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贤江 书虫悟道 今天
1805年12月15日,在维也纳的肖恩布鲁恩宫,拿破仑与普鲁士草签了合约,约定普鲁士放弃中立,与法国结盟。放弃部分领土来以换取汉诺威。此外,普鲁士必须与英国决裂。尽管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对合约内容并不满意,但此时已经没有国家出面支持自己,只好同意。双方在巴黎正式签约之后,普鲁士才得以吞并汉诺威。
普鲁士封闭了主要河道和港口,不准许英国船只出入。英国随后正式向普鲁士宣战,并没收了300艘普鲁士商船,接着又封锁了普鲁士的北海港口。
在奥地利战败之后,巴伐利亚和符腾堡两个公国被拿破仑加封为王国,而巴登侯国则加封为公国,并扩大了三国的领土,他们新增的领土都是奥地利割让出来的。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授意下,南德意志和莱茵河地区的几十个小邦国通过兼并和同盟,组成了一个莱茵联邦,莱茵联邦的仲裁者为拿破仑。法国与新建立的莱茵联邦建立攻守同盟。就这样,在未征得奥地利和普鲁士同意之前,一个能够与奥地利、普鲁士相抗衡的新的联邦组织出现在德意志领土上。
法国的20万军队没有复员回国,继续驻扎在德意志境内,并且是由当地负担。
1806年8月1日,奥地利皇帝弗兰西斯二世被迫宣布放弃“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仅仅称呼自己为奥地利皇帝弗兰西斯一世。自此,所有德意志邦国的君主无须再效忠他。
从公元800年开始延续了千年的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结束了。
伏尔泰曾经有一句绝好的评语:“既不神圣,也无罗马,更非帝国!”
战争前的准备
一直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境内的领头羊的奥地利遭受打击,被严重削弱,这是普鲁士乐于见到的。但是,莱茵联邦的成立,则让普鲁士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普鲁士境内的反法情绪日益高涨。拿破仑的咄咄逼人使得普鲁士感到已经无路可退,要称霸德意志,现在必须与法国背水一战了。
1806年8月25日,普鲁士的军事会议上决定,普鲁士军队将组成三支军团,其中两个主力军团分别由布伦瑞克公爵和霍恩洛尔亲王指挥,另外一个独立军团则由吕歇尔将军指挥。
9月初,拿破仑获悉沙皇拒绝批准法俄两国代表在7月签署的合约草案后,打消了让法军回国的念头。随后拿破仑又获悉了普鲁士军队的调动情况,预计与普鲁士的开战可能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迅速从法国征召了一批新兵和后备军,并让驻扎在德意志的法军也迅速动员起来,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1806年9月初,普鲁士军队开始调动,到9月底,普鲁士军队在西南边境集结完成,共计13万人。由于得到了萨克森和魏玛两个邻国的支持,普鲁士获得了2万人的援军。
1806年9月26日,普鲁士政府以最后通牒的方式,强烈要求法国军队撤出德意志。拿破仑当场拒绝了普鲁士的要求,反过来,拿破仑甚至是要求普鲁士解散自己的军队。这显然更是普鲁士无法接受的。
1806年10月初,法国20万部队在巴伐利亚东北部集结完成,包括了7个主力步兵军,1个骑兵军,一个近卫军,以及盟国巴伐利亚的军队。
第一军,贝尔纳多特,2.5万人
第三军,达武,3.3万人
第四军,苏尔特,3.5万人
第五军,拉纳,2.3万人
第六军,内伊,2.1万人
第七军,奥热罗,1.6万人
第八军,莫迪埃,1.5万人
骑兵军,缪拉,2万人
近卫军,贝西艾尔和勒费弗尔,1.2万人
巴伐利亚军,费雷德,8000人
此外,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还有一支1.5万人的部队在后方做援军。
拿破仑命令欧仁亲王指挥意大利境内的所有法军,包括马塞纳军团7万人,马尔蒙军1.2万人。要求欧仁亲王监视奥军的动向,防止奥地利有不良企图。
鉴于对普鲁士军队的部署情况和作战意图并不很了解,法军加大了侦查力度,四处搜集普鲁士军队的情报。更有一名胆大的法军军官,身着军服骑马直接闯入了普鲁士军队的防线。普鲁士士兵误认他是友军萨克森军队的军官,居然未加阻拦。此人一直跑到了普鲁士军队的大本营,一路途径萨尔费尔德、耶拿等地。在探明普鲁士军队的主力情况后,安全的返回到法军防线。
通过法军的卓有成效的情报侦察工作,拿破仑对普鲁士军队的部署已经有了比较清晰地了解,普鲁士军队的主力部署在埃森那赫至耶拿一线,左翼的图林根山林仅有少量兵力防守。
法军以骑兵军为前卫,主力分三个纵队,右翼是苏尔特的第四军,内伊的第六军,巴伐利亚军,左翼是拉纳的第五军,奥热罗的第七军。中路则是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达武的第三军,近卫军。
10月8日,右翼的苏尔特军前卫部队与萨克森军的一个师遭遇,在贝尔纳多特军前卫部队的支援下,法军击退对方后继续前进。
10月10日,路易·斐迪南亲王率领的一支普鲁士军队与左翼的拉纳军遭遇,普鲁士军队再一次被击溃,路易·斐迪南亲王本人也在激战中丧命。
普鲁士军的左翼空虚之后,法军主力长驱直入,在12日便夺取了耶拿。随后,拿破仑下令骑兵军、达武军、贝尔纳多特军迂回包抄对方的左翼,深入其后,切断对方退往易北河的道路,自己则率领部队准备在耶拿与前来救援的普鲁士主力决战。
初战失利,普鲁士军队上下都感到惶恐不安,尤其是斐迪南亲王的死讯,更是让普鲁士军队人心惶惶。考虑到左翼和后方已经暴露,瑙姆堡要塞也落入法军手中,普鲁士全军撤退。霍恩洛尔军团集中在耶拿附近,负责掩护普鲁士军队的主力退往柏林方向。
霍恩洛尔亲王并不清楚自己对面的法军有7.5万人,他以为法军主力已经前往莱比锡、德累斯顿方向,自己并无很大危险。此时的拿破仑,则误以为对面的就是普鲁士的主力部队。
拿破仑要求右翼的达武军从侧后方攻击普鲁士军队。
1806年10月14日拂晓,拿破仑骑马视察前线部队,与官兵亲切交谈,做战前动员。皇帝的到来极大鼓舞了法军的士气,士兵们再一次向拿破仑欢呼致敬。
上午6时,法军开始进攻,耶拿战役打响。
在大雾的掩护下,法军先是驱散了附近的敌军,巩固了自己的阵地,随后又巧妙利用各种掩蔽物,以散兵战术对付密集阵营方式冲锋的普鲁士军。2万人的普鲁士步兵队伍,整整两个小时中,一直站在开阔地带,任由法国人步炮的射击。普鲁士军队还击,但根本无法有效地毙伤躲在隐蔽掩体后面的法军。结果毫无悬念的是普鲁士伤亡惨重,而法军则损失不大。
普鲁士军队虽然作战顽强和勇敢,但是战术陈旧,指挥上昏庸无能,任由部队做出没有实际意义的牺牲。战斗持续到下午的时候,普鲁士军队已经无力继续抵抗法军的进攻。在拿破仑下令法军全线进攻,并把更多的援军也投入到战斗中以后,普鲁士军队开始溃逃。普鲁士士兵大量被俘。
到下午4时,战斗基本结束了。法军伤亡5000人,而普鲁士的5万余人则损失了4万多人,全部的普鲁士炮兵部队都落入了追击溃敌的法军手中。
奥尔施泰特战役
就在拿破仑率大军在耶拿大战普鲁士军队的时候,法军在耶拿北面不远的奥尔施泰特,与撤退中的普鲁士主力军团展开了激战。
达武的第三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奉命向普鲁士军队的后方前进,力图切断普鲁士军队的退路。
10月13日,两军占领了萨勒河上的瑙姆堡。达武接到了拿破仑的指令,要求第三军与第一军协同,渡过萨勒河,包围敌军的左翼。达武与贝尔纳多特商议共同前进,并表示愿意接受贝尔纳多特的统一指挥。但贝尔纳多特拒绝了,他选择了单独行动。没有办法,两军只好分别沿着萨勒河两岸独立前进。
达武的第三军在10月14日渡过萨勒河以后,在奥尔施泰特附近遭遇了普鲁士的主力部队。尽管达武仅有2.6万人,而他相信对面的普鲁士军队有7万人,达武依然决心与普鲁士军队开战。
达武的部队人数上处于极度的劣势,因为对面的普鲁士军队实际有5万多人。达武命令部队死守,务必要封锁普鲁士军队的退路。而普军则要拼命杀出一条血路来。双方激战相当惨烈。
普军依然是采用密集队形进攻,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却始终无法突破法军的防守阵线。主帅布伦瑞克公爵亲自指挥部队冲锋,不想却被子弹击中,抬出了战场。普军士气不振,指挥失灵。普鲁士国王不得不下令全军西撤到魏玛。
在普鲁士主力部队撤退的时候,遇到了从耶拿战场上溃逃的几千普鲁士军队。缪拉的骑兵军此时正在无情追杀这些溃退的士兵。在耶拿的溃军带动下,又遭到法军的冲击,整个普鲁士军队秩序一片混乱,大军各自四散逃命。
一天之内,整个普鲁士军队和萨克斯军队,十几万人,都已经被法军打的是溃不成军了。
达武的第三军,自身伤亡7000人,毙伤普军1万多人,并成功阻止了普军主力的撤退,协同缪拉的骑兵部队彻底击溃了普鲁士主力军团。
拿破仑对达武元帅大加赞誉。在公报中,拿破仑是这样说的:
“耶拿会战扫除了罗斯巴赫的耻辱。在我们的右翼方面,达武元帅的军团表现最为优异。不仅阻止了敌军的前景,而且更击败了敌军的主力。这位元帅表现出来其过人的英勇和坚定的性格,这都是战士的第一流品性。”
至此,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最终法军全胜、普鲁士军队彻底失败。普鲁士军队不仅伤亡惨重,还有2.5万人被俘虏,200门火炮、60面军旗被法军缴获,可以说,普鲁士军队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了。
由于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未能及时加入战斗,法军未能全歼普鲁士军队。遭到拿破仑狠狠地训斥。第一军也是此次战斗中唯一未获得荣誉的部队。
战斗失败后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害怕法军跟踪追击,一直东逃到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
鉴于普鲁士军队主力已经被击溃,难以短时间内组织大规模的抵抗,拿破仑下令法军分兵追剿。
10月16日,埃尔富特守军1万向法军投降。
10月27日,拿破仑进入柏林,普鲁士王国首都,从普鲁士国王的波茨坦夏宫拿走了腓特烈大帝的宝剑和军功章,作为战利品送回了巴黎。
10月28日,霍恩洛尔亲王在撤退途中被法军截住,1.6万人投降。
11月6日,法军攻占波罗的海港口城市吕贝克。
11月7日,布吕歇尔的一万人在法军的四面围追堵截中被迫投降。
11月8日,马格德堡要塞2万部队投降。
一个月内,法军俘虏超过10万普鲁士军队,缴获大量的军用物资,火炮、马匹、枪支、弹药、粮食等不计其数。
萨克森和魏玛被迫加入了莱茵联邦。
这次追击战,被誉为“模范追击”。
普法战争,普鲁士损兵折将,主力部队基本上被彻底消灭,普鲁士的大片国土被法军占领,大量的军需物资被法军缴获。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拒绝了拿破仑提出的非常苛刻的停战条件,等待俄国沙皇和俄军的救援。
在普鲁士国王拒绝了自己的停战条件之后,拿破仑决定继续作战。为了赶在俄军之前先下手为强,法军稍作休整之后就迅速行动起来。拿破仑希望能够尽快开战,尽早结束战斗,试图在严寒的冬季到来之前就结束战争。
1806年11月初,达武军占领了普鲁士与俄国接壤的波森。
俄国统帅是80岁的卡缅斯基元帅。一路俄军由本尼格森将军率领,5.5万人,另外一路3.6万人,由布克斯霍夫登将军指挥。此时的普鲁士军队仅有1.5万人,由莱斯托克将军指挥。
11月底,缪拉军从俄国人手中抢占了华沙城。
俄军先是退守距离华沙不远的普乌土斯克,不久迫于追赶而来的法军的压力,再次撤退。尽管法军作战勇敢,但是,俄军的主动避让使得法军并没有获得什么具有决定性的战斗成果。
长途行军作战,法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加上天气恶劣和道路泥泞不堪,两军的作战行动都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双方就地宿营,预备明年再战。
1807年1月,升任俄军总司令的本尼格森将军率军突袭了法军,迫使法军后退。
2月,拿破仑预备发起新的攻势。法军将包围和歼灭俄军的左翼。但是派到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负责下达作战命令的联络官被俄军俘获,法军的作战计划就暴露给了俄军。本尼格森即刻下达撤退命令,退往柯尼斯堡。
除了没有接到作战命令的第一军,法军全线追击。
1807年2月7日,由缪拉的骑兵军和苏尔特的第四军组成的前卫部队在东普鲁士境内的埃劳镇追上了俄军后卫部队。
拿破仑在当晚赶到了前线亲自指挥战斗。
苏尔特的第四军和奥热罗的第七军负责正面进攻,达武的第三军迂回到俄军左翼,内伊的第六军则攻击俄军右翼。
2月8日拂晓,两军以炮战方式开始了战斗。暴风雪的突然降临给进攻中的法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俄军的炮火造成了法军的重大伤亡。法军不得不撤退,此时的俄军则乘势发起反击。双方的战斗异常激烈。
最终,法军依靠达武的第三军迂回包抄俄军左翼,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入夜时分,俄普联军撤退到柯尼斯堡。筋疲力尽的法军已经无力发起追击作战。
埃劳会战,法军8万人参战,伤亡达到了1.5万人。俄军7.3万人参战,伤亡1.8万人。法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取得的战果却并不大。法军的第四军和第七军伤亡巨大,战斗力严重削弱。不久,拿破仑干脆下令解散了损失惨重、已经没有多大作战能力的第七军。
拿破仑下令法军后撤。在两军休战期间,拿破仑从法国国内又征召了一批新兵来补充部队。
弗里德兰战役
1807年4月26日,普、俄签署了巴腾斯坦条约,双方都打算继续对法作战。不久,英国和瑞典也加入对法作战中。
到6月份,法军已经恢复元气,部队得到了补充和加强。拿破仑打算一举击溃俄军,完全占领东普鲁士,迫使普鲁士和俄国求和。
遭到法军攻击的俄军边战边退,一直撤退到弗里德兰镇,这里是俄军在东普鲁士的最后一个支撑点。
拿破仑下令莫迪埃、拉纳和内伊的三个军分左、中、右三路进攻,缪拉的骑兵配合作战。对面的4万多俄军背水作战,拼杀抵抗。激战三个小时,法军最终攻占了弗里德兰。俄军残部渡河撤退到涅曼河的提尔西特。
弗里德兰战役,8.6万法军伤亡1.2万人,4.6万俄军伤亡2万人。法军占领了弗里德兰,把俄军赶出了东普鲁士,缴获了80门火炮。
同一天,莱斯托克指挥的普鲁士军队也在被法军击败后与俄军一同退往提尔西特。
《提尔西特合约》,拿破仑帝国进入鼎盛时期
1807年6月19日,法军占领了提尔西特。俄国请求停战,拿破仑立即接受了对方的停战要求。此时,拿破仑已经占领了普鲁士几乎全境的领土。
6月25日,拿破仑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涅曼河上会晤,商讨和平条件。涅曼河两岸,一边是法军,一边是俄军。而普鲁士国王则冒雨在河岸上等待俄法两国皇帝的会晤结果。两国皇帝热情友好的长谈两个多小时,双方同意停战,共同对付英国。
1807年7月7日,经过十多天的谈判,法国和俄国签署了《提尔西特和约》。两天之后,法国和普鲁士也签署了合约。反法同盟再一次失败告终。众目睽睽之下,拿破仑与自己的新盟友-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告别,启程返回巴黎。
《提尔西特合约》约定:
在被普鲁士占领的波兰领土上,建立一个华沙大公国,由萨克森国王腓特烈·奥古斯都统治。
但泽港成为自由市。
在易北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维斯特法利亚王国,国王是拿破仑最小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
普鲁士王国领地被缩减到原来领土的一半,陆军仅保持4.2万人,并要求赔偿法国1.4亿法郎的军费,同时要与法、俄共同联手对付英国。
俄国变成了拿破仑的盟友,地中海的爱奥尼亚群岛和达尔马提亚交给法国,俄国得到波兰的比亚维斯托克省,并且,俄国有对土耳其自由行动的权利。俄国同意与法国联手对付英国。
在击败欧洲大陆最后两个强硬对手之后,俄国和普鲁士,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已经没有了对手。
《提尔西特合约》标志拿破仑帝国开始进入了其鼎盛时期。拿破仑成了欧洲大陆的主宰者,拥有历史上任何一位欧洲的统治者都未曾达到过的权力顶峰,法兰西帝国的皇帝,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的统治者。拿破仑势力范围广阔无边,西至大西洋,北至波罗的海,南到地中海,东至巴尔干半岛的达尔马提亚。
昔日的几个的强大对手,奥地利、普鲁士已经臣服,俄国变成了盟友。
现在唯有英国还在继续坚持与法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