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化的引文影响力

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出版年、不同文献类型论文的被引频次存在不可比性,因此科研绩效评价数据库推出归一化的引文影响力指标,例如 Incites 平台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指标( 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 CNCI )、 SciVal 平台的领域加权的引用影响力指标(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FWCI )。 CNCI FWCI 是两个平台的不同命名,其计算方法和用途是相似的。下方以 CNCI 为例做详细解释。

一篇论文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 (CNCI) 是通过将其被引频次除以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同文献类型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得到的。

每个出版年、学科、文献类型的篇均被引频次的基线值以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其中 e 为基线值, f 为学科领域, t 为出版年、 d 为文献类型, c 为被引频次, p 为论文数量。

一篇论文的 CNCI 计算公式如下,等于该篇论文引用频次除以相应的基线值:

一组论文集的 CNCI 的计算公式如下,例如某个人、机构或国家的 CNCI ,等于该组论文 CNCI 的平均值。

CNCI 为一个成熟的影响力指标,其价值在于消除了出版年、学科领域和文献类型对被引频次的影响,可进行跨出版年、学科、文献类型的论文引文影响力的偏差小的比较。 不过在使用该指标时需要注意三点:

1 )当样本量较小时,例如某个学者个人的出版物, CNCI 值可能会被一篇高被引论文显著影响。

2 CNCI 是一个平均值,因此即使样本量足够大,例如某机构的全部出版物,少数高被引论文也可能对 CNCI 的值产生巨大影响。

3 )出版当年的基线值通常很低,因此出版当年 CNCI 值可能产生高于预期的波动。

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

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指同出版年、同学科、同文献类型论文中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该指标来自 Incite 平台,同类指标还有 被引次数排名前 10% 的论文 SciVal 平台也有类似指标即 Outputs in Top Citation Percentiles ,并有 1% 5% 10% 25% 四个选项遴选,但是须注意的是,该指标只是同出版年比较,在遴选时同时勾选 field weighted 选项从而确保对不同学科、不同文献类型做了归一化后的比较。

该指标可用于评价一位学者或者一所机构。例如,一所机构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百分比是将该机构的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数除以机构的论文总数得到的。该指标的全球基准值是 1% ,如果一所高校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百分比高于全球基准值,则表明其产出高影响力论文的能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尽管排名前 1% 可以代表高影响力论文,但从本质来讲,它通常只代表了一组文献集中的很少一部分,因此小样本量的统计学相关性成为该指标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指标适合与大样本量数据集一起使用。

ESI 高被引论文( ESI Highly Cited Paper

根据同出版年同 ESI 学科统计最近 10 年发表论文中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 1% 的论文。

ESI 热点论文( ESI Hot Paper

ESI 学科统计最近两年发表、在最近两个月里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 0.1% 的论文。

期刊影响因子( Journal Impact Factor

期刊影响因子来自 J ournal C itation R eports ® 数据库(简称 JCR )。 2023年,JCR将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所有期刊赋予期刊影响因子。自此,AHCI和ESCI期刊都将获得期刊影响因子。

通常情况下,只有当一种期刊被 Web of Science TM 核心合集收录 3 年以上才会计算出它的影响因子。 因为如果以 JCR 年( JCR years )为节点,影响因子实际是该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 JCR 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数得到的。比如期刊 PLoS Biology 2022 JCR 年的影响因子是 9.8 意味着这种期刊在 2020 年和 2021 年所发表的文章在 2022 年平均被引用 9.8 次。

期刊分区( JIF Quartil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数据库中每个 Web of Science TM 学科( Subject Categories )中的期刊按其影响因子值从高到低排序,若一期刊的影响因子属于前 1/4 则将其划分到分区 Q1 ,若一期刊的影响因子属于接下来的 1/4 区间则将其划分到分区 Q2 Q3 Q4 的含义类似, Q1 Q2 Q3 Q4 又被称为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

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 JIF P ercentil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数据库提供这一指标,将期刊影响因子在某一学科下的排名转化为百分位值,从而使得跨学科的期刊比较变得更有意义。该指标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N 为某一学科中的期刊总数, R 是某期刊在该学科的影响因子排位数(降序)

期刊引文指标( 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

期刊引文指标(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简称JCI)于2021年发布,是一个规范化的期刊影响力指标。该指标的计算方式是某期刊前三年里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articles)和综述(reviews)的平均CNCI。例如,计算期刊2022年的JCI数值,则需要对2019年、 2020年和2021年该期刊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和综述的CNCI进行分析。SCIE、SSCI、AHCI以及 ESCI收录的期刊均可获得JCI指标。

CiteScore

该指标来自 Scopus 数据库,指标意义与 JIF 类似,只是数据源和计算方法有所不同。 CiteScore 计算的是 4 个日历年内期刊上发表的 5 种同行评审文献类型(研究论文、评论论文、会议论文集、数据论文和书籍章节)的平均被引用次数。连续出版物名称的期号所属的日历年份取决于封面日期,而不是连续出版物期号上线的日期。

h 指数( h-Index

h 指数的计算基于一组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的出版物集合。该论文集合中,如果 N 篇论文拥有大于等于 N 次引文,则 h 值等于 N 。例如, h=12 ,说明该作者发表的论文中有 12 篇论文至少被引用了 12 次。

作为一个计量指标, h 指数的优势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数学指标。综合考虑了作者的科研产出(文献数量)和科研影响力(引文数量),被认为是展现科研工作者终生成就的指标,因此一经提出便成为颇为流行的文献计量学指标。缺点是 h 指数是一个与实践相关的指数,它与一位科研工作者职业生涯的长度和发表论文的总数密切相关,对于年轻学者不利;此外各学科的文献出版规模差异较大,不适合跨学科之间比较。

g 指数( g-Index

g 指数是 h 指数的衍生指数,主要是弥补 h 指数不能很好反映高被引论文的缺陷提出的, g 指数定义为:论文按被引次数排序后相对排前的累积被引至少 g 2 的最大论文序次 g ,亦即第 (g+1) 序次论文对应的累积引文数将小于 (g+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