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礼 因功升职

王思礼本是 高句丽 人,后来移居唐朝 营州 。王思礼出身将门之家,他的父亲王虔威是朔方军将领,以通晓兵法而闻名。王思礼年少时学习军事,跟随河东节度使 王忠嗣 到河西,与哥舒翰同为押衙。等到哥舒翰升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周泌作为哥舒翰的押衙,由于攻取 石堡城 (今青海 湟源 西南)有功,升任右金吾卫将军,充任关西兵马使 ,兼任河源军使。
天宝 十一载(752年),王思礼升任云麾将军。

王思礼 误期获罪

天宝十二载(753年),王思礼跟随哥舒翰征讨九曲,由于王思礼延误时间,因此哥舒翰下令处死王思礼,临刑之时,哥舒翰却下令赦免王思礼。王思礼慢慢地说:“要杀就杀,为何还要赦免?” 诸将领都对他的话感到壮烈。 [6-7]
天宝十三载(754年), 吐蕃 苏毗王(一作吐谷浑苏毘王)来到边塞,归附唐朝,唐玄宗 李隆基 命令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他。恰逢此时王思礼从马上坠下伤到脚,哥舒翰对中使李大宜(一作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已经伤到脚,想到哪里去呢?” [8-9] 同年,王思礼加任特进。

王思礼 攻打叛军

天宝十四载(755年)六月,王思礼升任金城太守。同年十二月,发生 安史之乱 哥舒翰 担任平乱元帅,奏请王思礼担任开府仪同三司,兼任太常卿同正员,充当元帅府马军都将,每件事都单独与王思礼商议决定。 [11-12] 不久,哥舒翰患病,不能处理军政之事,于是将军政之事全权委托给田良丘。田良丘不敢一人决断,便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思礼、李承光二人争胜,因此军队不能相互统一。
天宝十五载(756年)二月(一作五月),王思礼请求哥舒翰谋杀 安思顺 的父亲安元贞,并趁机在纸上用密语告诉哥舒翰,请他抗表诛杀 杨国忠 ,哥舒翰不答应。王思礼又请求用三十名骑兵劫持到潼关,将其杀死,哥舒翰说:“如果这样做,就是我哥舒翰谋反,和安禄山有什么区别。”六月,潼关失守,王思礼西行到达安化郡。王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一起引到军中大旗下,唐肃宗 李亨 责问他们不能坚守防地,一并处以军法。宰相 房琯 建议赦免他们,可以取得以后战事效果,于是杀死李承光而释放王思礼和吕崇贲,王思礼和吕崇贲、房琯同任副使。不久在便桥的战斗中,作战不利,王思礼拜任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 [14-15]
至德 二载(757年)二月,朝廷派遣王思礼率军驻守武功,兵马使 郭英乂 驻守东原, 王难得 驻守西原。二月十九日,叛军将领 安守忠 、李归仁、安太清率军进攻武功, 郭英乂 与叛军交战不利,中箭受伤逃走,王难得见死不救,也随之败退,王思礼顾及敌方势众而撤退到扶风。叛军分兵至大和关,距离凤翔五十里。唐肃宗在凤翔非常惊骇,于是进行戒严。 中官以及朝廷官员都派出自己的儿子出战,唐肃宗派遣左右巡御史 虞侯 将他的名字写上,这类事情方得到制止。同时命令司徒 郭子仪 率领朔方的军队击退叛军。 [17-18]

王思礼 收复两京

至德二载(757年)九月,王思礼跟随元帅、广平王 李豫 (唐代宗)收复西京长安,叛军已败,王思礼带领军队率先进入景清宫。后跟随 郭子仪 赶赴陕城、曲沃、新店作战,连连击败叛军,收复东京洛阳。王思礼接着在绛郡击败叛军六千多人,缴获的器械堆积如山,牛马数以万计。由于王思礼屡立战功,朝廷于是升任他为户部尚书,封霍国公,食邑三百户(一作五百户)。 不久,兼任潞、沁等州节度使。
乾元 二年(759年),王思礼与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在 相州 包围 安庆绪 。王思礼统领关中、潞州的行营步兵三万人、骑兵八千人,大军溃败,惟独王思礼和李光弼两支人马齐全。不久,王思礼在直千岭击败史思明别将一万多人。同年四月初四日,王思礼在潞城东面击败史思明部将杨旻。 李光弼 镇守河阳时,王思礼代任河东节度副大使。 七月二十三日,唐肃宗诏令王思礼担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 ,兼任御史大夫。王思礼在职期间,军队器械精良,存贮军粮达一百万石。 [24-25]
上元元年(760年)闰三月初七日, 唐肃宗 加任王思礼为司空。从唐高祖 武德 年间以来,身为三公而不居相位,只有王思礼一人而已。 [26-28]
上元二年(761年)四月,王思礼因病去世。唐肃宗下令辍朝一天,追赠王思礼为 太尉 ,赐谥号武烈 ,并派遣鸿胪卿负责办理王思礼的丧事。
当初,潼关战败时,王思礼的马中箭而死,这时有一名骑兵张光晟把自己的马给了他,王思礼问他的姓名,他没有告诉就走了。王思礼暗中记住张光晟的相貌,后来多方寻找,但没有找到。乾元二年(759年),王思礼到河东之后,有人进谗言陷害代州刺史 辛云京 ,王思礼十分愤怒,辛云京惧怕,不知道如何办才好。这时张光晟在辛云京的部下,就对 辛云京 说:“我曾经帮助过王将军,向来不敢提起这件事的原因,是认为以这件事来取赏是耻辱。现在你有危急,请让我去见王将军,一定能为你解除危难。”辛云京就高兴地让他前去。 张光晟 谒见王思礼,还没有说话,就被王思礼一眼认出来,说:“噫!你难道不是我的救命恩人吗?为什么这样晚才见到你呢!”张光晟就把实情告诉王思礼。王思礼十分高兴,握着张光晟的手,涕泣呜咽地说:“我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因为你救我一命的功劳。我一直在寻找你。”于是引张光晟同床而坐,相约结为兄弟。张光晟借机谈到辛云京的冤情。王思礼说:“辛云京罪过也不小,现在为你的情面而饶恕他。”当天,王思礼就提升张光晟为兵马使,并赠送给他许多钱财以及田地宅第。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父虔威,为朔方军将,以习战闻。思礼少习戎旅,随节度使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对为押衙。及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周泌为翰押衙,以拔石堡城功,除右金吾卫将军,充关西兵马使,兼河源军使。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初,高丽人王思礼与翰俱为押牙,事王忠嗣。翰为节度使,思礼为兵马使兼河源军使。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十一载,加云麾将军。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翰击九曲,思礼后期;翰将斩之,既而复召释之。思礼徐曰:“斩则遂斩,复召何为!”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十二载,翰征九曲,思礼后期,欲引斩之,续使命释之。思礼徐言曰:“斩则斩,却唤何物?”诸将皆壮之。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十三年,吐蕃苏毗王款塞,诏翰至磨环川应接之。思礼坠马损脚,翰谓中使李大宜曰:“思礼既损脚,更欲何之?”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毘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哥舒翰亦为其部将论功,敕以陇右十将、特进、火拔州都督、燕山郡王火拔归仁为骠骑大将军,河源军使王思礼加特进,临洮太守成如璆、讨击副使范阳鲁炅、皋兰府都督浑惟明并加云麾将军,陇右讨击副使郭英乂为左羽林将军。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十四载六月,加金城太守。禄山反,哥舒翰为元帅,奏思礼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太常卿同正员,充元帅府马军都将,每事独与思礼决之。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俄加金城郡太守。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翰病,不能治事,悉以军政委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决,使王思礼主骑,李承光主步,二人争长,无所统一。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十五载二月,思礼白翰谋杀安思顺父元贞,于纸隔上密语翰,请抗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之,横驮来潼关杀之,翰曰:“此乃翰反,何预禄山事。”六月,潼关失守,思礼西赴行在,至安化郡。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并引于纛下,责以不能坚守,并从军令。或救之可收后效,遂斩承光而释思礼、崇贲,与房琯为副使。便桥之战又不利,除为关内节度使。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军武功,兵马使郭英乂军东原,王难得军西原。丁酉,安守忠等寇武功,郭英乂战不利,矢贯其颐而走;王难得望之不救,亦走;思礼退军扶风。贼游兵至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凤翔大骇,戒严。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寻遣守武功。贼将安守忠及李归仁、安泰清来战,思礼以其众退守扶风。贼兵分至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王师大骇,凤翔戒严,中官及朝官皆出其孥,上使左右巡御史虞候书其名,乃止。遂命司徒郭子仪以朔方之众击之而退。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至德二年九月,思礼从元帅广平王收西京,既破贼,思礼领兵先入景清宫。又从子仪战陕城、曲沃、新店,贼军继败,收东京。思礼又于绛郡破贼六千余众,器械山积,牛马万计。迁户部尚书、霍国公,食实封三百户。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夏,四月,庚子,泽潞节度使王思礼破史思明将杨旻于潞城东。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馀众于直千岭。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丁亥,以潞沁节度使王思礼兼太原尹,充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乾元二年,与子仪等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思礼领关内及潞府行营步卒三万、马军八千,大军溃,唯思礼与李光弼两军独全。及光弼镇河阳,制以思礼为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贮军粮百万,器械精锐。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在太原,器甲完精,储粟至百万斛云。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寻加守司空。自武德已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闰月,丁卯,加河东节度使王思礼为司空。自武德以来,思礼始不为宰相而拜三公。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二年,薨,赠太尉,谥曰武烈。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上元二年四月,以疾薨,辍朝一日,赠太尉,谥曰武烈,命鸿胪卿监护丧事。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思礼善守计,短攻战。然持法严整,士不敢犯。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思礼长于支计,短于用兵,然立法严整,士卒不敢犯,时议称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初,潼关之败,思礼马中矢而毙,有骑卒盩厔张光晟下马授之,问其姓名,不告而去。思礼阴识其状貌,求之不获。及至河东,或谮代州刺史河西辛云京,思礼怒之,云京惧,不知所出。光晟时在云京麾下,曰:“光晟尝有德于王公,从来不敢言者,耻以此取赏耳。今使君有急,光晟请往见王公,必为使君解之。”云京喜,即遣之。光晟谒思礼,未及言,思礼识之,曰:“噫!子非吾故人乎?何相见之晚邪!”光晟以实告,思礼大喜,执其手,流涕曰:“吾之有今日,皆子力也,吾求子久矣。”引与同榻坐,约为兄弟。光晟因从容言云京之冤。思礼曰:“云京过亦不细,今日特为故人舍之。”即日擢光晟为兵马使,赠金帛田宅甚厚。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5-02-28]
  •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5-02-28]
  • .朝阳县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2-0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