修改过的《太宗实录》中关于武士彟的记载,而被许敬宗美化过的武士彟形象大多散见于《
册府元龟
》中。至于《攀龙台碑》中的记述,则更加夸大其词,并且有不少捏造内容。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