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者的話】

亞瑟的奇蹟/畢恆達 (國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一位深情的父親,夜晚在床前說故事給兒子聽,造就了日後亞瑟的奇蹟。作者馬可•布朗(Marc Brown)的兒子托倫(Tolon),要求爸爸在睡前說一個怪物的故事;他順著英文字母ABC的次序開始想,一個名叫亞瑟(Arthur)的食蟻獸(aardvark)馬上躍入腦海。1976年《我愛大鼻子》出版,開啟了〈亞瑟小子〉繪本系列的傳奇。

風靡全球的兒童麻吉

1996年,亞瑟的故事搬上美國公共電視螢幕,成為家喻戶曉的卡通人物,是公共電視最受歡迎的招牌節目之一,更創下五度榮獲美國電視卡通「艾美獎」的殊榮。2002年在台灣「迪士尼頻道」播出期間,也極受歡迎。至今,〈亞瑟小子〉相關系列圖書,已出版約160本,在美國銷售超過6千萬冊,並多次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以及多項最佳童書獎。

亞瑟的故事,基本上處理幼稚園及小學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會遭遇的各種問題,從掉牙齒、睡過頭、戴眼鏡、養寵物,到電腦故障、參加夏令營等。作者馬可以簡單的文字與圖像、一貫同理而熱情的態度,告訴大小讀者:「和別人不一樣,是一件OK的事情。」他不直接正面說教,但是讀者在仔細閱讀的過程中,自然會發現「忠於自己」與「接受差異」的訊息。

改變中的亞瑟容貌

閱讀整個〈亞瑟小子〉系列繪本的讀者,必然會發現亞瑟的容貌有了很大的轉變,到後來甚至已看不出食蟻獸的影子。這就如同史努比的形象,也隨著時間成長而改變。為了要說更多亞瑟的故事,需要繪製更多不同的表情,也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馬可在不知不覺中緩慢改變了亞瑟的造型。

習慣收看亞瑟卡通的讀者,也許會對於早期繪本中的亞瑟造型感到不習慣;小朋友也許會感到困惑;有的大人也許會生氣。不過,回到〈亞瑟小子〉系列的第一本《我愛大鼻子》,馬可在書中其實已經說了:「對亞瑟來說,還有許多比他的鼻子更重要的東西呢!」

【關於這本書】

畢老師看《我愛大鼻子》

作者馬可•布朗曾經做過卡車司機,可是經常迷路;也曾在大學教書,沒想到這所有106年歷史的古老大學不久就關門了;他還當過廚師與電視台的藝術指導。然而他最享受的一件事,還是在床前說故事給他的小孩聽。他兒子托倫很喜歡聽其中一個故事,主角是一隻討厭自己鼻子的食蟻獸。馬可根據這個故事,創造了他的第一本繪本──《我愛大鼻子》,主角亞瑟也因此擄獲了無數大小讀者的心,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亞瑟是一隻食蟻獸,他的家人都愛他,也喜歡他的鼻子。可是他長長的鼻子經常遭受同學的嘲笑,帶來不少困擾;於是他決定去找鼻科醫生幫忙,看看能不能換個新鼻子……

《我愛大鼻子》敘說一個無論大人或小孩都會喜歡並且感動的故事,而其中亞瑟替換各種不同動物鼻子的畫面,更是讓人忍俊不住的開懷。喔,原來每種動物的鼻子都各有特色。仔細看看,在搭配不同動物鼻子時,亞瑟的眼神也都不一樣喔。我在想,如果亞瑟真的換上了兔子或大象的鼻子,他會變得比較快樂嗎?其實,不必每個人都長得一個樣,亞瑟的鼻子雖然和別人不同,但仍然是一個好看的鼻子。每個存在世上的人,都已經是一種恩典。

〈亞瑟小子〉的繪本裡總是有林林總總不同的動物,就像人們有不同的膚色與體型,穿著不同的服裝與鞋子。大家不妨一邊看書一邊猜猜看,亞瑟的同學分別是哪些動物?有沒有發現其中還有一對雙胞胎喔!鼻科醫生為什麼會是犀牛呢?拿出字典,查查看鼻科醫生和犀牛的英文單字怎麼拼,就知道答案囉。

《我愛大鼻子》不只是課外的讀物,更可以成為老師上課的輔助教材。「國語課」時,老師可以請學生大聲唸出繪本文字,認識其中的生字詞;「作文課」可以請學生描寫如果亞瑟決定換成犀牛鼻,接下來的故事如何發展;「生活課」時可以請學生敘述生活中有哪些簡單與困難的決定,或是討論繪本中「少了我的鼻子,我就不再是我」的意思;「音樂課」則可以請學生一起來以亞瑟的鼻子填詞,然後用「兩隻老虎」的旋律來唱歌。這些都是繪本可能的魅力所在。

導讀者簡介

畢恆達

四年級後段班,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長期關心弱勢族群、空間與環境、性別與兒童等特殊議題。

童年成長在貧窮的鄉下,沒有見過兒童繪本,也沒有電視。除了教科書之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雜誌──《小學生》,裡面有恐龍的故事、描寫秦良玉的漫畫。它以及中廣的「小說選播」陪伴度過了童年。長大以後,學術理論讀得愈多,卻愈來愈喜歡兒童繪本的純真、美麗與充滿想像。如果能夠把所學轉化成為繪本與兒童一起分享、成長,那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著有《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GQ男人在發燒》等書,並譯有《橘色奇蹟》繪本。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