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非遗项目
|
非遗类别
|
保护级别
|
葛渔城重阁会
|
民间舞蹈
|
国家级、省级
|
安次区笙管乐(军卢村音乐会)
|
民间音乐
|
国家级、省级
|
安次区义和团音乐(东张务音乐会)
|
民间音乐
|
国家级
|
安次区笙管乐(南响口梵呗音乐会)
|
民间音乐
|
国家级
|
东储双龙会
|
民间舞蹈
|
省级
|
安次区西安庄登云会
|
民间舞蹈
|
省级
|
安次区第什里风筝
|
民间美术
|
省级
|
黄漕飞云叉会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省级
|
中幡
|
杂技与竞技
|
省级
|
安次区南关村少林武术
|
杂技与竞技
|
省级
|
葛渔城重阁会
安次葛渔城重阁会始于乾隆年间,由上下两层演员组成戏剧人物造型,下面的“底座”为身强力壮、善于表演和舞蹈的男演员,上层的“二节人”由小孩扮女角。托举小孩的“芯子”是佩戴在“底座”背上的一根铁杆,小孩下身固定在铁杆上,身着成人戏服,双臂舞动,裙袖招招。坐唱曲牌大部分失传,残存曲牌有《扬子江》、《吴氏飞霞》、《春景》、《夏景》等,现代表演已无坐唱形式
。
民间音乐
安次的民间音乐均为佛教笙管音乐,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东张务村、军卢村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创作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农民运动乐曲,如《上马台》、《鹅浪子》、《扑蚂蚱》、《哭黄天》等,并成立“军乐队”参加义和团战斗。
第什里风筝
安次第什里风筝吸
收北京哈记风筝和天津魏记风筝的特点,形成了造型多变、艳丽美观、飞行平稳和便于携带的独特艺术风格。风筝种类繁多,以软翅为主,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多制作禽鸟或者昆虫。
中幡
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间,1895年引入安次东沽港至今。表演时先把竿子竖起托在手中,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还有其他多种样式,讲究扔得高、立得稳。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肩、额头
、下巴、后背等处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上下飞舞、交替腾挪,惊险连连。
文物古迹
安次境内有北茨平村遗址、落垡村金代砖砌建筑等9个遗址,唐代郑忠墓、大伍龙元墓群、西永丰村辽代古墓群、明代刘体乾墓等古墓葬;出土文物有唐代隆福寺内长明灯楼、白地红彩缠枝莲八宝纹香炉、辽代石经幢、回龙亭碑、公议制田碑等。
方言
廊坊与北京毗邻,方言与北京比较接近。但廊坊方言的语言调值、方言词语等有其独特性。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也有如助词“了”的音和义、程度表示法、特殊语序等本地特色。廊坊方言儿化的范围比普通话广泛;轻声词极多,尤其是南部方言更加明显。
安次区南北方言差异较大。以永定河为界,北部属北京官话怀承片,南部方言属冀鲁官话保唐片中的定霸小片。北部方言调值与普通话一致,南部的调值与普通话差别明显,而且声调的升降幅度比普通
话小,音高较低、音程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