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花拉子模和古尔王朝的三足鼎立第二则:古尔王朝衰亡的原因


有了布哈拉、希瓦和费尔干纳的三足鼎立:河中绿洲商业城邦的兴衰和西辽、花拉子模与古尔王朝的三足鼎立第一则:花拉子模的崛起的基础,我们可以回过来继续讨论西辽、花拉子模和古尔的关系。古尔一直就没有成功染指过河中,但是他南下进入了印度。但是,正如尼赫鲁所说的,印度不能进入中亚,就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古尔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统一吐火罗斯坦的地方割据王朝,而非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政权”,而花拉子模和西辽则不同。河中三座最著名的商业城市是不能控制基层农业税基的诸政权都梦寐以求的财源。很多西方商人的古代游记都说印度如何如何富庶,但是印度并非是必经之路,而且如果失去商业联通,印度本身只是一个有不小田地的相对富国,而非Sino那样的绝对富国。因为Sino的中央权力特别强,对地方的控制力好,所以即便不搞商业,自己内部的农业税租也足矣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但印度不行,印度自己内部就是分裂的,和德赫干的情况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印度的头人弟煮不叫德赫干,而是遵循瓦尔纳制的说法,作为吠陀经典的现实镜相而存在。
印度本身是一个极度分裂的地理概念,就像中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一样,任何抓住印度之后不放并安逸下去的政权,都会灭亡,要么对内改革,变成莫卧儿那样的绝对君主制国家,要么对外扩张,使得分封自我推恩不至于瓦解自身的有生力量。古尔没有继续西进,导致自身受到第二种命运的侵蚀,最终衰微瓦解。萨法尔家族在控制锡斯坦之后赶紧详细扩张,一直攻打到底格里斯河沿岸,问鼎巴格达,虽然最终因为开国君主逝世而戛然中止,但是本身是有这样的意图的。古尔和西辽还有花拉子模两方都交战,而且必要获得河中,导致自己陷入一个极其被动的局面。萨法尔当时北面也有萨曼,但是萨法尔并没有北进萨曼,而是一路西进,毕竟西辽和花拉子模之间已经掐架了,干上了,就已经互相牵制了,这个时候就应该直取巴格达,然后再在两个农业租税基地的支持下对河中一拉一打,从而取得最大的优势。塞尔柱王朝也是这样。他们在丹丹坎战役重创伽色尼之后也没有继续东进,拿下整个吐火罗,而是挥师伊拉克,成为“正朔”,除了象征意义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往南走,就必然要越过阿富汗,而这里的部落随时能威胁自己的后方,你说你该怎么办?
这也是吐蕃不南下入主印度的重要原因。保持一个强盛的武力集团拱卫边区,同时保证自己对这部分力量的控制, 那么形成绝对君主制还是很有希望的。毕竟任何一个王朝都不可能无休止的扩张,所以根本还是要自己有足够的集权,这种模式能够给头人弟煮去军事化,逐步使他们回归到经济弟煮的状态,这样才能守业。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在懿思闌王朝历史上最大的毛病也正在于此。但是很显然,当时的古尔王朝统治者并没有这样的智慧,也跟着瞎起哄,结果在军事上久拖不利的局面下导致内部再分封矛盾的爆发,甚至产生了王室内讧,使得花拉子模有机可乘,严重削弱了古尔王朝,并最终亡于花拉子模之手。
没有采取塞尔柱方法,仅仅用清理门户守住印度的心态同西辽、花拉子模在中亚搞消耗战,最终耗不起的是他们自己。这就是古尔王朝崩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