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君按:这是《梵蒂冈》的出版方“未读”做的介绍微信,属于他们的“艺术家”系列

嗯,不愧是专业出版机构,无论是板式还是设计,都比艺术君的精美多了。

先来看看他们为这本书专门制作的视频:

文章在下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想不出配得上本期内容的标题 | 艺术家

从意大利首都罗马往西北方向一直走

会看到一块小小的隆起的高地

从台伯河远眺 梵蒂冈

最为显眼的是由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巨型拱顶

两千年前,这里曾经辗转成为跑马场和暴君屠杀基督异教徒的坟场。相传,大使徒彼得就殉道于此处。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即“先知之地”。 “梵蒂冈”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小国家只有0.44平方公里,常住居民只有830人, 他们,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人, 梵蒂冈本身就像一座 巨型博物馆 ——而其中的梵蒂冈博物馆——则是 全世界最为古老,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齐名的三大博物馆之一。

在梵蒂冈斑驳的城墙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识(摄影:翁昕)

——“ 前方,梵蒂冈博物馆 ”——

曾有到过梵蒂冈博物馆的人说,梵蒂冈博物馆花园中随便一个摆设,放在别的博物馆可能都会是镇馆之宝。可在这里,稀世珍宝却如街边的花花草草般稀松平常,看似懒散随意地陈列在博物馆各个角落。可以说,梵蒂冈,是西方文明的灵魂所在。

梵蒂冈博物馆之图书馆

▲ 博物馆内部的每一寸墙面都覆盖了精致恢宏的湿壁画,有人说,初次踏入博物馆,这种扑面而来的美会有一种压迫感,甚至令人感到腿软。

这些体现人类艺术史上极致之美的作品

现已全部收纳在

—《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 》—

将藉由未读·艺术家重磅推出

这部全彩大12开布脊精装的画册,是美国知名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的镇社之宝。 这也是迄今为止, 国内出版的唯一一本中文版梵蒂冈博物馆藏品导读画册。

本书由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艺术史专家 Anja Grebe 博士撰写导读,《如何看一幅画》译者 郑柯 翻译,让你在家也能坐拥梵蒂冈博物馆诸多瑰宝。

本书配以精致镂空函套

设计灵感来源于博物馆内著名的

大螺旋楼梯

为尽可能辅助阅读,我们还制作了一本102页的随书手册,内含译者手记、914条延伸注释,知乎艺术达人翁昕撰写的梵蒂冈博物馆参观攻略。

梵蒂冈博物馆究竟多有魅力?

2014年,由于梵蒂冈博物馆的客流量超过了589万人次,博物馆不得不实行限流。即便如此,博物馆门口仍然是终年排着堪比春运的长队。梵蒂冈的魅力之门即将开启……

从这幅作品中,还能清晰看出达·芬奇的创作过程:先用速写式的笔法打下轮廓,而后逐一填色,每次填一种色调,逐层增加。

但奇怪的是,这幅画没有完成。至于是因为不符合委托人的要求,还是出于达·芬奇自己的完美主义,就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博尔戈火灾厅天顶画,梵蒂冈博物馆拉斐尔展厅

图片选自《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

这是彼得罗·佩鲁吉诺的湿壁画,如今保存在梵蒂冈博物馆博尔戈火灾厅的天顶。初次看到的人,会震惊于它和谐与庄严并存的配色,以及精准的古典式平衡。但是佩鲁吉诺的名字却不为今天的大众所知,尽管,他是拉斐尔的老师。

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在位期间,佩鲁吉诺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宫廷画师。教皇委托他和当时的另一位著名画师卢卡·西尼奥雷利装饰自己的居所。经过几年时间,就在两位画家已经完成了一半工作时,尤里乌斯二世经引荐认识了刚满二十岁的拉斐尔,在看到他的画作之后,如痴如醉,立即下令由拉斐尔来接手他老师的工作。为了给拉斐尔让路,教皇下令将佩鲁吉诺和西尼奥雷利已经完成的壁画全部摧毁。这样,才有了后来的旷世杰作《雅典学院》。

拉斐尔 《雅典学院》

在《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中》,以大幅拉页呈现了这幅作品

如果佩鲁吉诺活到今天,他会是举世闻名的大师,只可惜,他生在那样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而天才对天才的碾压是如此残酷。好在拉斐尔没有背弃老师,他苦苦哀求教皇保留下了博尔戈火灾厅天顶画,“以此怀念自己的师父,表达对他的爱。”

佩鲁吉诺仅存的作品之一,湿壁画《摩西之旅》

现存于梵蒂冈博物馆西斯廷礼拜堂南墙

图片选自《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

在《雅典学院》中,也依然体现了拉斐尔对同时代艺术家和学者们的敬意,这幅画中将建筑与绘画合二为一,虚拟了一次哲学、科学、艺术相聚的盛典,是画家心目中黄金时代应有的面貌。以大哲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为视觉中心,“七艺”(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各自的代表人或站或坐,或辩论,或休憩,古希腊古罗马的先贤穿越时空,和意大利的学者艺术家们济济一堂,共同赞美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有意思的是,在这幅画中也有亚历山大大帝和拉斐尔本人。亚历山大大帝在画面左侧边缘处,而拉斐尔本人头戴黑色贝雷帽,隐藏在画面右侧边缘静静旁观。在这个黄金时代,政治家不是人类的中心,而伟大的艺术家本人在先贤面前,也只自诩为学徒而已。

其实在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委托米开朗琪罗创作西斯廷天顶画之时,米神是拒绝的。雕塑家出身的米神,一直认为绘画是二流的艺术。但是,君命不可违,心不甘情不愿接下了这桩委托的米神,却因此创造出集“错视画”、建筑、雕塑、浮雕的技法,不同绘画风格为一体的辨识度极强的“米式风格”,将礼拜堂天顶的空间无限延伸,直通幻象中的天堂,也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推向了巅峰。

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

自《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

乍一看,天顶画人物庞杂,令人目眩,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艺术逻辑非常清晰,选取了基督诞生之后的历史场景,天顶中部从上帝的创世,到诺亚醉酒,人物按照其重要性依次出现,而叙事的顺序也按《圣经》年表徐徐展开。

这一系列天顶画,耗时整整四年。这四年间,米神一直用站立、头向后仰的方式作画,其间颜料粉末会一直掉进眼睛里,苦不堪言。然而从最终的成品来看,却无比自然流畅,丝毫看不出是在这种完全违反常人习惯的姿势下创作出来的。这组恢宏壮丽、色彩饱满,人数达300多人,展示出人体极致之美的湿壁画,令人无法想象全是出自一人之手,简直如同神迹。而完成这一浩瀚工程的米开朗琪罗,当年也才三十多岁。

也难怪 歌德 在参观西斯廷礼拜堂之后感慨道:

“没有到过西斯廷的人,

无法了解一个人力量能达到的程度。”

西斯廷礼拜堂重绘前

天顶上是简单的星空图案

西斯廷礼拜堂重绘后

选自《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

尽管创作的是现在看来主流正统的宗教画,但米神其实是他所处时代艺术家中的rock star。

同时代的画家笔下的耶稣基督,通常都是这样的形象:

乔瓦尼·贝利尼 《哀悼基督》

选自《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

老卢卡斯·克拉那赫 《圣殇》

选自《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

我们再来看看西斯廷礼拜堂湿壁画《最后的审判》:

画面中心,有着波浪般蜷曲金发、裸露着健硕的身体,仿佛太阳神阿波罗般熠熠发光的俊美青年,是米神眼中的耶稣。米神从赞美诗《最后的审判日》和但丁的《神曲》汲取灵感,这一次,神以雷霆万钧之势降临,代表公正和正义对世人做末日前的最后裁决。

当年的米神已经是年逾六十的老人,却毫无老年人的暮气,再一次以强大魄力做出前无古人的艺术革新。《最后的审判》完成后,罗马市民为之沸腾,神学家们却为满目的躶体以及“过于年轻,毫不苦痛”的基督形象而震惊,在特伦托大公会议上公开谴责,称这幅画是“渎神”行为,并在米神去世次年,找人来为躶体画上树叶和遮羞布。

直到后来的修复过程中,画作的原貌才被逐步恢复。

生前一直身不由己的米神,在自己的作品中实现了艺术的极致和永恒。

举世闻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是梵蒂冈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于人间的最辉煌的建筑艺术作品之一。通常人们把它们归功于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贝尔尼尼之前,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程已凝聚了几代艺术家的心血。

圣彼得大教堂前身­­­是君士坦丁大帝治下修建的老圣彼得教堂,由于年久失修,到1506年,当时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决定将其全面重建。

老圣彼得大教堂复原图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他有生之年没能见证新教堂的完工,整个重建工程方案一再修改,直到教皇乌尔班八世上任时才最终为竣工的新教堂祝圣。

由第一任建筑师布拉曼特设计出最初草案,却没能实现,此后参与过方案修改的艺术家包括安东尼奥·达·桑伽洛、巴尔达萨雷·佩鲁齐、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一直到巴洛克艺术家贝尔尼尼;结构从最初的拉丁十字改为希腊十字,又最终恢复为拉丁十字……方案不断完善,直到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它会从你的手上,再传递给你的孩子。它需要耗费你很多、很多时间。

—《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文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一千字看提香《基督下葬》 为什么拉斐尔风格可以统治西欧的学院派艺术? 1808年5月3日 by 戈雅 from 《观看绘画》 by 肯尼思·克拉克爵士 没有抽象,我们找不到符号表达爱情 原来,爵士是要警醒我们文明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