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什么是修辞?

在第一节课时,老师问:“什么是修辞 ?”我的第一个答案是:“将句子意思用最恰当的意思表达出来。”一句话,平白如水,虽能表达原本意思,却仅起沟通的本义,而修辞正是表现语言魅力和展现其他功能的手段。在课后,我阅读一些修辞的书,通过经典书籍 更全面 看待修辞。

一、修辞意义

早在《易经》乾卦《文言》上也谈到修辞:“修辞立其诚。”注释上说,写文章要做到“辞”和“事”相互适应。“辞”即语言,“诚”即事实。这是“修辞”一词的最早出处,慢慢地,人们开始把它解释为修辞文字和词句。在汪丽炎著的《汉语修辞》中谈到,“修辞就是修饰文字词句,及运用各种变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鲁迅先生在《书信集·致李桦》中一语道明了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地位:“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我想,书中课上我对修辞的看法大体一致。语言逻辑则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主要包括思维的规律和客观规律,简单点理解,应该是指思维的结构,包含思维的形式和运用规则。无论说话或是写文章,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但是结合语言环境来看,它们表达的效果是各不同的,而选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这就是修辞。

二、 修辞表达要求

修辞并不是只要运用了修辞手段就算真的成为准确恰当生动的语言,这体现了修辞运用表达的要求。好的修辞要求准确、鲜明生动三个方面。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对客观事物要如实地反映它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恰如其分、贴切和正确地予以表达。语言的鲜明性要求做到立场鲜明,观点鲜明,语言色彩鲜明,对事物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做到明明白白。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言显现活泼,形象而具体。看到这,我认为三者中,语言首要做到准确性,这是语言的基本要求。三者密可不分,人们平常说话或写文章,实际都在有意识选择恰当的词语,考虑这样说或者那样写,这个过程就是使内容不断明确、不断严密的过程。

我想,这个过程也是词语锤炼、句式选用和辞格的运用和布局谋篇等的过程了。我国古代文人十分讲究用词艺术,这种艺术称为“炼字”也就是我们修辞学上的“词语的锤炼”。唐朝的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就说明这点,诗人贾岛琢磨“僧敲(推)月下门”到底是用“推”还是“敲”。最后他选用“敲”,因为描述是一个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如果拜访友人要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也在多了几分声响,更加形象富有生活气息。他在琢磨字词的过程正是使诗句生动形象、直观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锤炼”,宋朝王安石写诗也十分讲究词语锤炼,他在写《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在最初,诗人曾携程“到江南岸”出,改成“过”、“入”、“满”等字,又来选用“绿”字,因为“过”“入”、“到”等字都知不过是一般的动词而已,“满”虽然是形容词,可显得抽象,比较空泛,而“绿”字,虽然也是一个形容词,但情况不同了,春天来了,春风到了,吹醒了大地,大自然开始复苏,,江南岸一片崭新的嫩绿,江南岸有春风的绿化作用而展露起明媚的风光,反过来春风也是由绿化江南岸而令人倍感温暖和煦,亲切可爱。于是一个“绿”字在王安石诗《泊船瓜洲》中现实的丰富内涵,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增添浓郁的诗情画意,其生动形象的程度毫不夸张说是达到了艺术的最美境界。多少年来,多少修辞家、文章写作加,还是普通读者都把王安石修改这首是中的“绿”字的事,作为词语锤炼的典范而传颂。

三、 语文教学中的语法和修辞

作为一个语文的师范生,我比较关注修辞在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教学中如何教学修辞。查阅书籍时,我发现90年代有人提出“淡化语法”的主张,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在语文课上学的不是外国语 ,而 是自己国家的母语,更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语感,而语感的培养只能通过语言实践,在多读多写中自悟自得,二是从学生学习语法修辞的现状看,学生知识单纯记住一些概念属于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起作用。所以,很多人提出与其让学生耗时费力去学习用不上的知识,还不如让学生多读读课文。

语文教学中究竟有没有必要让学生系统学习汉语尤其是语法修辞知识?可能目前很多学校的语法修辞教学确实存在脱离语言运用实际的问题,但我个人不赞成“语文教学淡化语法修辞”,说是“淡化”实际“淡化”是模糊的概念,它的内涵很多教师也无法把握,分寸难以掌握,如果“淡化”过头,语文教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利于学生学习母语。在这个问题上,我在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605-606页)中,认为叶老的说法更为中肯:“求语言的完美,学习理论学、文法、修辞学,也未尝不可,但是要随时留意自己和他人的语言,不仅听了说了就完事,还要比较,要归纳,这样说不错,那样说更好,这样说为了什么作业,那样说说含有什么情趣。……这样随时留意,实在就是学习理论学、文法、修辞学,不过不从老师,不用书本,而已自己为老师,以自己的比较归纳为书本罢了。所得往往会与教师教的和书本写的暗合。教师的和书本上的经验原来也是这样来的。”

我归纳了叶老的话,一学习理论学、文法、修辞学可以是语言完美,二是学习这些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不是向老师书本学,便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归纳自己领悟。总之,要是语言完美就要学一点逻辑、文法、修辞学知识。 例如 我个人有个小习惯,在生活中会留意一些出彩的广告词,当广告词吸引我的注意力 我就会下意识去分析广告词的句法和语言,想想它出彩或者吸引眼球的地方是什么。如最近油校最近流行赴美考察活动打了横幅“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美国看看”用时下流行句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很容易抓住人们的眼球。回到主题,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一点语法修辞之类的语言知识很哟有必要,不教当然也可以,但是也要像叶老说的办法,教会学生自己到语言实践中去比较,去归纳,去摸索,但是这样费时,而且学生不一定能找到规律,靠的还是韧性和悟性,所以我认为语文修辞语法教学要兼顾两者关系。

四、 读《汉语修辞》

我看了汪丽炎的《汉语修辞》,觉得这本书至少有一下两个特点,一是,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书本不止一本,包括《汉语语法》《汉语修辞》《汉语写作》《语文基础知识》,该书包括了很多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学和学习的内容,通过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总共介绍了36中辞格,以便读者大体了解汉语常见辞格的概貌。二是,注重实用,书中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注重现实生活学生系统复习和参加考试的实用。书中有提到作者设计的一种划分句子成分的“新公式”,帮助读者去理解句子和句型结构。近年,我国教育界一直呼声“素质教育”将弊端直指考试,实际上,考试只是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真正加重学习负担和压力是普遍存在社会上的追求高分、通过率的风气,社会压力大自然影响学校、教师,有些学校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术”等等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学不单是为了应试,但真正有质量的教学必然经得起考试。

修辞实际也是写文章严谨的体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能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诗人看了头痛。也不讲究修辞和文法,爱好一种半文言半白话的体裁,有时废话连篇,有时尽量简古,好像他们是理智要让读者受苦似得” 由此,我认为 我们认识、学习、熟悉和掌握辞格模式学习汉语言的一个不可或缺和十分重要的知识内容,我们根据辞格的规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多变的运用各种辞格方法,就可以是文章更加准确、鲜明、生动和活泼。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