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盛产翠竹,历史悠久,宏村竹制工艺品分竹编、竹雕、竹拼三大系列。竹编工艺形成于唐,发展于明清,大多融实用与观赏于一体,传统产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礼品,现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竹编画和竹编动物等新工艺品;竹雕为徽州传统“四雕”之一,主要产品有深浅浮雕笔筒等摆件,竹雕楹联、屏凤和竹根雕人物等;竹拼系列是用现代艺术手法表现的新型工艺品,有平面人物挂件、立体人物挂件和抽象装饰件等。
宏村
村志族谱
鲁成公次子名汪,“封颖川侯,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被视为汪氏始祖。
汪氏第31代的文和南渡之后,定居于“歙州遂安”,汪氏第36代的道献移居于“徽州府歙邑”,其后第41代的叔举又移居“绩溪邑登源”,汪氏第44世孙汪华值隋末因保障乡里有功,于唐初被封为越国公,管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干户,汪华即为新安汪氏始祖。
汪氏家族现存的族谱有二类。其一是统宗谱,这从传说中的始祖开始:依序对主要是由移居而形成的汪氏家族的各个支系作整体的记述。编纂于乾隆年间的《汪氏通宗世谱》就属此类。其二是分支族谱,以移居于某地的一个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为线索,并追溯其远祖。
《汪氏通宗世谱》编纂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前后。汪氏44世汪华有九子,世谱记述了他的长于建、次子璨,三子达、四子广、七子爽、八子俊以及汪华之弟开国公等后裔的分支及移居情况。
关于宏村一支的汪姓家族,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编纂的《汪氏登源藏稿》中载有这样一条资料:为修复位于绩溪县登源的汪华之父僧荧的墓,黟县宏村汪氏族人(包括移徙外地各支脉)曾捐助巨款,其数额仅次于黄陂一支所捐之数。
宏村的族谱属第二类,为分支族谱,以移居于某地的一个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为线索,并追溯其远祖。名为《弘村汪氏家谱》。
宏村为黟县方言区。黟县方言:共20个声母、29个韵母,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声调。其中声母、声调多与普通话接近;中古“泥母”和“来母”字区分清楚,没有n、l混读现象(“论”字唯一例外);古全浊塞音、塞擦音、擦音多变成清声母。黟县方言的韵母与吴语较为接近:《广韵》咸摄(“甘”、“敢”除外)、深摄、山摄、臻摄三等、曾摄、梗摄的古鼻音尾消失(“阴”、“盲”等少数字例外);鼻音韵尾只有一个,儿化音变收尾等。
黟县方言中,“到”除作动词使用外,还可以作介词“把”、“替”等使用。表示程度,不用副词“很”,而多用“老”,如“老早(很早)”、“老重(很重)”。表示感觉的程度,黟县方言用“生”字,作用相当于普通话“很”字,如“生瘦(很瘦)”、“生酸(很酸)”。
宏村
特色物产
竹雕、木雕、石雕工艺品,是一种地方传统雕刻艺术,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
茶叶:徽茶,是徽州茶叶的简称。徽茶是以徽州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徽茶代表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休宁松萝、顶谷大方、金山时雨等。
干笋:以笋为原料,通过去壳、蒸煮、压片、烘干、整形等工艺制取。当地特色美食,引申出多种当地美食,如,笋干炒肉。
卤鳜鱼:当地特色美食,由安庆、贵池等地起运时,用盐水腌浸鳜鱼(俗称“臭桂鱼”),挑运到此地,已有卤味,经过烹调即鲜美可口。
腊八豆腐:腊月,先把豆腐做成圆形,上部中间凹进一宕,放进食盐适量,经太阳爆晒,盐逐渐渗入,豆腐日渐变黄变硬,即成腊八豆腐。切成薄片食用,鲜美爽口。
酱油豆腐干:村中家家豆腐店都制作此豆干,有“切干”、“包干”两种。
石鸭(棘胸蛙):生长栖息荫凉深山沟,喜蹲伏溪水边石头上,形似癞哈蟆,肉极细嫩,红烧、清炖,味鲜美可口。
食桃:指的是一种形状固定的米粿,因为用模具(黟县方言称“食桃模”)拍打而成,故曰“打食桃”。用特制木模打印,形似带叶的桃子,俗称“食桃”。木模还有刻成“麒麟送子”、“老寿星”、“元宝”等形状。清明时节,用圆形模印打印小饼,叫“挂钱饼”。立夏节,用嫩艾叶、糯米藤拌米磨粉做,叫“立夏”,意为孩子吃了“不缺夏”。
麻酥糖
:为传统小吃,从南宋流传至今。它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其味香甜、质感松软。用一张小红纸包成长方形,小红纸上印有店家的招牌。
红烧桃花鳜:是徽州特产名菜之一。桃花鳜原名石级鱼,在桃花盛开时最肥美,故名桃花鳜。此类小鱼常在山区清澈的小溪中游曳,颜色与溪中的鹅卵石颜色相仿。
石耳炖土鸡:石耳是黄山特有的一种野生菌,和木耳很相似,口感薄、爽滑。
长毛豆腐:就像臭豆腐,闻其臭而品其香,素有“徽州毛豆腐,打个巴掌都不吐”的美誉。
此外,还有烂菜匙(腌菜杆)、干盐笋、煮豆、萝卜丁、腌辣角、辣椒酱、干豆腐乳(以自制为主,市场买为辅),干蕨等,都是宏村村民们喜好的乡土风味小菜。
2012年12月17日,宏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
中国传统村落
。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中外专家评价宏村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是“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1997年10月,世界建筑大师
贝聿铭
先生专程来宏村镇参观,他对这里的古建筑和古水系设施等给予极高评价后,并在承志堂内挥笔题词:“黟县宏村古建筑物是国家的瑰宝”。
2000年初,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理事大河直躬先生在考察宏村镇后评价:“青山绿水本无价,白墙黑瓦别有情”。他此次受命于世界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宏村的考察报告,称宏村是人居与自然最完美的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评价是:宏村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