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面對中國固有傳統風俗,往往不知如何應對。全盤否定,無疑對信仰來說,極為安全,但這樣做法只會加增未信親友對「洋教」的成見。我們不應成為基督徒之後,便喪失了中國人的身分。我們需要認識,基督教信仰的大公性,並不必然抹殺中國本身的傳統文化。
鐘擺的另一端就是照單全收,不問底蘊。對信心軟弱的來說,這是極之容易,其他人如何做,一於照跟可也。不用多說,這個做法的好處是保留中國固有文化,但失諸於毀棄了信仰的見證。
文化是相對、變動及可以改造的,我們活在中國文化裡面,同樣我們與文化互動過程中不斷去蕪存青,重新賦與文化的再生能力。基督教信仰的發展歷史,正好說明不同時代與不同文化思想「交手」的過程。植根於近東文化土壤,基督教信仰無可避免地承受濃烈的猶太文化色彩,其後福音與希羅文化的接觸,亦帶來此文化的影響。當福音由歐美宣教士傳至中國,過程中也因著文化差異而帶來信仰方面的衝突。
如早期一些教會長者反對過農曆新年派「利是」,因附帶迷信色彩。當我們明白福音大能可以移風易俗,如西方教會於第四世紀改變拜太陽的異教做法為聖誕節。揮春的源流與鬼神迷信有關,然而我們可以取其方式而轉化其內容。怎樣才能轉化成功?這不是朝夕而成,需要基督徒達成共識,一起努力改造。面對中國傳統風俗,我們要學習有三方面的態度。
不盲從,要分辨:
清楚了解某項習俗背後的意義,若果不清楚是否與信仰有相違,大可請教牧者。某些做法(例:燒香在聖經也有記載)因為與拜祭偶像有緊密關係,故此我們避免採用此類符號。
不妥協,要剛強:
一方面求神賜下智慧分辨,另一方面也求勇氣,站穩信仰底線,敢於有所不為,見證信仰。有些時候,未信親友已先入為主判斷哪些事物基督徒不該做的。
不論斷,要接納:
面對黑白難分的習俗,如該否吃家中拜祭祖先的食物,有些看主已潔淨的,凡物均可吃;有些堅拒吃。我們需要尊重不同的信念。自認剛強的,要存謙卑的心接納軟弱的。
(筆者按:此舊作年份不詳,應是筆者牧養堂會時,九六至九八年期間刊登於家訊的文章。)
(轉載自
香港教會網站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
,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