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過去抱持著什麼樣的價值觀?進入中年之後,心理狀態不安的你,或許是遵循著各種理所當然的社會規訓,而一直努力到現在。然而,你可能沒有在心中仔細想過,這種價值觀對你來說是否正確。
你或許因為父母師長都這麼告誡你,就認為不會有錯,豈料,這種價值觀只是為了幫助你更好的適應社會,卻無法讓你獲得幸福。
年輕時,你幻想自己能夠持續成長進步,同時盡己所能的忍受辛苦,只為了順利適應社會。但隨著年齡增長,你發現無論如何努力,實際經歷的景色仍與年輕時所預想的不同。
等進入40歲,即使身強體壯,生活無虞,多數人在心理上還是會沒來由的感到煩躁,而且持續惡化,直到心中一貫描繪的幻想破滅了,才恍然感覺到己茫然若失,不知所措。
如何面對中年危機?絕對不要「比過去更努力」
陷入中年危機時,你必須適當的應對,可是,缺乏自覺的人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舉例來說,你以為只要比過去更努力,就可以安然度過危機,卻不知道這種「想要更努力」的行為,根本就是錯誤的解決方法。
有些人以為自己還有承受的空間,變本加厲的鞭策自己,努力拉抬業績或努力減肥,希望找回青春或各種願景。當然到了最後,想逆轉年紀帶來的衰老畢竟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努力終究以失敗告終。情況嚴重時,你會因為耗盡心靈能量而患上憂鬱症,使問題益發失控。
對應中年危機,必須仔細分析問題所在,而非牢牢抓住過往的信念。
因此,我們要先認識讓心情煩躁的起因,正是年輕時所抱持的幻想,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做好放下幻想的覺悟。
為了避免誤會,我要補充說明:我的意思並不是指,人生後半段沒有光明的未來。我可以肯定的說,每個人的後半生都可以擁有豐富的人生。坦白說,我也曾陷入中年危機,好一陣子徘徊在差點就要得憂鬱症的低谷,但我現在已經跨越了危機。
你需要暫時遠離社會賦予的價值觀,
重新面對自己,用心挑選「想要」的生活方式
,這樣,人生後半段才能迸射出嶄新的光輝。不管是心理學知識還是文學作品中,各種描寫都能夠應證:跨越中年期危機所帶來的改變,會讓你的人生更加多采多姿。
然而,在我的經驗中,能為我指引明路、並幫助我在人生後半段變得充實的,竟然是那些面對癌症的個案。「罹患癌症」這件事,不僅能一口氣打碎「我可以不斷成長進步」的幻想,同時讓人強烈意識到死亡的存在,並將「人生有限」的現實灌輸給人們。
無可諱言,我們總是盡可能避免提及死亡,然而,光是意識到死亡的存在,就會讓人產生許多體悟。每個人在得知罹患癌症的第一時間都感覺晴天霹靂,但過了一陣子,他們會開始問自己:「在這有限的人生裡,我要怎麼活?」並且尋求我的諮商。
我自然會盡全力幫助這些患者,然而,我發現每個與我面對面對談的個案所展現的生活方式,都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哪些東西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屬於本質性的事物,結果就是,我的人生也變得視野寬闊。
最後我想說,你或許對中年危機的到來感到痛苦,但唯有遠離年輕時奠基於「幻想」的夢想,才能獲得真正幸福的人生。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
》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心理腫瘤科名醫超越失落與無常的生命洞察》
作者:清水研
譯者:黃薇嬪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4/12/27
作者簡介
清水研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
金澤大學畢業後,歷經都立荏原病院內科、國立精神.神經中心武藏醫院、都立豐島醫院一般精神科實習,2003年起擔任國立癌症中心東醫院心理腫瘤科住院醫師。此後一直從事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診療工作。
2006年起任職國立癌症中心(現為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心理腫瘤科,並於2012年起擔任該中心的心理腫瘤科科長。2020年起擔任公益財團法人癌症研究會有明醫院心理腫瘤科部長。他具有日本綜合醫院精神醫學會及日本精神神經學會專科醫師‧指導醫師資格。著有《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平安文化)《因癌症而不安的你請讀這本書》(暫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