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威尔士
1966年8月7日,吉米·多纳尔·威尔士出生于美国 阿拉巴马州 的一个偏僻小镇汉斯维尔(Huntsville)。父亲是 杂货店 经理,现已退休;母亲及祖母经营小型的私校,“是传统的单课室校舍”(原文:"in the tradition of the one-room schoolhouse "),威尔士就是在那里接受教育。学校将一至四年级以及五至八年级各分成一组,威尔士所在的年级通常有四名学生。
1989年,从 奥本大学 金融系 获得本科与硕士学位,后来他又取得了 印第安那大学 的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 期权定价
1994年,离开学术界决定从商,并前往 芝加哥 发展。在芝加哥的几年时间里,威尔士从事利率和外汇的投机,发了一笔大财。
1998年,移居 圣地亚哥 并开了一家网络公司。
1999年10月20日,价值1250美元的32卷本《 大英百科全书 》全部上网,供人们免费查询与下载。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的新闻,经全球1200多家媒体报道后,竟在一天之内惹来1500万的汹涌人流,令刚刚开通的网站顷刻间崩溃,两个星期内都无法正常运转。《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的免费午餐没有持续太久,两年后,由于 网络广告 发展艰难,《大英百科全书》不得不放弃“免费”的承诺,宣布向个人用户收取60美元的年费。于是,吉米·威尔士诞生了建立一个真正“开放、免费”的网络 百科全书 的的想法。
威尔士与当时 俄亥俄州立大学 的哲学系博士生 拉里·桑格 (Larry Sanger) 合作开发 了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 Nupedia 。一开始,他们显然对百科全书抱着敬畏之心:Nupedia百科全书的条目全部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和学者编写,他们战战兢兢地按传统百科全书的规矩,列了知名学者的花名册,设置了7道编校程序细细把关,每个编写者还必须传真自己的学位证书验明正身,但时间很快证明了他们的不自量力——18个月的努力和25万美元只换来了12个词条。这次的失败令吉米·威尔士认识到百科全书的水有多深,像《大英百科全书》那样的精英路线显然走不通。不久,他发现了 Wiki ——一个 源代码 开放的合作软件:Wiki一词来源于wee kee wee kee。
1995年, wiki 技术的创始人美国人 沃德·坎宁安 开发了这种在Web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的社群协作式写作技术的时候,把这句意为“快点快点”的 夏威夷语 缩略成了广泛使用的wiki。而wiki从技术变成了 维基百科全书 则是在6年之后,吉米·威尔士决定应用这种技术,开拓一部人人可书写的百科全书。
2001年1月15日,英文版的维基百科全书正式问世了。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维基的条目达到了200条,一年之后增加到1.8万条。
2004年9月,维基百科全书的条目达到100万条,此时它的 投资总额 达到了5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威尔士的 个人投资 。对此威尔士如此表达:“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
吉米·多纳尔·威尔士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2004年7月,吉米·多纳尔·威尔士在一次访谈中明确对封锁 问题表示 :“如果封锁维基,将是对审查者的极大讽刺,因为我们不是他们宣称的任何一种审查对象;审查维基等于承认,恰恰是中立的事实资料令其担惊受怕。我们不是 政治宣传 机器,我们不是网络赌博,我们不是色情。我们是一部百科全书。”
2005年8月5~7日,吉米·多纳尔·威尔士出席在德国 法兰克福 青年旅舍 举办的维基百科大会,维基百科大会开场时像个夏天朋友们的聚会。来自5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维基人从电脑屏幕背后走出来聚首讨论 维基百科 的发展,解决问题。从 印度 中国 ,从 以色列 莫桑比克 。创始人吉米·多纳尔·威尔士(Jimmy Wales)对此评价:“惟一缺代表的是 南极洲 。”
2005年10月,威尔士在 突尼斯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 ”中发表演讲。
2006年初,威尔士发出个人呼吁(见词条底)。
2012年3月媒体报道,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将担任英国政府科技顾问,主要针对如何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让政府决策透明化,以及让公民参与政府决策。 英国内阁 办公室证实了这一消息,表示威尔斯将帮助英国政府,利用新科技辅助 公共决策
2015年12月16日,出席了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担任嘉宾。
由于 Nupedia 的内容由各 领域专家 互相评阅(peer-review)及检查确定后才发布,进度相当缓慢。桑格遂于2001年1月10日公开提议以Wiki技术编写百科全书, 威尔士 同意并于1月15日设立“维基百科”编写平台。当时该平台只用作Nupedia的前期编写及评审工作,但却迅速发展并成为主流计划。桑格于2002年3月1日离职,并于其用户页登出辞职通告。后来他发表文章批评威尔士发展维基百科的方法,形容他是“反 精英主义 的死硬派”。
维基百科在众多热心参与者加入下,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在线百科全书,而Nupedia则于2003年9月结束并下线。2003年中旬,威尔士创立了 维基媒体基金会 ,一个以 佛罗里达州 圣彼德斯堡 为基地的非牟利组织,以 继续执行 维基百科及其他姊妹计划。作为创办人,他成为首任理事长(主席),也是理事会的永久会员。
2006年10月,他离任理事会主席,由弗洛朗斯·尼巴尔-德伍阿尔接任。而他自己则取得 荣誉主席 的名衔。
吉米·威尔士
维基百科 上线即将迈入第6个年头,我希望花一些时间请求您帮助我们的任务继续走下去。维基百科正面临新的挑战,也有许多新的机遇,而这两者都需要大笔的经费。维基百科建基于一个非常草根的理想,我们大部分人一直都有的梦想:了解网络世界可以变成什么样子、应该变成什么样子。数以千计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各种 文化背景 ,一起和谐地致力于 自由分享 清楚的、有事实根据的、不带偏见的资讯……一个简单而纯洁的渴望,让世界变得更好。这对于日益肤浅、专擅及反智的文化是一个直捣核心的剧烈冲击,它同时也在根基上冲击了“网络世界是充斥仇恨辩论及烽火漫天”的假设。维基百科本身就是最好的反驳。
结果还蛮成功的。这要感谢很棒的志工们,他们创造并且管理这个巨大的数据库,我们是世界前30大的网站, 网站流量 还在持续增加。在此同时,我们的压力也随之日增,包括在组织上的压力、也包括服务器所承受的与管理上的压力。为了让维基百科继续往前走,我们需要一般人(例如您)的帮助──如果您与我们分享共同梦想,希望可以给地球上每个人都有一部免费 百科全书
2005年,我们在页面浏览数上的成长达到6倍,花费不到美金750,000元。为使网站持续并且运作良好,我们需要更多钱。随着我们的成长,有另一个美好的事情是它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机会,过去我们募款仅为使维基百科在网络上继续存在,我们募款的用途将延伸到网络之外。
记者们一直问我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为什么维基人要做这件事?我想您应该知道为什么。我 不能代替 每个人说话,但我可以代表我自己。我做这些是为了使 非洲 的孩子们可以使用由我们社群所产制的免费教课书与参考资料,然后利用这些东西改变他周遭的贫穷环境。对这个孩子而言,网络上的一个网站并不足够,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形式,能够让我们的作品可以实际上为他们所用。我这也是在为我自己的女儿所做,我希望在她的成长环境中,文化是免费的、而非专属于任何人,知识是掌控在每个人手里,人们可以采纳、修改并且自由地分享各种知识,而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允许。
我们已经赢回网络。由于你的帮助,我们可以赢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