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汉服”党对剃发易服的夸大和虚假宣传
这篇文章的原文是我2013年左右的时候在贴吧写的,后续几年陆续增加了不少资料,但是后来贴吧账号被度娘封了,帖子也不见了,现在也只能凭借记忆尽量恢复了。
在我以前的文章
中曾经提到过,汗服er不但把“汉服”这个一直沿用至今、称呼历代汉人服装(包括清代和民国)的词汇,篡改成了古装的代名词,还发明了各种神论,比如:
“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叫汉服、满清剃发易服让汉服断代三百年、汉服基本形制为交领右衽系带(近期该理论有所改变)清朝没有汉服、清代和民国汉人穿的都是满清用屠刀强加给汉人的满服”等等汗服er天天宣扬的理论其实都是汗服er自己发明的,历史上并不存在。在2003年(“汉服复兴”运动出现的年份)之前,绝对找不到有任何文字和影音资料记载过类似的言论。
我也在另一篇文章中考证过,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服饰,都是上一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并不见有一个国家或民族是拿早就消亡的古装当自己的传统服饰的,更别说拿古装影视剧发明的戏服当民族服饰的行为了,就算是汗服er最喜欢攀比的日本人也同样如此。
相关文章:
喜欢穿古装的人,其实古今中外一直都存在的,但是一直都属于被人围观、讥笑甚至让人感到恐惧的行为!在中国古代官方还会给这种人一个“服妖”的称号,被视为亡国之兆,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相关文章:
所以,如何摆脱他们的前辈的厄运、如何才名正言顺穿着古装压马路而不会像他们前辈一样被路人歧视,这就成了当代古装爱好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最终让他们弄出了一个“汉服”的名头,这下子好了,路人谁再敢嘲笑他们是神经病、脑子不正常、穿越者、拍戏的、少数民族、日本人、韩国人,他们不但不会感到心虚害怕,还会充满道德优越感喷别人是“不认识自己的民族服饰、不认识自己老祖宗的衣服、反对汉文化复兴的反汉分子”了!
但是,像袄、褂、衫、袍、裙这些汉族的传统服饰,一直都存在的啊!汗服er凭什么无视当代汉族传统服饰,非要拿早就消亡的古装当现代人的传统服饰呢?汗服er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那就离不开对几百年前“剃发易服”的再加工宣传了!
“汉服因为满清残暴的剃发易服导致非正常断代的”是现在“汉服”运动的理论基础。汗服er就靠着宣扬“剃发易服”的“历史真相”来推广“汉服”运动的,宣传剃发易服对“汉服”运动的收益很大,汉服商家和推广者是不会放弃炒作“剃发易服”的,因为汉服复兴需要的高昂的民族情绪(不然你让汗服新人如何在外人风言风语、异样的眼光中坚持下来?),是需要扎根在“剃发易服"这个事件中吸取营养的。汉服复兴的必要性,也需要剃发易服来证明,如果没有“剃发易服导致汉服消亡”,那么整个“汉服运动”存在的理论基础就没有了!
同时请注意,汉服运动并不是把清朝以前的古装当成现代汉族人民族服饰的一种,而是汉族唯一民族服饰。
就因为“汉服”抱有唯一性,排他性,那么,汉服运动就必然要炒作“剃发易服”。想想看,为什么清代以后的汉族服装不是“汉服”?为什么弃现代广为流传的旗袍、唐装(短褂、短衫)、袄裙(所谓秀禾服、民国女学生装)不用,非要舍近求远“复兴”早就消亡几百、几千年的古装当现代人的民族服装呢? ——就必须讨论到剃发易服,通过宣传剃发易服的残酷和粗暴。让人们对清朝以前的服饰产生同情,对明代之后服饰产生厌恶。
剃发易服炒作之后,很多人就被误导了,产生了本不该有的仇恨和偏激的心理,特别是那些怀有公主梦、大家闺秀梦、大侠梦、才子佳人们梦孩子更加容易接受甚至需要汗服er这些宣传了!
汗服er宣传剃发易服的材料主要强调这3个重点
1.“汉服”的消亡完全是强迫的
强调剃发易服以后,汉族失去了自己民族服饰,既然“汉服”不是自然消失的,那自然需要复兴。 如果汉族自己的服饰是自然改变的、是慢慢融合的,那么现代人复兴“汉服”,也就成了复古。这就否定了复兴“汉服”的民族意义和必要性。
2.否定旗袍唐装等当代汉族传统服饰,说那是满服
通过宣扬“剃发易服”,说当代汉族传统服饰都是满服、是强迫加在汉族身上的。旗袍唐装等作为民国、共和国时代典型的汉族服饰,就被涂抹上“殖民主义”色彩,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地位就被否定掉了,彻底为“汉服”的复兴扫清了障碍!
3.强调“剃发易服”中的惨剧
通过宣扬“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把“汉服”和汉族彻底绑定,通过宣扬历史和仇恨,对“汉服”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样的宣传结果,就是能够让“汉服运动”参与者咬牙切齿、像保卫民族一样保卫“汉服”,并且攻击所有他们眼里拥有“满清元素”的现代汉族传统服饰,包括旗袍,唐装、长衫,马褂等,甚至包括中山装。
所以“汉服运动”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仇恨基础上的产物,天生就具有攻击性、报复性和排他性的东西,如果某人能够接受“汉服”这个概念,那么他必定也记住了仇恨!
但是汗服er对“剃发易服”的宣传毕竟是夸大的、甚至是凭空编造的,经不起推敲,所以破绽百出、不值一驳。比如:
⒈“剃发易服”最多易明末的服饰,而秦汉唐宋服饰的消亡和清初剃发易服有什么关系呢?你们为啥连明朝之前的衣服也弄出来当“汉服”呢?难道满人会穿越时空,所以能穿越到汉唐宋朝代给当时的人剃发易服吗?
⒉不管汗服er拿出多少史料来宣扬满清“剃发易服”有多么残暴,杀了多少人,但是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来,那都是“剃发”造成的,和“易服”无关,到现在为止,也根本没有发现清初有任何人是因为反对“易服”被杀的史料记载,甚至连最仇视满清的明朝遗民,也只见反对剃发,没见反对易服的(ps:冠巾帽的改变不包括在内,因为这更加和“剃发”相关),汗服er整天宣扬满清“剃发”杀了多少人,,但是自己却不去恢复明朝束发挽髻的习俗,而是每个人都是男的断发、女的披发!这种发式就算在满清时代都属于夷狄的发式啊!汗服er喝着“剃发”的馒头血,却和相关不大的服饰较劲呢?这是不是属于现代版的叶公好龙呢?
相关文章:
⒊现代所有的汉族传统服装,都是民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和满清剃发易服有什么关系?难道“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民国的法定国服,还不配做汉族民族服饰吗?汗服er越是宣扬满清剃发易服的残暴,岂不越是在证明推翻满清的民国的国服作为汉族民族服饰的正统性?什么汗服er说民国服饰都是根据满清服饰改良来的,所以不算汉服?那么唐朝、明朝服饰也是根据北朝鲜卑人、元朝蒙古人服饰改良来的,汗服er怎么不说那是鲜卑服饰、蒙元服饰,反倒成了汗服圈最流行的“汉服”了呢?什么汗服er又说民国是多民族国家,所以民国服饰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不能算作汉族自己的服饰,那么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也都是多民族国家啊,汗服er又凭什么把代表这些多民族王朝的“国服”矮化为现代汉族自己的民族服饰呢?
相关文章:
重新回到“剃发易服”话题上来。
在本文一开头,我就提到,所谓“汉族民族服饰叫汉服、剃发易服让汉服断代三百年、清代、民国没有汉服”等等神论是“汉服运动”2003年出现的时候自己编造出来的理论,之前从来没有人说过、没有任何史料文献记载过类似内容。特别是清代和民国人,更加没有“清朝和民国没有汉服、汉服断代”的概念!
比如张爱玲就在《更衣记》中说“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人关之后一直与中土的 服装并行着的,各不相犯”。
1921年的的《解放画报》中有一篇署名钱病鹤的文章《旗袍的来历和时髦》中有辛亥革命“排满很烈,满洲妇人大都改穿汉服”。
1936年版《分省地志·江苏》中亦有辛亥革命之后江苏旗人“易汉姓、服汉服、渐同化不易辨矣”之语,充分证明当时的人并没有“汉人没汉服、汉服已经断代”的概念!
“易服”本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固定制度,任何王朝新建之时都会易服,是谓“改元易服”,但是经过汗服er铺天盖地的宣传,就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种错误印象,似乎“易服”是满清的特例了。但实际上,满清的易服和历代王朝易服没多少区别,主要是针对官方服饰,而平民的服饰,只要不僭越,一般官方是不会管的。
明末清初服饰的演变、清代服饰的形成,真的像汗服er宣传的那样,因为满清的“剃发易服”,造成“汉服”被强制改变和瞬间消亡的吗?是被满清拿屠刀杀了无数人强加给汉人的吗?下面来看看相关史料和权威著作的记载!
从上述两则文献中可以看出,一直到了顺治末年,在南方穿明朝冠服的人还十分普遍,以至于清朝政府不得下令再次重申清朝服制。甚至从这两则史料中还可以看出当时很多南方人剃发只是做个样子,只剃一点,束发挽髻,不留辫子,是谓“大顶挽髻,全似未剃发者”。这和汗服er宣扬的清初汉人必须留金钱鼠尾发式,否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完全不符啊。
文中提到的“小帽”,就是后世的瓜皮帽,被汗服er视为满服的代表百般丑化,却不曾想在清初的时候瓜皮帽根本就是清廷要取缔的对象!
不过从这两则史料中也可以看出,顺治时期还是在强制“剃发易服”政策,但是到了以“仁德”著称的康熙帝统治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 到了康熙年间,“剃发易服”政策从顺治时期的强制执行变成康熙时期的“潜移默化”政策为主,这就导致了清初的易服政策不了了之,明末服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甚至出现反弹。
上述资料说在清初明末风格的服饰还普遍存在,明朝服饰一度恢复,甚至延续到民国时期,这种结论是一家之言吗?那么下面来看看其他学者的看法
上面几张图出自我国著名学者沈从文的名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大佬通过清初画作分析,得出清初除了官员外,广大底层老百姓的服饰依然保留晚明服饰风格,或变化不大,一直到了乾隆末期才开始少见!这个结论对汗服er杀伤力巨大!有些汗服er难以接受沈大佬这样的结论,百般狡辩称当时的画家有慕古情节,因此画作都是写虚的,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真实的情况!
但是康熙时期距明朝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画几十年前的场景,能叫慕古吗?这就像我国六七十年代画民国时期的画作,能叫有慕古情节吗?汗服er见到六七十年代的画作,会不会认为那都是反映民国风情的作品?因为六七十年代的劳动人民和民国时期老百姓一样穿的是大襟袄、对襟衫啊!
汗服er又狡辩康熙耕织图中男人都是束发的,没有挽髻,因此不可能画的是清朝的场景,但是流传至今的康熙年间的画作,不论是康熙南巡图这样记实性的鸿篇钜制,还是各种肖像画,在普通男性的头上都看不到辫子,如果说一部分画家都“慕古情节”还可以接受,但是整个康熙时代的画家都是如此,是不是太过牵强一些?
而且汗服er不是长期宣传在清朝除了皇帝,谁敢画“汉服”画像,就要被杀头的吗?,像康熙南巡图这样的画作,可是给皇帝看的,难道画家就不怕杀头了?(关于清初男人的发型,请关注我下一篇文章《 短发挽髻——清初普通男子的真实发型 》)
汗服er常常通过一副模糊不清的古画,“复原”出众多“汉服”,从来没有考虑细节和内部构造和写实不写实的问题,怎么一到了清朝的画作,就都成了写虚不可信了呢?
上面我们通过众多资料,论证了清代广大平民的服装从晚明风格到清代风格的转变是一个渐变、自然演变的过程,相信会有很多人质疑这都是现代学者的研究结果,那么有没有清初自己的一手资料来证明呢?当然有!请看下面的资料:
首先推荐我之前的文章
注意这篇文章最后有续篇的链接。
这篇文章里介绍了明式袍服从清初到民国流传情况。明式袍服在顺治康熙年间还是文人主流服装,之后虽然逐渐被长衫取代,却依然顽强地生存到了民国时代,但是在清末民国时期还穿明式袍服的人主要都是清朝遗民了,比如牛兆濂、沈家本、夏振武、陈焕章等。但是可笑的是,这些清朝遗老遗少,只因为身穿“汉服”,在汗服er那里就成了可歌可泣的“汉服复兴老前辈”,甚至为了维护这些“汉服复兴老前辈”的光辉形象,刻意隐瞒这些“前辈”的“满遗”身份,比如,把夏振武改成“华夏遗老”!
然后再来看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李顒(号 二曲)在康熙十二年的现身说法,身为铁杆明朝遗民的李顒,没道理去美化满清吧?
康熙十二年,川陕总督鄂善再三邀请明朝遗民李颙(号二曲)去关中书院讲学,书院学台还专门制作了一套旗装送给李颙,但是李颙依然坚持穿着汉服前往书院,并对学台解释:“ 仆非官僚绅士,又非武弁营丁,窄衣小袖,素所弗便。宽衣博袖,乃庶人常服;仆本庶人,不敢自异。”就是说,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汉服还是广大平民常穿的服装,而旗装只是官僚和军队的服装!
之后他并没有受到刁难,依然受到礼遇。这和汗服er宣传的不一样啊?不是说清代汉服断代了吗?怎么到了康熙十二的时候还是广大平民的常服?不是说清代穿汉服要被杀头吗?,怎么李颙不但活的好好的还受到清朝高官的礼遇?
上图为《康熙南巡图卷》第二卷当中官民治理黄河的段落,目前收藏在法国巴黎吉梅博物馆。下面是本画局部人物放大图:
上面四张局部人物放大图,除了最后一张官吏穿的是清式服装外,其他人物穿的都是明式服装,很多都是交领,属于汗服er眼里最正统的“汉服”,这些老百姓,不但穿“汉服”,有的还束发挽髻裹头巾、不见有留辫子的!
《康熙南巡图卷》是以记述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宫廷画作,共十二卷,总长213米。 记述了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这种画作的性质,写实的不能再写实了吧?能不能反映出当时老百姓的真实服饰情况?
上面四张图是清代意大利籍宫廷画师郎世宁的绘画作品《羊城夜市图》局部图合集,画作完整版网上到处都是,我就不贴了。
《羊城夜市图》完成与乾隆元年,记述郎世宁刚来中国(康熙末年)初入广州时见到的场景!对于经受过清宫剧洗脑的现代人来说,如果不说本画完成与乾隆元年,很多人一定会认为画作记述的是明朝时期广州的老百姓!因为画作中的人物不但不穿现代人印象中的清式服装,还不见辫子!
但是郎世宁是外国人,不会有什么“慕古情怀”,他一个没经历过明朝时期的外国人,也不可能去脑补明朝什么样,更不可能有什么怀念明朝的心理!而且这幅画是画给清朝皇帝看的宫廷画作,他要是把清朝子民画成明朝人的模样,难道是活得不耐烦了吗?所以他的《羊城夜市图》 只能是反映了他刚来中国(康熙末年)时候见到的清朝老百姓的模样!
用画作中人物不留辫子作为理由来证明《羊城夜市图》是写虚的,画的不是真实的清朝百姓,根本毫无说服力!前面的内容,我已经多次说过,流传到现在的整个康熙、雍正年间的画作,包括像《康熙南巡图卷》这样的写实性巨作,画中的人物除了官员和军队,普通人都是不见有留辫子的!难道整个康雍时期的画作都是写虚?
《姑苏繁华图》、《中华造纸艺术画谱》和《京师生春诗意图轴》均完成与乾隆中期。正如沈从文大佬所说,从乾隆年间开始的画作中,明式服饰就越来越少见了,普通人留辫子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但是还是能发现明式服装的残余,就像上面三幅画当中,依然能发现让汗服er顶礼膜拜的交领衣!
最后,借用李湖光的论述来给清初“剃发易服”情况做一个总结吧
以上内容主要是在讲清初汉族男性的服饰和发式,接下来再稍微说说清代的汉族女装情况吧!
其实清代汉族女装没什么可讲的,清代女装的变化不同于隋唐女装经过鲜卑人几百年的统治,从汉代的袍服为主变成了隋唐的短衣长裙为主,也不同于明朝之前经过元朝的统治,汉族女装从宋朝褙子或大袖衫为主、变成了明朝“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的“两截胡服”(明太祖语)的袄裙。清代“ 满汉两种妇女服装并存了二百余年 ”(冯泽民《中西服装发展史》),“ 汉家女子的礼服依然是凤冠霞帔、便装依然是上衣下裳,清朝两百多年间,满、汉女子的服饰一直不同!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展览图录》)
特别是乾隆中期之前,清代汉女装和晚明女装几乎没什么差别,晚明流行的袄裙、披风、比甲、水田衣等流行服饰在清初依然是流行服饰。虽然清代女装也演化出了自己风格——比如清代披风与明代肥大的披风相比显得修身合身,袖子以直袖为主,领子与袖口都有繁复的装饰!但是一般人是看不出来两者的明显差距的。
其实,汗服er骨子里是偏爱清代那种艳丽和鲜艳的精致的,相比之下,明代服饰的审美就粗略和寡淡了,这也是汗服圈不断地上演“大清真香”事件,不断地把清代汉女装当成明代女装“复原”出来的原因!
纵然到了清末,满汉女装经过长期相互影响,外表越来越像,但是旗女装是袍服、汉女装上衣下裙的本质区别还是没有发生改变!
下面借用@洛梅笙 的一张图来展示一下 明末到民国初汉族女子便装的演变情况
作为中国古代官员一千多年官服的圆领袍,进入清代之后并没有消亡,而是作为命妇的礼服,一直生存到清朝灭亡为止!
上图为《崇庆皇太后万寿图》中身穿立领袄、马面裙、头戴凤冠、外罩圆领蟒袍的妃子或命妇(到底是妃子还是外命妇,一直有不同的说法)。穿类似汉装的妃子或外命妇,在《崇庆皇太后万寿图》中一共有4位。
图为盛装打扮的李鸿章夫人,身穿圆领袍、马面裙,头戴凤冠、外穿霞帔,项戴朝珠,清末顶级汉人命妇打扮。
更多明清、民国汉族女装的演变资料,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想写,但是本文内容实在太长了,以后如果有机会,用续篇的形式写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