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所六十多年以来,武汉岩土所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完成涉及水利水电、能源、资源、交通、市政、海洋与国防等众多领域700多项重大研究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近300项,为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专门从事岩土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工程应用背景为特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自建所以来,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3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下设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下工程灾变与防护工程实验室、应急管理部矿山边坡安全风险预警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开发与支撑平台。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牵头建设单位。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稳步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作为流动队伍的主要成员,已成为研究所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任伟中,男,1967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民进会员,博士,研究员,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方向组组长。

任伟中研究员是EI收录期刊《岩土力学》编委,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政协武汉市委员会委员,民进武汉市委员会委员。

现主要从事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及物理模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作为分项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一项。所提交的“滑(边)坡灾害控制关键技术集成研究”重点项目立项建议书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所采纳并回复。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54项,由本人执笔的研究方案或科研报告85个。

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为:西安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研究、长江三峡巴东新城址滑坡勘察与监测的试验与计算研究、中日合作以不连续岩体模型进行地下洞室开挖的模拟试验研究、与台湾合作的由结构面和岩桥组成的剪切面的强度特性研究、三峡工程船闸高边坡锚固作用机理和布设方案优化研究、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和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整治工程及监控技术研究、深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广东大唐潮州三百门电厂一期工程静载试验桩桩身应力应变试验研究、沪蓉西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魏家洲特大桥宜昌岸桥基斜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护设计研究、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政府小区后危岩体防治工程研究、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结构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政府小区后危岩体防治工程研究、深圳花岗岩残积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两郧断裂带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湖北省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秭归县归州胡家湾崩滑体整治工程研究、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209国道、209国道复线及312省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209国道及其新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双(多)层反翘型滑坡成灾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湖北省宜昌贺家坪及黄石市花湖220KV变电站边坡治理工程研究等54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已发表论文58篇,被EI或ISTP收录的论文有21篇,其中第一作者的有11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获省、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目前已培养4名硕士研究生。

主要获奖成果:1、湖北省大冶铜禄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采矿方案的研究,1993年获湖北省文化厅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六。2、永平铜矿西部0~2线边坡稳定性研究及滑坡体综合整治研究。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排名第七。3、厚覆盖层条件下地下采矿的地表变形分析方法及控制对策研究。200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排名第十一。4、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和路堑边坡整治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2004年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总负责,本人排名第二。5、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经验估算方法的应用研究。2005年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排名第四。6、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双层反翘型滑坡成灾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在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在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优秀教师”。8、独立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双层反翘型滑坡变形破坏力学模型的建立》在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任伟中研究员是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质与力学学科方向组组长,本学科方向组主要研究方向有:1、环境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及防治技术与方法;2、岩土工程物理模拟试验技术与方法;3、复杂条件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围岩稳定分析;4、孔隙介质中热—水—应力—迁移耦合模型及其数值模拟;5、岩土工程智能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现有成员5人,其中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1名,助研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