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会窗口的最后一日,埃里克森在足总杯比赛上的伤情终于有了结果。

根据官方给出的消息,埃里克森的脚踝位置受伤,预计会一直缺席曼联的比赛到4月底或5月初。

通过当时的慢镜头回放、官方给出的伤情描述和缺席时间来看,埃里克森应该是遭遇了脚踝处的韧带损伤,可能出现了级别很高的撕裂情况。

虽然本赛季的赛程会一直延续到5月底,但考虑到埃里克森的年龄,恐怕难以提前复出,复出之后再算上寻找比赛状态的时间,恐怕就不剩几场比赛了。

这样一来,曼联势必需要重新设计自己的中后场体系,也的确需要找到办法来维持原有的中场厚度。

于是在最后一日,曼联迅速出手,从拜仁慕尼黑租借来了萨比策。

考虑到事发紧急,当时来不及引援的结果都很有可能出现,曼联不仅找到了人选,而且仅仅是租借到赛季末,没有被绑定强制买断等不利条款,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解决了中场板凳厚度不足的问题,仅这一点,就可以打个高分了。

然而,不管是埃里克森受伤,还是萨比策的未来表现,都无法成为赛季末曼联一旦未能进入前四名的最终借口,外界不会因为1月末最后一天发生的事情,就对球队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更何况,球队的目标也不会因此就发生什么变化。

所以,曼联的终极目标依然是欧冠席位,而滕哈赫和球员依然憧憬着一座冠军奖杯,这就意味着曼联不仅要走出埃里克森受伤的阴霾,同时还要打出更高的强度。

在这个过程中,萨比策显然也要付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一名奥地利球员,萨比策成名于德甲赛场。

在莱比锡红牛,萨比策效力了7年的时间(其中第一年被租借到奥地利联赛的萨尔茨堡红牛),在229场比赛里贡献了52粒进球和42次助攻,成为了莱比锡红牛的队长。

而在萨尔茨堡红牛,他的表现也十分突出,51场比赛中,打出了27球21助的成绩单。

所以在主帅纳格尔斯曼从莱比锡红牛转投到拜仁慕尼黑之后,他也以嫡系的身份加盟了德甲班霸,然而在拜仁,他的表现并不突出,54场比赛仅有2球2助的表现。

能被红牛系的俱乐部看中,跑动能力自然是最好的敲门砖。

2021年欧洲杯,萨比策创下了390分钟跑出48.7km的惊人数据,平均下来,萨比策每分钟都至少跑了124米。

常规的跑动数据,比如每场跑10km或11km,换算下来是每分钟111米或122米,萨比策每分钟都比普通球员多跑出数米甚至十数米,这就能为球队在局部争夺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重视跑动的教练来说,这样的球员当然是非常宝贵的,这自然包括滕哈赫。

然而,足球比赛不是根据哪支队伍跑得多就决定的比赛结果,所以一名球员跑得多,这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项优点,在跑动之外,还有什么?这决定了球员的真实能力。

更何况,他背负着“顶替埃里克森”的重大期望。

在曼联本赛季的体系中,埃里克森是一名相当特殊的球员。他以相对精良的技术在靠后的区域活动,绕过对手的逼抢和中前场区域的压力来处理球,从而规避自身速度、对抗都不见长的身体短板。

在这个基本打法之下,埃里克森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后插上作业,从而为前场进攻形成助力,也给对手的防守带来更大的压力。

然而在后腰的位置上,他个人的防守能力是不行的,尤其是在高强度的比赛之下,防守区域需要依靠队友和体系的帮助,才能容纳其在后腰位置的现行踢法。

所以在本质上,埃里克森是改善曼联后场结构的特殊点位,主要贡献集中在有球环节,通过他的梳理和组织,曼联完成由后向前的关键步骤。

就像这些传球,直接捕捉到了弱侧的广袤空间:

对阵阿森纳的强强对话,虽然接球之后没办法直接转回身位,被逼到了角度狭窄的边路,但依然可以准确找到中锋,从而发展出另一侧的进攻:

这样的打法,实际上是错位优势的体现。

个人用前场技术支援后场,后场再用队友和结构来掩盖个人的防守问题,而在曼联这个环境下,之所以打出了超额的价值,则是埃里克森的存在解决了曼联的其他问题。

这一问题,就是布鲁诺。

在此之前,曼联面临的问题是后场结构不佳,麦克托米奈+弗雷德的后腰组合覆盖尚可,但技术不够,所以布鲁诺需要回撤拿球,但这样一来再想向前进攻,布鲁诺就面临两难境地:

要么等待更多队友向前,从而坐视眼前出现的空间流失;要么不等队友快速向前,由此导致比赛节奏加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布鲁诺更多选择后者,这是其作为进攻球员的天性,更何况阵中还有拉什福德这样速度快的队友,但长此以往,麦克托米奈+弗雷德在前后往返中必然失位,从而暴露曼联后场结构的问题。

埃里克森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有了更好的后场结构和埃里克森之后,出球和推进不再成为难题,布鲁诺回撤拿球的频率大大降低,从而专注于接应和穿插工作,还可以在逼抢和回追环节提供作用。

整体上,比赛节奏被有效控制,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即便偶尔出现互爆局面,曼联也可以用更好的后场结构来兜住。

所以埃里克森这一点,实质上是解决了曼联的两个问题,其一是出球和推进合理性不佳的问题,其二则是比赛节奏无法有效掌控的问题。

这是埃里克森的价值所在,但这也是萨比策无力做到的地方。

作为一名从边锋改造成中场的球员,包括其在红牛系俱乐部的表现和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名球员的最大价值还是在后插上环节。

2019-20赛季,萨比策在莱比锡红牛打出了16球10助的数据,这是其在莱比锡红牛表现最好的一个赛季。在那个赛季的欧冠1/8淘汰赛次回合,他在对阵热刺的比赛中梅开二度,帮助球队锁定了晋级资格:

两粒进球的发展过程中,萨比策触球不多,第一球的右路传中和第二球的长传转移,都是莱默尔送出的,萨比策则抓住了拉梅拉回防不及、热刺禁区前沿覆盖不严,以及坦甘加防守意识不佳的问题,从而打进了两粒进球。

在当时的莱比锡体系中,纳格尔斯曼主打343阵型,在三前锋和五后卫之间,只有莱默尔和萨比策两人,为了加强控制和防守,则会撤下一名前锋,换上坎普尔。

别看常规中场只有两人,但莱比锡的中场力量并不虚弱,因为三前锋中的维尔纳和恩昆库都可以回来帮助中场,希克和波尔森担任的中锋也有很强的回撤接应的意识,等到萨比策前插时,就可以形成丰富的梯次配置,更何况那支莱比锡红牛主打的是边路进攻,也就是安赫利尼奥和穆杰莱所在的两侧。

就像这次后场的出球推进中,当莱默尔拿球时,萨比策先指示其长传远端插上的穆杰莱:

但莱默尔选择直传萨比策,在大空间下,后者的表现还不错,顺利衔接到了前场的进攻球员:

然而在比赛初段的一次球权争夺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萨比策在身位占优的情况下,因为高速运动,第一触并不够好,这直接导致身后被贴上对抗,虽然他可以扛住,但在对抗下,接连几次的触球质量都不够好,这说明其技术并不扎实,于是最后交出的传球让队友很难接,球权因此丢失:

在拜仁,这一问题也还在持续出现:

本质上,萨比策在当年莱比锡这个特殊体系内,球权并不算多。

接应后场的球,大多都由莱默尔负责,而前场组织的球,也基本交由恩昆库来处理。当时的恩昆库还非常稚嫩,处理球思维远没有现在成熟,但作为技术相对更好的一方,他的球权比萨比策多出很多。

在皮球的运转过程中,萨比策更多时候都是扮演工兵性质的角色,要么策应持球人,要么用跑动来为持球人提供空间,就像莱比锡这次来回横向调动的过程中,萨比策拿球次数并不多:

而在防守端,萨比策提供的作用也不够多。

虽然是中场二人组的一员,但萨比策的防守决策并不够好。整体看下来,冲劲有余,对抗、下脚、放铲都很凶狠,即便是在禁区里也很敢出脚:

然而意识不足,一旦遇上聪明的球员,比如小卢卡斯,就容易露怯:

回过头来说,毕竟是前锋出身,防守意识差并不奇怪,但萨比策之所以能打在中场这个关键位置,和体系的加持有着很大的原因。

当年莱比锡红牛的这一体系比较特殊,说是343阵型,但左翼卫安赫利尼奥参与进攻的力度非常大,仅次于三前锋,所以他当年的数据也非常漂亮,而萨比策比右翼卫穆杰莱稍大一点,可以算作进攻第五人。

这样一来,后场五人就是莱默尔、三后卫和右翼卫。这个后场站位,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防守层次不佳,因为萨比策不见得能次次到位,到位也不见得能提供足够的防守质量,莱默尔需要覆盖的横向空间就会过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纳格尔斯曼给出的方法就是中卫前顶。

所以在比赛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莱比锡中卫前顶的镜头,而且前顶幅度非常大,力度非常坚决:

由此便弥补了萨比策防守不佳的问题,即便他无法到位,莱默尔的身侧也不会缺少帮手,甚至是在有球阶段,乌帕梅卡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后腰的效果。

这次从防守前顶到进攻突进,乌帕梅卡诺几乎完成了一条龙的作业:

这就是萨比策在莱比锡红牛表现最好的一个赛季的真实情况。

本质上,还是一名更擅长插上进攻的工兵型中场球员,而且后插上提供的是力量元素,冲击力是其自身特点的一大关键部分。

防守方面,的确是有一定的身板,拼劲自然也不用多说,但防守意识和能力并不出色,需要队友和体系的帮助,更多时候是起到迟滞对手进攻的作用,从而为翼卫回撤、中卫前顶腾出时间,提供环境。

由此也能解释他在拜仁总体表现不佳的原因,毕竟在拜仁,即便他在进攻端更有作用,但肯定打不到前场四人的位置,退居到双后腰一线,左后卫阿方索-戴维斯的进攻职责也会比他更重,这样一来,他就成为了后场五人的一员,而非像在莱比锡时那样,是前场五人的一员。

在这样的情况下,留给他的后插上空间就很小了。

作为四后卫阵型里的后腰,主要任务就是防守和支配球。

支配球肯定是基米希的任务,即便是在本赛季对阵多特的比赛里,萨比策代替基米希出战,但队友几次将球交给他,他都没有多拿一下或者转身面对进攻方向的尝试,都是尽快敲出去:

而防守他并不擅长,所以相较于进攻,还是这种看起来很像使用鲁莽力量的防守犯规,乃至染黄的镜头,拜仁球迷更加熟悉:

当然了,在一些低强度的比赛,拜仁后腰还是会有一些后插上的职责,以此帮助进攻端凿开防守,但论及后插上输出力量和对抗,他肯定比不过比他更有冲击力的格雷茨卡。

所以在拜仁,他的角色和定位就变得非常尴尬。

即便是在对阵国米的欧冠最后一轮小组赛,双边后卫的插上力度都不大,让他有了难得的插上空间,但面对拜仁经常要处理的破密集防守的逼仄环境,萨比策的前插威胁也比较有限:

集锦当中经常出现的远射破门,大多也会下滑成这种质量:

基于这样的情况,给萨比策戴上“埃里克森替代者”这顶高帽,显然是不恰当的。

和埃里克森相比,萨比策有一些优势,比如身板更好,跑动和拼劲更足,参与进攻和防守时的投入程度都会更大,这有助于曼联在攻防两端形成一些优势。

但指望他像埃里克森那样,拿住皮球,观察全场,用自己的传球为球队指明推进和进攻的方向,这一点是不现实的。

不是说不具备这个技术,比如这种长传转移,萨比策也能送出:

比如对阵热刺的第一粒进球,莱默尔传中前的一球就是他传的:

而是说这些东西不是他最擅长的环节。

想要掌控比赛节奏,这个职责恐怕还是要交给能力全面的卡塞米罗和后卫线的队友们。

用萨比策,那就是要用他的向前。

在拉什福德、马夏尔或布鲁诺持球吸引防守时,萨比策需要被赋予足够的后插上职责。他所能输出的冲击力,在英超环境难说能展现多少,但肯定和布鲁诺、埃里克森、弗雷德等人插上的风格截然不同,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最近一段时间登场,最好是去参与右半扇的进攻,和安东尼形成大小配置,为他提供更多的空间,而不是在拉什福德和韦霍斯特之间,否则这一侧会显得更加闭塞。

即便进攻失败,萨比策也能流畅地参与到就地反抢的行列中来,这是当年莱比锡红牛的必修课,所以来到曼联,这些地方是不用太多担心的。

唯一需要担心的,反而是萨比策前插时的身后配置。

在现阶段,萨比策的前插不会有攻守平衡上的问题,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曼联左、右后卫插上的力度都不算特别大,身后能够维持五人配置。

需要解决的,就是卡塞米罗身侧空间覆盖的问题。或许需要像纳格尔斯曼一样,要求后卫线常态性的前顶,或许改成另一种思路,要求左后卫常态性内收,边路覆盖交给左中卫,就像莱比锡红牛这次的防守一样,安赫利尼奥收进来,左中卫拉出去:

然而等到达洛特复出之后,萨比策届时前插就需要注意一些。

因为到了那个时候,达洛特会是前场五人的一员,他就会成为后场五人的一员,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衔接和防守上。

那时他的压力就会大一些,球队使用他时也需要更谨慎一些。

当然了,如果曼联能够在萨比策前插和达洛特前插这两种进攻和落位模式中形成无缝切换,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但考虑到本身是短期租借,赛程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一点能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

总得来说,还是之前提到的,考虑到引进他之前的种种客观原因,曼联在下半程还能有这么一个人可用,就很不错了。

但是,他明显承担不了替代埃里克森这种职责,不谈能力,风格上就完全不是一类球员,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用好了,曼联会有额外的收获,但与其把关注点放在个人的身上,中后场结构和职责的重新分配,才是更大的看点。

这一点,也是滕哈赫接下来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