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作曲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回溯
)
站在坑口大概往里看了一眼,真是深不见底啊!基础乐理得学吧,作曲知识得学吧, DSP 得略懂一些吧,算法大概得了解吧,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得看看吧,工具和软件得试着用吧,前沿的项目得研究下吧……
一把年纪了怎么这么想不开?大概是年纪大了,更加觉得应该多花些时间在(起码看起来)好玩的事情上面呢!
系列第一篇,一起来回顾一下算法作曲并不长的历史。
该作品分为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计算机生成的不同长度的固定主题旋律
第二乐章:使用变奏的规则生成的四声部音乐
第三乐章:通过计算机对节奏、动态和演奏法的不同处理生成的音乐
第四乐章:通过衍生算法和马尔科夫链的不同模型及概率生成的音乐
希勒从此彻底投入计算机音乐创作的怀抱,他转入音乐系任教,成立实验性的音乐工作室。
随后希勒又开拓了他的很多个「第一次」,如最先进行乐谱打印,最早使用物理模型合成技术等,创作了「算法」系列,「计算机康塔塔」,「HPSCHD」等一系列计算机作曲的音乐作品。
从此之后,在计算机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算法作曲也在世界各地的领域先驱们推动下快速发展。
1960 年,俄罗斯研究者 R.Kh.Zaripov 发行了全世界第一篇关于用「Ural-1」计算机进行算法音乐作曲的论文
An Algorithmic Description of a Process of Musical Composition
。
1960 年,法国工程师、作曲家 Pierre Barbaud 成为欧洲第一个使用计算机作曲的作曲家。
他创作了「7!」,在有限状态机 (Finite State Automata) 和随机矩阵 (Stochastic Matrices) 的帮助下,将一系列规则运用到 12 音体系中,以此为调性和序列音乐风格建模。
1965年,发明家 Ray Kurzweil 首次公演了一首用计算机来创作的钢琴作品,这台计算机能够对各种不同的乐曲进行模式识别,并且可以分析和使用这些模式去创造新的旋律。
1974年,第一次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召开(ICMC)。
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科技与艺术奇妙结合的领域,于是在那个新生流派争奇斗艳的先锋实验年代,各式各样的作曲算法涌现出来。
然而直到美国作曲家大卫·科普(David Cope) 开发的「音乐智能实验」系统(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简称 EMI,1981 年开始研究) ,1987 年在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上第一次公开展示初期成果那时起,计算机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的桥梁才逐渐架设起来。
Cope 最初只想编写一个能够描述自己作曲风格的计算机程序,并用来记录自己作品的发展轨迹,不过很快他将目标转向了那些已故大师们,希望能用软件创造出带有不同大师风格的音乐作品。该系统所采取的方法涉及音乐文法和建立风格数据库等, Cope 将这样的工作称为 recombinancy —— 在现存的音乐上加入新的、符合原有逻辑的演绎,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
比如 David Cope 用 EMI 创作的维瓦尔第风格的十二首管弦乐作品:「星座」。下面将要听到的这首是 「金牛座」(视频也是用算法自动生成的)
1993年,美国科学家 John Al Biles 运用交互式遗传算法,设计了名为 GenJam 的交互式创作演奏系统。该系统能在现场演奏者的 4 或 8 小节演奏后单独生成一个类似风格的新旋律,也能与演奏者进行合奏,在演奏者演奏的同时生成并演奏一个新旋律。
随着计算机制谱、乐器数字接口、信号处理、声音分析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兴起和深入,计算机音乐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跨媒介、跨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科学领域。
这么好玩的坑,要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