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还魂记》(简称《 牡丹亭 》,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 汤显祖 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 万历 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 杜丽娘 对梦中书生 柳梦梅 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 中国 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 西厢记 》《 窦娥冤 》《 长生殿 》(一说《西厢记》《长生殿》《 桃花扇 》)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2-3]
女主人公 杜丽娘 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 陈最良 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 诗经 》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不治竟然死去了。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现在能复生,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题词
第一出·标目
第十一出·慈戒
第廿一出·谒遇
第卅一出·缮备
第卌一出·耽试
第五十一出·榜下
第二出·言怀
第十二出·寻梦
第廿二出·旅寄
第卅二出·冥誓
第卌二出·移镇
第五十二出·索元
第三出·训女
第十三出·决谒
第廿三出·冥判
第卅三出·秘议
第卌三出·御淮
第五十三出·硬拷
第四出·腐叹
第十四出·写真
第廿四出·拾画
第卅四出·诇药
第卌四出·急难
第五十四出·闻喜
第五出·延师
第十五出·虏谍
第廿五出·忆女
第卅五出·回生
第卌五出·寇间
第五十五出·圆驾
第六出·怅眺
第十六出·诘病
第廿六出·玩真
第卅六出·婚走
第卌六出·折寇

第七出·闺塾
第十七出·道觋
第廿七出·魂游
第卅七出·骇变
第卌七出·围释

第八出·劝农
第十八出·诊祟
第廿八出·幽媾
第卅八出·淮警
第卌八出·遇母

第九出·肃苑
第十九出·牝贼
第廿九出·旁凝
第卅九出·如杭
第卌九出·淮泊

第十出·惊梦
第二十出·闹殇
第三十出·欢挠
第四十出·仆侦
第五十出·闹宴

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才华卓越,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 科举制度 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在明朝初期,由于各地方语言、风俗以及传统音乐的差异,传奇剧可以说是诸腔竞作,包括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到了明朝中期, 南曲 中最为盛行的四大声腔为:“ 海盐腔 ”、“ 余姚腔 ”、“ 弋阳腔 ”、“ 昆山腔 ”。嘉靖、隆庆年间,以 魏良辅 为代表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进。在唱曲的板眼、宫调等方面,伴奏方面,气韵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将昆山腔进行重新的规划整理,创立了一种清新典雅的声腔风格,时称“水磨调”、“冷板曲”。 《牡丹亭还魂记》就采取了由海盐腔衍化而来的 宜黄腔 为基础写作。
女,16岁,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自幼深得父母宠爱。生得花容月貌、娇美无比,性情中有温文尔雅、坚韧执著的一面,也有柔肠百结、多愁善感、痴心重情的一面。与岭南书生柳梦梅梦中幽会,醒后思念成疾。香消玉陨,后在柳梦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人、神的帮助下,还魂复生,并与柳生历经重重磨难终成眷属。她虽深居闺阁,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骨子里却蕴藏着对传统礼法的叛离意识和对残酷现实的反抗精神,内心燃烧着挣脱封建牢笼、粉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既是一个被封建时代扼杀的悲剧人物,又有一段被艺术塑造的浪漫人生。
原名春卿,男,20岁,岭南书生,唐代诗人柳宗元后裔,英俊潇洒,气质非凡,博学多才,志向远大,却时运不济,父母早亡,举目无亲,仅靠先柳宗元的仆人郭橐驼之后郭驼经营果园花圃供养,尽管生活窘迫,仍心志高远,坚持发奋苦读,既有报国之志,却又怀才不遇,后历经磨难,终于实现抱负,高中状元。他虽一身书卷之气,却又不乏正义豪迈之心,且又有血气方刚、年少轻狂之气,常常仗义执言,打抱不平。他与杜丽娘因梦生情,忠贞不渝,真情不移,痴心不改,为丽娘的重生冒杀头之险掘坟救人,用自己敢作敢为的行动成就了一段绝世爱情。
男,杜丽娘的家庭教师,年过六十,他满脑子仁义道德,满口之乎者也,一心一意要把这位年轻美貌的女学生,教成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典范。

牡丹亭还魂记 作品主题

《牡丹亭还魂记》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无不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情深而亡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在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中,至情化身的杜丽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这种深厚、真挚而坚定的情感,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自幼在严苛管教与约束中成长的杜丽娘,虽然鲜少与外界接触,但来自书籍中男女相恋的故事,仍然使杜丽娘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爱情这一自然情感而萌动春心。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正是随着杜丽娘对爱情不懈追求而逐渐深刻的。如果汤显祖仅仅将杜丽娘塑造成偶然“慕色怀春”的少女的话,恐怕《牡丹亭还魂记》的艺术高度将会大打折扣。杜丽娘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肉身已死、香消玉殒,但仍在死后执着地寻觅、追求自己所坚持的爱情理想。汤显祖再次用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讴歌了生而死、死而生,超越生死的爱情理想,而这一爱情理想正是对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诠释。

牡丹亭还魂记 艺术特色

《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杜丽娘的梦境是那么温柔缠绵、五彩缤纷。醒过来面对的是母亲的唠叨和凄凉枯燥。幽冥中判官虽然面目狰狞,毕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体现了一种人情味。还魂后面对的父亲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理学的批判力量。同时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最后让现实中不可能的爱情理想得以了实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 理想主义 色彩。
剧中的曲文,表现了作者在艺术语言上的成就。特别在抒情方面,在描绘人物性格、刻画杜丽娘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方面非常细致真实。
该剧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牡丹亭还魂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牡丹亭还魂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牡丹亭还魂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使《牡丹亭》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借鉴的一个典范。 沈璨曾受汤显祖的影响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还有臧懋循的《牡丹亭》、冯梦龙的《风流梦》、徐日羲附《牡丹亭》等剧作,都是《牡丹亭还魂记》的续写。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牡丹亭还魂记 中国演出

从史料看来,汤显祖创作《牡丹亭还魂记》时,就准备给江西的一个宜黄腔戏班上演,这个职业民间戏班与他来往颇密切,上文援引的关于不可按改编本上演的信件,就是写给班中伶人罗章二的,这个戏班应该就是首演《牡丹亭》的戏班。据记载,汤显祖还曾亲自指导演出,具体到演员的身段和舞台布置等,其作用跟今天的导演工作基本一致。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昆剧进入折子戏时代。这一时期的《牡丹亭还魂记》主要以折子戏形式呈现于私人厅堂、宫廷舞台和近代戏园。
清朝末年,因为社会的动荡,昆曲在全国各地式微,江南尤其是苏州的一些民间戏班,成了仅有的薪火。比较有影响的有苏州的全福班、新乐府、仙霓社、荣庆社,另外湖南湘昆班社、浙江金华昆班、宁波昆班、温州昆班等也擅演《牡丹亭还魂记》的一些折子戏。《牡丹亭还魂记》作为昆曲经典传统剧目,是每个昆班必演的,甚至也是评价和衡量戏班质量的重要参考。随着政治局势的进一步严酷,以及战争的影响,戏班纷纷解散,对于这一时期《牡丹亭还魂记》演出情况记录很少。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 俞振飞 程砚秋 梅兰芳 等通力合作下,《牡丹亭还魂记》得以重现舞台,并且陆续被拍成昆剧电影,使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流传下来。建国后,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昆曲剧院相继成立,根据新时代的演出需求和审美情趣,对《牡丹亭还魂记》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改编尝试。
其中主要有:
1957年12月,俞振飞、 言慧珠 与昆剧演员班的师生合作演出新编《牡丹亭》;
1986年11月,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 江苏省昆剧院 推出了 石小梅 (女小生)主演,徐晌秀扮杜丽娘的《还魂记》,内容是突出男主角柳梦梅的戏;
1995年3月,江苏省昆剧院推出了 张继青 所演《牡丹亭》上本的续集《 拾画记 》,主旨是表示生旦并重,由顾铁华扮柳梦梅,张继青扮杜丽娘。全剧共六场;
1999年 上海昆剧团 的新版《牡丹亭》在上海 逸夫舞台 公演。
2000年以后,全国各地的昆曲院团逐渐都恢复了《牡丹亭》折子戏的演出。
2004年 白先勇 主持制作的青春版《 牡丹亭 》在全国巡演之后,更扩大了这部传统作品的知名度。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 苏州昆剧院 、北方昆剧院等全国各地的昆曲专业演出团体都开始经常性上演各具特色的《牡丹亭》。
1.美国导演 彼得·塞勒斯 依据《牡丹亭》英文全译本,由 谭盾 作曲,华文漪、黄鹰等主演,执导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歌剧版《 牡丹亭 》,全剧长达三个小时,于1998年5月在维也纳首演,而后又在巴黎、罗马、伦敦等地巡演,并于1999年在美国作了最后一场演出。
2.在《牡丹亭》问世400周年的时候,由美国华人、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陈士争执导,上海昆剧团排演的《牡丹亭》于1999年7月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首演。
3.200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宣布中国昆曲列入“世界非遗”。为了传播昆曲艺术,更为了这份昆曲情结,2004年4月,由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
该剧完成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但直到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才刻版问世,书分上下2卷,共55出。万历原版《牡丹亭还魂记》有戊戌清远道人题词及丁巳季夏石林居士书于消夏轩的序。且在清远道人题词之后,有“程子美刻”4字,各卷之下题“明临川汤显祖若士编”,共计附图40幅。
此外该剧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牡丹亭》最早的英译本是1939年 阿克顿 选译的《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载《天下月刊》第八期1月号。1980年,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之教授是第一位将《牡丹亭》全英译本介绍给西方的学者。 德国 洪涛生 翻《牡丹亭》193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译本1937年分别由苏黎士出版社和莱比锡拉舍尔出版社。日译本有两种版本。此外还有多种单折的译本。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早有才名,21岁中举人,34岁进士及第。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谪广东徐闻县典史。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抑制豪强,关心民生疾苦,颇多善政。49岁弃官还乡,致力戏曲创作。汤显祖深受“左派王学”影响,反对程朱理学,批判拟古主义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戏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诗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李正栓,王燕主编;贾晓英,柳博飞副主编,典籍英译简明教程=A CONCISE COURSE BOOK ON CLASSIC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6,第71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教育部 [引用日期2020-04-23]
  • 梦华主编,图解国学知识 全新图解版 畅销升级版[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4,第623页 孙焘主编,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03,第144-146页 袁芳荣著,古书犀烛记续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7,第66页 高滨,李国锋主编;周晓,赵巍,刘倩,许立霞,秦素洁,孙明副主编;王军现,王坪主审,大学语文[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03,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