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邵则遂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周秦两汉楚方言词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BYY079),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谢荣娥、谭楚阳、都林、马艺萌、李小�、吴敏、朱远璋、王欢。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先秦时期创立的楚国,幅员辽阔、地方千里,楚文化源远流长。后来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文化的主体。特别是屈原的《离骚》成为南方文化的主流,其流风余韵一直跨越到当代。《屈赋》、老庄文化影响深远,其被扬雄、许慎、王逸等先贤厘定的楚方言词不断地被后人使用、融入传统文献,并被现今出土的楚地简帛所印证。该成果可以据古通今、以今证古,丰富汉语词汇学的宝库。有利于深化“楚方言”的研究、有助于对出土简帛文字的考释、有助于研究汉语词汇发展史。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楚方言是在华夏文化和语言长期持续的影响下,由一种异族语言逐渐向华夏语靠近,而最后成为华夏语的一种方言的。楚方言范围最广,吴越以外的南方几乎都为楚方言区,中心地区是湖南、湖北两省。南楚方言即今之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先秦两汉时期的楚方言的研究,以扬雄《方言》为最。《方言》对楚语记载特别详细,标明地名者,楚语居半,其中第十卷几乎全为楚语。此外,在《说文解字》、《淮南子》许慎注和高诱注、《楚辞》王逸注、《尔雅》郭璞注、《周礼》郑注、《礼记》郑注、《左传》杜注、《国语》韦昭注、《汉书音义》、《水经注》、《文选》李善注、《离骚草木疏》、《初学记》等书中记载了200余条楚方言词。楚方言根据流通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楚国全国性的方言,此类方言词约有170个;二是楚国内地区性的方言,此类词汇约有近200个;三是楚与邻国共有的方言,此类词汇约有130个。这是就各书明言楚方言的数字统计的,至于楚辞和楚国的竹简、帛书中不见于他书的词汇,其中多数也可能就是楚国的方言。

到战国时期,楚方言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很大的方言语系,与华夏通语及北方各国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出现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使楚文学带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到秦汉,由于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形成,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楚语楚文化处于转化期。随着楚文化同北方文化的融合,楚语多数词汇都融入华夏共同语中去了,一部分词汇死去,无人再用,仅有少数词语仍然活在后世楚地人的语言中。

该成果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周秦两汉典籍中记载的楚方言词全部搜寻出来,归纳它们的词义,尽可能在传世文献中找到用例,并在楚地出土简帛、楚铜器铭文中寻找例证,与现代汉语方言和南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比较,对楚方言词做出科学解释。第一,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联系楚国疆域变迁直至灭国和同期移民的历史,参考扬雄《方言》地理名词并举及方言词汇情况,确定秦汉楚方言区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一一确认秦汉楚方言区文献;然后搜集、鉴别、整理其中的语言资料,并对之进行细致描写;然后通过共时与历时的比较,鉴别出楚方言资料,并探讨这些资料中所反映出的楚方言词的特点。第二,将挑选出来的楚方言词放在《四库全书》、《汉籍全文检索》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观察其在先秦两汉文献中的词义变化。并充分利用前人和时贤的训诂成果,如:《说文解字》《方言》郭璞注、《玉篇》、《一切经音义》、《广韵》、《集韵》、《本草纲目》、《俚言解》、《俗用杂字》、《蜀语》、《通雅》、《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作为考定词义的依据。

(1)探讨古楚方言的发展演变。汉代的八大方言中,对晋代共同语影响最大的是楚方言。永嘉丧乱前楚方言可以与河北、东齐、关中、中原、巴蜀、吴诸方言并列,自为一种独立的方言。晋时的吴、楚方言渐为隋唐之后的闽、吴、粤、湘方言所覆盖,但唐时楚地还有古楚方言的重大影响。宋元明时期的大移民已根本改变古楚方言的格局。明代的三楚之音已与湖南、湖北的现代方言接近,属于北方话中的南方话。

(2)梳理了两汉古楚方言词语音的概貌。在声类部分,秦汉楚方言的声母格局与《诗经》的声母格局基本相同。其中,中古明母独立性突出,知组、庄组、泥、日、娘母有独立发展趋势。战国楚方言声母共28个。

在复辅音声母问题上,秦汉楚方言复辅音声母19个。战国楚方言复辅音声母基本上已经简化为单辅音声母,能反映复辅音声母的材料,其时代不一定等于复辅音声母存在的时代。

在韵类部分,秦汉楚方言韵部格局与《诗经》的韵部格局基本相同,共30部。中古祭、泰、�、废等去声韵归入帛书音系中的入声月部,帛书音系是战国秦汉时代的楚地方言音系。西汉时期楚方言区文人诗文用韵30韵部,东汉时期楚方言区文人诗文用韵28韵部。

在调类部分,平、上、入三声独立性较强;去声、入声关系密切;平、上、去三声关系密切;平、上声与入声很少接触。战国和秦汉时期楚方言只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长入字从入声韵转入了阴声韵。阴声韵与阳声韵均有平、上、去三声。

(3)讨论古楚方言同源词。本文共列举了八组。以古文献记载为依据,以楚地出土文物、现代南方方言为佐证,按照音近义通的原则确定同源词。如“抟”系列词,多是元部字,都有“圆”的意义。

(4)分析古楚方言记音字。扬雄《方言》所记的部分楚方言词,已在先秦和两汉通语文献中使用,只不过是以别字(同音字)形式出现。本章旨在打通两者之间的联系。

(5)例释历代楚方言词。扬雄等先贤认定的楚方言词,据本文研究,有的已在先秦通语文献如《诗经》、《论语》、《孟子》中出现。但扬雄为什么还要定为楚语呢?这应该是周秦�轩使者的记载和仍在楚地使用的楚方言。严君平所见的“千言”,林闾翁的“梗概”,都被扬雄所继承,并又经他调查核定。

(6)讨论楚方言词与楚地出土简帛的联系。前人研究楚地简帛比较重视文字,词汇研究还大有可为。本文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互证,认为楚地简帛特别是医药、律令文献中有楚方言词汇。除了从语言方面证明外,还注意联系楚地器物。

(7)验证行用至今的古楚方言词。利用现代汉语方言调查成果,打通古楚方言与今方言的联系,据古通今,以今证古。古楚方言词传承至今的,有今湖南、湖北的西南官话,也有粤、闽、客、赣、吴方言。

(8)古楚方言器物词考释。试图对楚方言器物词作一个系统的研究。考察它们的源流,以及从先秦两汉直至今天的演变情况,这些对于汉语词汇发展的研究有所裨益。

(9)古楚方言词个案研究。着重讨论了“��”、“沈沈”、“沓”、“鸟”、“州”、“陂”、“睇”、“父”、“行”、“�”、“箬”、“�”、“逞”、“揞”、“�”、“沤”等词,将其置于“方―古―异”三角中全面检视,通过历时和共时比较,归纳出该词自先秦直至今天的演变情况。

(二)重要观点

周秦两汉楚方言是华夏语言中最大的次方言,是南方汉语的代表,对后世汉语、南方方言形成有重大影响。楚方言在楚地简帛语言中有突出的反映。楚方言区传世文献如《楚辞》、《淮南子》、《老子》、《庄子》、《列子》有大量楚方言词。古楚方言词对通语的影响也最大,大部分已融入汉民族共同语。基本情况是:有五分之一的楚方言词已进入先秦文献;因为《楚辞》―――主要是屈赋的影响,有五分之二的楚方言词被两汉文献吸收;有五分之一的楚方言词为魏晋、南北朝、唐宋人作品使用;仍有五分之一的楚方言词,还保留在现代南方方言中。

三 成果的价值

(1)新理论:本课题首次提出了“方言同源词”的理念。前人主要从语系、语支等大的方面研究同源词,如汉藏语同源词、侗台语同源词。本文试图从区域方言的角度研究楚方言同源词。其厘定标准是经文献考定的楚方言词,并有音近义通的特点。楚方言中有大量的区域同源词,如“�”(圆)系列、�(中空)系列、遥(远、长)系列等。

(2)新方法:项目融合了方言区域文献研究法兼“方―古―异”多角度比较四个方法。

(3)新材料: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如上博简等)互证法研究周秦两汉时期的楚方言词,结合藏缅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实地调研了现代汉语的西南官话、粤方言、闽方言等。

(4)新成果,厘定了一些前人未曾言明的楚方言词,阐发了一些新的义项,追溯了楚方言词的历史演变,如“陂(斜坡地)”后发展出湖泊义,但仍只在原楚国疆域内使用。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