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1967 年电影《毕业生》?

展开有详细资料,貌似影史地位很高? [图片] 获奖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获奖 提名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 影片提名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
关注者
470
被浏览
529,576

79 个回答

抢新娘,早已是影视作品里过时的桥段。

时间回到1967年,如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桥段,是新鲜有趣,迎合潮流的。

那时,电影 《毕业生》 就用富二代抢新娘的好戏,点燃全美,并搭建出美国青春片的天花板。


①划时代的青春片

60年代的美国,经历着越南战争,黑人民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整个社会处在一个矛盾撕裂的状态。对比2020年的新冠灾难和黑人风波,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学校步入社会的青年人,在如此大环境下,反叛情绪与日俱增。他们想要摆脱老一辈的观念束缚,创造出一个新世界。

作为精神载体的各种艺术,无不受到影响。

音乐方面,以披头士乐队为代表的摇滚乐风靡;

电影方面,海斯法典被废除,新好莱坞电影崛起。

新好莱坞电影从拍摄技法到故事内容,都一反常规。导演的才华得到了大幅度施展, 《雌雄大盗》,《飞越疯人院》,《教父》 等等,一大批艺术性极高的作品蜂拥而出。



这些电影的故事大多与一个词语有关,那就是“反抗”。

例如 《教父》 ,其实说的是迈克尔·柯里昂反抗背负家族责任的故事,最后他失败了。

而与 《雌雄大盗》 一同作为新好莱坞标志性作品的 《毕业生》 ,反抗的主题更加突显。

结局的抢新娘桥段,正是呼应了60年代美国青年人反抗旧观念的渴望。



海斯法典不能亵渎宗教元素的规定,这个桥段狠狠地破坏了一把。

男主角本杰明先是谎称自己是牧师,之后挥舞着十字架,挡开了试图阻止他的人群。

这无疑令到许多想要脱离美国基督教掌控的年轻人大呼过瘾。



当电影作品与整个时代结合,总是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60年代的美国青年需要宣泄之时, 《毕业生》 提供了一个渠道,迎合了时代的精神诉求,自然能够大受欢迎,影响深远。

加上大胆革新的表现手法,以及引人深思的主题, 《毕业生》 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划时代的青春片。



②突破性的表现手法

《毕业生》 助力当时只有36岁的迈克·尼科尔斯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

确实,他对表现剧本的方式确实具有突破性。

全片第一个镜头,首先是给了男主角本杰明特写。

本杰明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学生时代,我们的眼里总是只有自己的世界。

饰演本杰明的达斯汀·霍夫曼精确地透露出茫然的眼神,用演技为电影的主题奠定基础。



随后镜头一个后拉,本杰明汇入到人群之中。

这暗示了这位毕业生进入到了步入社会的人生阶段。



回到家中,本杰明坐在鱼缸的前面,镜头让他处在鱼缸之中。

他就像鱼缸里的宠物,被屋子的主人圈养长大。

而浴缸里的蛙人与他后面身穿潜水服的剧情遥相辉映。



屋子的主人父亲入镜,表现两人的对话不是标准的正反打镜头,而是让父亲挡在了本杰明前面。

当别人想看本杰明的时候,却被父亲挡住了视线。

由于父亲的存在,本杰明无法完全地表达自我。

这种“空间侵犯”镜头表达,如今已经是比较基本的镜头语言了,只不过摄影机的机位花样不同罢了。



罗宾森太太引诱本杰明的“胯下”镜头就更经典了。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用一个奇妙的角度,表达出了罗宾森太太的女性气质对本杰明的碾压之势,暗示本杰明终将屈服。

其实片头就已经给出了提示,本杰明本身对女色就难以抗拒,看到美女他会忍不住看多几眼。



如果是小说,作者一般会用一段心理描写来表示。

本杰明面对罗宾森太太凌厉的攻势,心理感到剧烈的压迫感。

如果是电影,只需要一个镜头就够了。



蒙太奇是本片的另一大亮点。

本杰明与女主角罗宾森太太相处的快活时光,被浓缩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

从泳池到酒店,从酒店到家中,从家中回到酒店,从酒店回到泳池,再从泳池扑到床上。

一连串的转场奇妙而华丽,将电影的魅力,透彻绽放。









③反抗的意义

《毕业生》 改编自发表于1963年的同名小说,原著作者查尔斯·韦伯在2020年6月16日因血液病去世,享年81岁。

起初这部小说并不怎么畅销,不过却因为《纽约时报》上的一篇相关的书评,吸引了电影制片人劳伦斯·图尔曼的关注。

仅仅1000美元,劳伦斯·图尔曼就向查尔斯·韦伯买下了改编版权。

可能查尔斯·韦伯当时并不知道,这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直到1967年电影上映,引起全美观影热潮,查尔斯·韦伯才一下子扬名立万。



《毕业生》 的故事是年轻的查尔斯·韦伯根据自己经历改编而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到了电影中,本杰明的形象更加具体。

由于电影的成功,本杰明一下子成为了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形象。

他的迷茫,就是无数青年人的迷茫;他的反抗,就是无数青年人的反抗。

不管是60年代的,还是21世纪的。

若不是在毕业前就选定了个人目标,年轻人就很容易会陷入到一片迷茫之中。

即便本杰明是一个优等生,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是倍感烦恼,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方向。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走出来后,50年代的美国经济恢复,催生了一代暴发户。

60年代,这批暴发户的孩子成为了富二代。

作为富二代之一,本杰明苦恼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整部电影就是讲述他如何破解这两个难题。

第一是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找不到人生方向;

第二是被父母催促着,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去做的事。

比如进行社交,准备干一番有前途的事业。



情况就像是父母让他穿上他不愿意穿的潜水衣,然后在派对上进行一番滑稽的潜水表演。



他被逼得喘不过气。

不得不进行一番“潜水式逃避”。

泳池成为了他喘气的地方。



然而逃避并不能够让他的心灵得到满足感。

所谓饱暖思淫欲,当物质条件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感,人们就会通过否定传统社会伦理的手段,来寻求新的出路,从而做出许多离经叛道的事。

本杰明父亲的兄弟的妻子,罗宾森太太,成为了迷雾当中的一盏霓虹灯,本来迷失的本杰明忽然之间有了方向感。

于是,他扑向了罗宾森太太。



以前亲密关系一般是同辈之间,但随着性解放运动的浪潮,亲密关系比起以往更加地疯狂。

与罗宾森太太建立亲密关系,是本杰明反抗的开端。

自由是人的本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父母对他人生的干涉迫使他走上了反抗之路。

他不想遵循父母老旧的那一套,如此大胆妄为正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他得到了生理上的满足,更得到了颠覆传统的爽感。



第二个问题通过罗宾森太太得到解决,本杰明不再忌惮父母的控制,不过第一个问题仍然悬在心上。

目标感的缺失令他感到不安,和罗宾森太太的关系毕竟不能长久,更多是一种宣泄。

罗宾森太太呢,估计她勾引本杰明也只是为了找刺激而已。

过度解读一下,老谋深算的她有可能是想利用本杰明。

第一次带本杰明,她丝毫不害怕自己的丈夫会突然回来。

他跟本杰明说丈夫会很晚才回,但事实证明,并不是这么一回事。罗宾森大叔很快就回到家了,如果本杰明没忍住罗宾森太太的挑逗,那就是当场捉奸在床。

这中间肯定是有问题的。

有一个微妙的可能性是,罗宾森太太想让丈夫发现自己出轨。

之后罗宾森太太和本杰明的谈话,她就暴露了自己的婚姻不幸福,却又没办法离婚。

如果丈夫发现她和本杰明发生关系,那她便可以有了一个离婚的理由。

而丈夫可能会碍于面子,不对外公开自己被戴绿帽。那么罗宾森太太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恢复自由身。



也许是罗宾森太太激活了他对男女之情的欲望,爱情,成为了他眼前的一个大目标。

于是在电影后半段,本杰明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

只不过,那个目标并不是罗宾森太太,而是罗宾森太太的女儿,伊莱恩。

本杰明和伊莱恩都是遭受父母压迫的一代。

很自然地,他们之间有着某种共鸣。



可是,他又必须回头反抗罗宾森太太,才能达到目标。

罗宾森太太禁止他和伊莱恩交往,一方面是出于妒忌,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真的不想失去本杰明。

失去本杰明,意味着她的生活将会被打回原形。

那么本杰明的背叛,她当然是一场痛恨,想要逼女儿另嫁他人,来进行报复。



本杰明的反抗火焰已经被点燃,他已经无所畏惧,自然会继续反抗下去。

想要与伊莱恩结婚,他就要像 《雌雄大盗》 中的邦妮和克莱德那样,不顾一切,打破法规。

所以两部电影的结局,同样有着悲壮色彩。

据说导演最后故意不喊停,让两位演员尬演,才有了能够载入影史的结局。

如果不是本杰明和伊莱恩不是在浪漫的兴奋欢喜过后,继续流露出茫然的心情, 《毕业生》 恐怕会变成一部“烂尾”之作。



不难看出,结局是一个悲剧。

如果说,和伊莱恩结婚就是本杰明的目标,那抢新娘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起点。直到电影结束,他仍没有完成目标。

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婚姻的一部分,等待着他们的还有漫长而枯燥的生活。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本杰明并没有正经的工作。

他们虽然摆脱了父母的控制,但也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

本杰明必须承担起责任,去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劳动去获得收入,如此才能保障他和伊莱恩的家庭。



但这么做其实又走上了他们父母辈的那一套。

本杰明曾说,他想要与众不同。

这个藏在心底的愿望,注定了他不会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

那么他和伊莱恩将会走向何方呢?

很可能是嬉皮士文化。

真是这样的话,他们将会过上 《阿甘正传》 中珍妮那样的漂泊不定的生活,去追求那彻底的自由。



也许,他们会被毒品摧毁,成为那“垮掉的一代”,永远地迷失。

也许,他们会在某一刻迷途知返,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拥有一个安稳幸福的家,不再迷茫。

本杰明对自己目标的认知是有误的,他以为把新娘抢到手就完事了。但上文说过,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他做出了反抗,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反抗,反抗的意义何在。

他反抗的目的,只不过是用来掩饰自己人生的空虚罢了。



他始终都缺乏一个真正的人生目标。他以为,爱情可以作为一个目标。

于是就去争取爱情。

但爱情并不能当饭吃,他可以逃避父母,却不能逃避父母所带来的现实。

逃避现实,只会一直堕入虚无。

勇敢地反抗还不够,还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的考验。

他和青年人群体得明白的事情是, 他们所反抗的,是可怕的现实。

要打败现实,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世界,绝非易事。

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真正能够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不是说难以成功,就不去反抗,而是说,要明白对抗现实不能光靠匹夫之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更要明白, 反抗的目的,是找到自我。

本杰明因为社会环境,以及父母的控制而迷失自我,所以他要反抗。可惜他只有满腔热血,没有认清楚自己,认清楚现实情况,导致他只能为了反抗而反抗。

他就像是一艘迷失在汪洋的小船,知道要逃离,却没有灯塔或指南针指引方向。

只有想方设法找到属于自我的方向,并强大自己,才能在大海自如地航行。

知道自己要奔向何方,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哪怕你的目标,是永远都到达不了的地平线。



昨天重新看了一遍《毕业生》,觉得怪怪的。这个片子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佳片有约上看的第一部“经典电影”,现在我终于比主人公成熟了。这次看发现,它讲妈妈和达斯汀霍夫曼乱伦的部分非常扎实,但是女儿和霍夫曼的感情实在推进太快了,重看的时候一脸懵逼,突然一下他们就你侬我侬分不开闹着要结婚了。这种结构也给了电影非常诡异的观赏体验:它真的是讲突破障碍寻求真爱、不顾一切教堂抢亲的电影吗?

a我突然意识到它是男性版的《我流血了》(本人作品,请见 柴斯卡:我流血了(上) ),讲了 霍夫曼破处然后遇到麻烦的过程。但是霍夫曼完全没有感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他的痛苦来源于无法再date罗宾逊太太的女儿,而非对自我的怀疑,痛苦也并不深重)。 这实际上是在说明对性压抑、性不自信的表达,其实是只属于精英男性的事情。

在父权体系的思考逻辑中,打不上炮的男性——底层or零性魅力的男性,和没有“女人味”的女性一样,自身欲求是被排除在外的,他们的欲求如果讲出来,男性属于猥琐,女性属于肮脏。因此中下层/乏性魅力男性以及女性尽管在性上更不自信,他们破除性不自信的过程,也绝对无法像《毕业生》中的高阶中产精英男性预备役达斯汀霍夫曼一样顺利。我们这个世界还是有太多声音无法发出来。

b相 比女儿伊莱恩,母亲罗宾逊太太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立得住的角色。 霍夫曼演的愣头青,本身嘴也是挺损的,他和罗宾逊太太sex之后,损了罗宾逊太太半天,几乎句句戳心窝。二十几岁的男孩子下手都太没轻没重了,动不动就扎心了。

罗宾逊太太说明了女性直到中年经验丰富才能稍有自信地尝试逃离原本压抑、无爱的生活轨迹。她对霍夫曼的控制欲、对不幸婚姻的讲述,也是对秩序井然的高阶中产社会的压抑的复刻。

c 《毕业生》真正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反叛。反叛的对象是家长(youth culture如摇滚等,重要主题就是对抗中年人)——凡是中年说不要做的,就是好的。 罗宾逊太太挑衅霍夫曼说你是不是不行,他就为了证明自己“行”而和罗宾逊太太乱伦;太太不让霍夫曼和自己的女儿约会,他就偏要约会;不让女儿和霍夫曼在一起,女儿就偏要和霍夫曼在一起。

片中对各种高阶中产秩序井然的生活展示其实蛮窒息的——不断出现游泳池/大学/中年人不断渗透的毕业派对,都是溺水、不能呼吸的象征。他和女儿伊莱恩之间不是爱;他把伊莱恩抢出来了,但他们还会延续悲剧的婚姻,就像罗宾逊太太和她貌合神离、奉子成婚的丈夫一样。有时我们奉子成婚,有时我们奉叛逆成婚,还以为是自己赢了。

这片的点睛之笔是 霍夫曼抢亲以后俩人在公交车上只笑了一下,眼神便转为茫然。这是说反叛而非爱情的电影,阐述了被家长和学校束缚得喘不过气来的男孩的迷茫与“我偏不”,但它的视角只限于精英男孩。 这种电影应该在不同人生阶段多看几遍。

d但不管怎么说,你爱的人要结婚了,你去教堂直接把TA抢回来——还是太浪漫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