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打滚是老北京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白糖、香油等。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驴打滚的由来
豆面卷子,北京称驴打滚,是满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粘食,“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自古以来承德地区就盛产一种黍米,据《热河志·物产》记载:“黍,土人称为黄米”。这种黍米,性粘,承德叫黄米,可闷干饭,或碾成粉用来做粘豆包、年糕和“驴打滚”。喜吃粘食本来是满族人的传统,因为满族的狩猎生活,经常是早出晚归,吃粘食耐饿。“驴打滚”就是在200多年前从粘食中演变出来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驴打滚的传说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啊,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
驴打滚的营养价值
驴打滚的营养价值很好!黄豆中的大豆蛋白质和豆固醇能有效改善和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能保持血管弹性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另外丰富的纤维素,防止便秘,加速排毒,可有效预防肥胖。红豆淀粉含量丰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同时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消肿等等功效。黄豆和红豆在一起食用,加强了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更有利于蛋白质的吸收。桂花中所含的芳香物质,能够稀释痰液,促进呼吸道疾液的排出,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在冬季,有款如此的美食,也的确招人喜欢。
驴打滚的制作
原料:大黄米面、黄豆面、红豆沙、白糖、香油、桂花
1、把大黄米面(也可以用江米粉)白糖倒在一个小盆里(量根据吃的人数定,适当即可),用温水和成面团,拿一个空盘子,在盘底抹一层香油,这样蒸完的面不会粘盘子。将面放在盘中,上锅蒸,大概20分钟左右,前5-10分钟大火,后改小火。
2、在蒸面的时候炒黄豆面,直接把黄豆面倒锅中翻炒,炒成金黄色,并有一点点糊味(有糊味不等于炒成黑色的)大概炒五分钟左右,出锅。
3、把红豆沙倒出来,放半小碗水,搅拌均匀,待用。
4、待面蒸好(要摊在盘子中,且要蒸熟),拿出,在案板上洒一层黄豆面,把大黄米面或江米面放在上面擀成一个大片,将红豆沙均匀抹在上面(最边上要留一段不要抹),然后从头卷成卷,再在最外层多撒点黄豆面。
5、用刀切成小段(切粘面的时候在刀上沾上清水,就不会粘刀了),在每个小段上再糊一层黄豆面,放在盘子里,一盘好吃的驴打滚就出锅了。桂花可依据个人口味适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