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剧《四重奏》剧照
2017年这部比较令人惊喜的日剧《四重奏》,以其缜密、纤细而又包含巨大谜题的剧情受到众多好评,并且贯穿其中的弦乐四重奏主题也为广大观众普及了不少四重奏的著名乐段。没有接触过四重奏这种音乐形式的观众也被潜移默化地“种草”这一古老而优雅的严肃音乐形式。
弦乐四重奏就是“由四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室内乐形式”。它由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
弦乐四重奏由于在音色上的相近以及结构上的严谨,对弦乐演奏家来说都是非常严苛的考验,而透过精湛的演奏技巧与完美的合奏默契更能表现出音乐本身丰富的内涵。
自古典乐派以来,贝多芬、舒伯特以及勃拉姆斯都留下许多重要的弦乐四重奏乐曲,而在民族乐派与印象派方面,德沃夏克、巴托克以及德彪西也都有相当出色的杰作。
它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
弦乐四重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阿莱格里
(1584-1652)时期。阿莱格里是罗马帕帕尔教堂的音乐家,他第一个为弦乐写下了四部的奏鸣曲。
♣ 确立与发展
里赫特
(1709—1789)是首先运用弦乐四重奏组合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而
最终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的是海顿
,从1760—1802年这四十二年间,海顿共创作了8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古典乐派使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在
里赫特
、
海顿
、
莫扎特
、
博凯里尼
(1743—1805)等音乐前辈们凿山铺路之后,
贝多芬
这位功绩卓著的大师
将弦乐四重奏发展到光辉灿烂的巅峰
,他虽然只作有16部弦乐四重奏,数量远不及海顿(84首)和莫扎特(23首)等人,但是这16部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折射出他的功力、经验、创新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体现了刚劲的气质、哲理的深思、质朴的世俗以及对彼岸的祈盼,他赋予了弦乐四重奏音乐最高的理念、最精致的结构和最丰富的情感,并用这种音乐形式编织出意味深长的乐思。
18世纪是弦乐四重奏形成的重要时期
,它的形成主要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到巴罗克
时期,教堂的弥撒曲和世俗的康塔塔及重唱大多为四声部音乐,它们恰似弦乐四重奏的四个声部,
四声部的合唱、重唱
为这种室内乐体裁提供了创作上的参照依据。
18世纪初,室内乐主要以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为主
,它采用
两把小提琴
和
演奏通奏低音的乐器
,后来这种体裁在巴罗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
第一、第二小提琴
,
中提琴
和
大提琴
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形式。这就是说,三重奏鸣曲的衰落使弦乐四重奏的形成成为必然。
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是
复调
音乐性质,后者是
主调
音乐性质。从历史现象来看,在18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之间曾出现一个衔接上的间隙,正是
由于弦乐四重奏的出现,使这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得到了平稳过渡
,这种既善于表现复调音乐又能尽现主调音乐魅力的体裁,恰如其分地充当了连接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的桥梁。
♣ 承接与徘徊
19世纪
,弦乐四重奏处于
低谷徘徊时期
,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
贝多芬
在弦乐四重奏上
构建了巨大而令人眩晕的成就
,使其后浪漫乐派的大师们面对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时,只能望洋兴叹;
二是,
浪漫主义音乐
含有多种人为的主观色彩,旋律具有强烈幅度的变化,
缺乏声部均衡的稳定感
,弦乐四重奏不适应这些动荡不定的因素,阻碍了它的发展。
所以在众多浪漫主义大师中,只有那些
接近古典主义的作曲家
,还能在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上有所建树,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柴科夫斯基、弗兰克(1822—1890)等。
在整个19世纪弦乐四重奏领域,贝多芬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柏辽兹、瓦格纳、马勒等音乐大师干脆回避室内乐、回避四重奏,以免与“乐圣”产生碰撞。
♣ 创新与回归
20世纪时,弦乐四重奏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终于又放射出了光彩
,以巴托克为中心的音乐大师们,如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欣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等,把弦乐四重奏推向奇光异彩、风格各异的舞台。
纵观弦乐四重奏三百多年的历史,从海顿的创立,贝多芬的发展,巴托克等人的创新,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归,我们看到了一条古典—现代—古典的发展轨迹。
四件弦乐器
在四重
奏中的作用
这里主要区别一下第一和第二小提琴:
第一小提琴
:一般负责乐曲的
旋律
部分。
第二小提琴
:也是
负责旋律部分但一般旋律都比一小提的低几度
,为第一小提
伴奏
,并且是
连接中提和大提的重要桥梁
。
中提琴和大提琴则各自负责自己的声部。
中提琴
:其音色代表的感情色彩基本都可以表达,但是
一般表达一种忧郁不快的情感
。有的时候表现幽静的场景,也可以表达热闹的场面。用特殊的拨弦法,它祥和的音色,使人有
安逸
之感。甚至有时比小提琴的音色更富有感染力,中提琴更为贴近人声的音色,使听众便于参与,易于接受。
大提琴
:作为四重奏中的低音声部,要能
承载
起重奏的运行,在音准、节奏、音响等方面
协调、烘托其他声部
,
做到收放有度、主辅相宜
,在共性中求个性。
经典作品推荐
中国作曲家郭文景的《川江叙事》
,
郭文景的作品展现了鲜明的巴蜀地域民俗风情,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息对他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作品在风格和音色上都力求体现地域文化之韵味。他作品中所显示出的中国风格,与他自幼熟知的巴蜀文化及民俗风情的熏陶和滋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造就和赋予了他独特的审美视觉与情感表达方式,使其作品自然地表现出了浓郁的巴蜀精神与文化气质。
四川境内大小河流约有1300余条,主要有长江(又称“川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嘉陵江(包括渠江)等。东部盆地所有的水系都由南北两方汇入长江,这也是巴蜀文化具有强烈向心力的地理原因之一。郭文景1993年写过一篇小文,笔者摘录其中几段文字:“我生长在长江温暖的腹部……1963年,我背上书包,进了位于长江边的一所小学读书。清晨上学路上,常见从江里升腾而起的浓雾,把一座城氤得影影绰绰。我看不见大江,只听见它在浓雾深处叹息。于是,一口一口地把它身体散发出的乳白晶莹的水珠吸入胸中,那水珠一定融进了我的血液……”在郭文景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川江大地给他带来的影响,弦乐四重奏《川江叙事》Op.7(1981)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而作
。
‘Lark Quartet’《云雀四重奏》海顿D调弦乐四重奏,Op.64,No.5,
作于1789年,因第一乐章开始处小提琴奏出的云雀叫鸣而得名。全曲共有四个乐章,曲式包括奏鸣曲式与复三部曲式两类。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有一次在郊外的饭馆里吃饭,忽然听到云雀的叫声,当即写了一首歌曲“听听云雀”。这里的云雀原是一首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乐曲描绘了春天里的云雀在蓝天上欢快鸣叫的情景。这首乐曲在中国广为流传,音乐家曾用排箫、板胡等乐器演奏过。跳跃的音符、欢快的节奏,如云雀上下翻飞。
主要主题在小提琴音高最高的E弦上奏出,像是云雀在清晨叽叽喳喳鸣叫。四把乐器构成的整个音高空间被扯得很宽,听起来具有一种开放性。同样是这首四重奏中,末乐章的呈示部,海顿用“无穷动”(moto perpetuo)风格写作小提琴声部,呈示部后紧接着进入到一个二重赋格段,由此使独奏性的主调织体和声部平等的复调织体对峙起来,海顿在这里希望呈现的是音乐的“戏剧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中山网http://www.zsnews.cn/Backup/2014/07/12/2652284.shtml
中国广播网
http://www.cnr.cn/zgzb/zgdwt48/wzsl/201308/t20130818_513352141.shtml
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5938818.html
文字编辑:可可
图文整理:朝去暮复离
更多精彩请关注Drunktea音乐启蒙工作室 “给孩子的音乐会——弦之舞”!
2017年9月16日 (周六)
第一场:14:00-15:00(文化童心专场)
第二场:15:30-16:30(文化童心专场)
第三场:17:00-18:00
第四场:18:30-19:30
2. 如您使用转课或赠课的入场券参加,也请先交纳本场音乐会费用360元,音乐会当天确认您凭券出席后,费用会原路径退回。但是音乐会当天请您务必携带入场券,如果忘带的话将按您购买单场音乐会计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