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彟

武则天的父亲
收藏
0 有用+1
0
武士彟(577年—635年),字信,并州 文水 (今山西省文水县)人。 唐朝 开国功臣,东都丞 武华 之子, 武周 皇帝 武则天 之父。
隋朝 年间,武士彟经商致富,后成为鹰扬府队正。大业十三年(617年),他资助唐国公 李渊 晋阳起兵 ,授大将军府铠曹参军,然后随 李世民 军平定 长安 。唐朝建立后,名列“ 太原元谋功臣 ”之一,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李世民即位后,历任 豫州 利州 荆州 都督,任内治民有方,得到李世民嘉奖。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得知太上皇李渊驾崩,悲痛成疾,在荆州都督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李世民赐谥号为定。
武士彟先后娶相里氏、 荣国夫人 杨氏,后者生下武则天。武则天受封皇后以后,武士彟先后被追赠为周国公、太原郡王等,改谥忠孝。武则天称帝后,追谥武士彟为无上孝明高皇帝,庙号太祖。 唐玄宗 先天年间,削除帝号,降封太原郡王。 [33] [38]
全    名
武士彟
谥    号
定→忠孝(唐谥);孝明高皇帝→无上孝明高皇帝(武周谥)
封    号
应国公→周国公(唐赠)→太原郡王(唐赠)
庙    号
太祖
所处时代
隋末唐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并州 文水 (今山西吕梁市文水县)
出生日期
577年
逝世日期
635年
逝世地
荆州
陵    墓
章德陵(后称昊陵)
安葬地
山西文水县 南徐村
主要成就
辅佐李渊建立唐朝,名列太原元谋功臣
治理扬州、荆州、利州等地
最高官职
荆州 都督

人物生平

武士彟生于 北周 建德 六年(公元577年),父亲武华据说做过 隋朝 的东都丞( 关于其家世的争议,参见后文“人物争议-祖先家世”部分 )。 [1] 武士彟的家族世代经商,十分富裕,武士彟也热衷于社交活动。 [2-3]
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长大后,“深沉多大略”,读书读到忠臣事迹,便反复研读,立志要出人头地。 [4] 隋朝大业年间,他经营木材生意,参与东都洛阳营建事业,这期间得罪了负责东都营建的司空 杨素 ,后因 杨雄 牛宏 等的庇护而免祸。 [5]
后来, 隋炀帝 大规模征兵,武士彟也弃商从戎,参军入伍,在 鹰扬府 做一名队正。大业十一年(615年), 李渊 被任命为并州刺史、河东抚慰大使,屯驻在守汾、晋之地镇压起义,在此期间,李渊曾在武士彟的家中休息,二人从此成为朋友。 [6] 另有说法是,武士彟曾出计平定 杨玄感 之乱, 李密 因此邀请他加入自己阵营,武士彟判断李密不能成事,却认为新任太原留守李渊英明神武,值得效忠,于是主动投递 名刺 拜谒,李渊亦将他视为心腹。 [7]
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武士彟被他辟为行军司铠参军,成为留守府中主管军事装备的幕僚。 [8] 另一方面,他并非把宝押在李渊一人身上,同时也属于负责监视李渊的太原副留守 王威 的亲信。 [9]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见隋朝大势已去,决定乘乱起兵,夺取天下。其中武士彟起到一定作用,他力劝李渊起事,并假托听到空中有称唐公为天子者。还说自己曾经梦见李渊骑马而登天,俱以手扪日月,并将自己撰写的兵书献给李渊阅读,李渊大喜,约定共享富贵。 [10-11]
武士彟墓(昊陵)石狮
随后,李渊广招兵士,全由亲将 刘弘基 长孙顺德 统领。这番举动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 高君雅 的怀疑,他们质问武士彟说:“刘弘基、长孙顺德都是征 高丽 时的逃兵,我们准备逮捕审讯他们。”武士彟回答:“他们如今是唐公(李渊)的门客,如果这么做,会有麻烦。”因此王威和高君雅虽有疑但未行动。李渊令武士彟秘密埋伏士兵在宫城东门外,以备不测,留守府 司兵参军 田德平发觉了这一情况,欲告发于王威,武士彟警告他说:“现在兵将全是唐公的部下,城中募来的新兵都归晋阳令 刘文静 所管,王威跟高君雅只是寄身副留守之位而已,他们能怎么样?”田德平于是作罢。 [12]
晋阳起兵 后,李渊建立大将军府为行政中枢,武士彟以大将军府铠曹参军,随大军一同攻取长安,封寿阳县开国公,历任 光禄大夫 礼部侍郎 黄门侍郎 。李渊称帝建唐后,封他为义原郡开国公,于 武德 元年(618年)八月六日将他列入十七名“ 太原元谋功臣 ”之一,有罪可免死一次。 [13-14]
武德年间,武士彟历任库部郎中、 检校 并钺将军、检校右厢卫、工部尚书兼判六尚书事。 [15-16] 在此期间,他参与创制唐朝典章制度,故晋爵为应国公。 [17]
武德八年(625年), 扬州 有人告发镇守扬州的赵郡王 李孝恭 谋反,李渊把李孝恭召还至长安审讯,又令武士彟驰赴扬州,任检校扬州都督府长史。 [18]
武德九年(626年), 玄武门之变 发生后, 李世民 召武士彟还朝,加以赏赐,予以礼待,不久即调任 豫州 都督。 [19]
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 利州 都督 李孝常 借进京朝见之机,和近卫军官 刘德裕 长孙安业 等“互说符命,谋以宿卫兵作乱”。阴谋败露,被李世民以“谋反”罪杀死。李世民遂改派武士彟出任利州都督。 [20]
贞观五年(631年)十二月,武士彟以 朝集使 身份进京,并请求李世民 封禅 ,未获允许,旋调任 荆州 都督。 [21-22]
贞观 九年(635年)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在荆州都督任上的武士彟得知消息,悲痛成疾。李世民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23]
武士彟去世后,李世民命并州都督 李勣 主办丧事,棺木及丧葬费用都由政府支给,将武士彟的灵枢运回并州老家安葬,追赠 礼部尚书 谥号 为“定”。 [24-25]

主要影响

佐命建唐

晋阳起兵 前夕,武士彟成功麻痹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及留守府司兵田德平,从而掩护了李渊的行动计划,确保兵变的顺利实现( 参见人物生平标题下“追随李渊”部分 )。 [12] 其后又随李世民打下长安。李渊称帝后,武士彠名列“ 太原元谋功臣 ”。 [14]

治理州郡

武德末年,武士彟出任扬州都督府长史,任内以“明干”著称,都督府治所从 丹阳 移至江北之 广陵 ,在武士彟的主持下迅速完成。他鼓励开垦田地,向人民宣传刑政礼教,数月之间,就涌现了不少歌颂他的民谣。 [26-27]
贞观初年,武士彟调任利州都督。鉴于前任都督 李孝常 的残余势力仍然活动,武士彟上任 利州 都督后,“招辑亡叛,抚循老弱,赈其匮乏,开其降首”,时间不长“郡境 乂安 ”。 [28]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改任武士彟为荆州都督。他在荆州打击豪强,“宽力役之事,急农桑之业”,使荆州生产发展。 [29-30]

历史评价

  • 李渊 :此人忠节有余……遗身狥国( 徇国 ),举无与比。 [31]
  • 李世民 :①公比洁冬冰,方思春日,奸吏豪右,畏威怀惠,善政所暨,祥祉屡臻,白狼见于郊坰,嘉禾生于壠畆,其感应如此。 [30] ②可谓忠孝之士。 [25]
  • 武周 官方评价:兼列圣之纯懿,总百王之事业,时运未集,东皋辍鸿鹤之心;天衢既亨,北面就人臣之礼。似文命之匡虞历,都君之辅唐政,终能与时俯仰,随运污隆,居位恒屈其身,莅官必行其道。是以参谋帷幄,则消薄蚀而殒搀抢;助理盐梅,则成雍熙,而作舟楫:名裕于八能之士,德高于五圣之臣。及赐瑞分圭,牧州典郡,其人变而众化,其政贤而群美。入称来晚,讴歌迎节传之车;出有去思,号泣拥襜帷之路:岂惟南征而北怨?固亦西泣而东悲。仁覃于鸡犬之乡,泽浸于蚁蝼之穴,用能摛光表之盛业,启格天之洪绪。存膺显位,彤弓开九命之尊;没享大名,紫箓登万乘之贵:岂非天道人事,祐贤福善之征欤? [32]
  • 刘昫 :武士彠首参起义,例封功臣,无戡难之劳,有因人之迹,载窥他传,过为褒词。虑当武后之朝,佞出敬宗之笔,凡涉虚美,削而不书。 [33]
  • 宋代所编的《 册府元龟 》:为性廉俭,期于止足。 [34]
  • 王鸣盛 :愚谓士彠之于高祖,不过旧故,承恩泽耳,何足以言功臣? [35]
  • 杨以贞:帝后浊乱朝纲,莫如汉吕氏、晋贾氏、唐武氏,然考其所以生,皆非无因也。武士彠庸吏,性贪鄙,皆积其背阴沴阳之气而造国家之祸种,特亦有不可解者。 [36]
  • 雷家骥 :如果不因人废言,武士彟不失为一个干材。他的发迹虽然颇富传奇性,但是绝非仅因从龙首义而例封功臣、一个平庸的马屁精而已。 [37]
  • 罗元贞 :武士彟头脑灵活,会想办法,会办事,肯经营,为人正派,特别是在政治上 有眼光、有抱负、有胆略、有进取精神,九年都督卓有政绩,是个政治家。 [45 ]

人际关系

先祖

兄弟

  • 大哥: 武士棱 ,唐朝司农少卿、宣城县公。
  • 二哥: 武士逸 ,唐朝益州行台左丞、安陆县公。
  • 三哥: 武士让 ,武则天称帝时,追封楚王。

儿子

  • 武元庆 :官至龙州刺史,追赠梁王。
  • 武元爽 :官至濠州刺史,追赠魏王。

女儿

(以上参考资料 [1] [38]

轶事典故

发迹木材

不探妻儿

高祖赐婚

相里氏死后,李渊对武士彟说:“朕会为爱卿找个好配偶!”接着说:“有 纳言 遂宁公 杨达 ,英才冠绝,世代都是皇亲与贤臣,他有一个女儿志行贤明,可以成为你的贤内助。”于是降敕让武士彟娶杨家女(武则天生母 荣国夫人 杨氏),令 桂阳公主 给杨家做婚主,两家婚事费用一切由朝廷支付。 [40]

后世纪念

追赠配享

武士彟死后,次女武则天入宫。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 李治 立武则天为皇后, 天授 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武士彟的身后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抬高:
  • 永徽五年(655年)二月,追赠并州都督;
  • 显庆元年(656年)二月,追赠司徒、周国公;
  • 显庆四年(659年)三月,配享唐高祖庙庭,赐予其家 魏州 实封1000户,后改谥忠孝;
  • 咸亨元年(670年)闰九月,追赠太尉兼太子太师、太原郡王;
  •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追赠太师、魏王;
  • 永昌元年(689年)二月,追赠周忠孝太皇;
  •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追尊庙号太祖,谥号孝明高皇帝;
  • 长寿二年(693年)九月,加谥无上孝明高皇帝。 [32-33] [38]
先天 二年(713年)七月, 唐玄宗 下诏削去武士彟的帝号,复降为太原郡王。 [41]

陵园碑刻

武士彟被追尊为周忠孝太皇之际,其墓葬被尊称为章德陵;被尊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后,升格为昊陵。立大周无上孝明皇帝碑,通称“ 攀龙台碑 “,后世又称武士彟碑,全文6700余字,碑高五丈,宽九尺,厚三尺。由宰相 李峤 撰文,相王 李旦 (时名武旦)书写。其墓址一说位于山西文水县 南徐村 西山脚下,一说在南徐村东。 [42]

人物争议

祖先家世

根据《 攀龙台碑 》《 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元和姓纂 》等记载的武士彟先世,他是 周平王 少子后裔,几乎代代簪缨,堪称官宦世家。但 陈寅恪 韩昇 等近现代学者认为武氏家族属于寒门,甚至可能连地方豪族都算不上,因此在唐初没有列入《 氏族志 》的资格。而现存史书中关于武士彟几代祖先的记载,都是在他的女儿武则天当皇后以后编纂《 姓氏录 》时被重构的。还有学者根据文水县的前身是 北魏太武帝 安置山戎所设的受阳县以及武士彟七世祖 武念 被封为“归义侯”(用于内附少数民族首领的封号)这两点,推测武士彟的家族可能出自北魏时期内附山戎。 [43]

人物形象

关于史书中武士彟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 旧唐书 》为代表的唐初普通开国官吏的形象,一种是以《 攀龙台碑 》为代表的高祖心腹、元勋重臣的高大上形象。其中修《旧唐书》的史臣认为关于武士彟的很多记载都是被 许敬宗 美化过的,所以没有写入。有学者认为,唐高宗时宰相许敬宗受命编修先朝实录,在实录所附大臣本传中对武士彟加以美化和粉饰。《旧唐书》中的武士彟形象则主要基于开元史臣 吴兢 韦述 所撰一百三十卷《国史》,刻意不收录许敬宗修改过的《太宗实录》中关于武士彟的记载,而被许敬宗美化过的武士彟形象大多散见于《 册府元龟 》中。至于《攀龙台碑》中的记述,则更加夸大其词,并且有不少捏造内容。 [43]

史料索引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