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
2015年,一个叫抗癌公社的组织不时出现在各大保险论坛上,保险公司的人开始打听“张马丁是谁”。因为“抗癌”这一目标,很多人从张马丁这里知道了“众保模式”的存在,目前已有23万人加入抗癌公社。
保险的本质是互助,张马丁希望通过一个更接近保险本质的组织形式,用众保的方式让普通收入家庭体验到保险的价值。
很多保险业内行家认为,这一想法过于简单甚至天真了。但是,张马丁“一意孤行”,并已初步尝到互联网共享经济的甜头:2014年,抗癌公社拿到天使轮投资,估值400万美金。
发起抗癌公社
由于父母先后大病以及母亲因癌症去世,张马丁发心想让用户真正体验到保险的价值,以解决大病医疗费压力的问题。
张马丁一直认为,保险是非常好的东西,但是价格太昂贵,影响了保险的普及。曾在保险公司工作过的他认为,传统保险定价包含太多复杂成本,要想获得更便宜的产品,就必须创新提高运营效率。
于是,张马丁成立了抗癌公社。抗癌公社自2011年起运营,以小额互保的形式,号召社员抱团抗癌。社员加入抗癌公社不需要支付费用,直到有社员确诊患癌时,社员义务才被触发,捐助2元~10元到患者账户。
抗癌公社最初名叫互保公社,但知道的人不多。改名后,因为“抗癌”这个直观目标,抗癌公社迅速集结一批批社员,至今已发起4次捐助,最近一次募集金额约20万。
据张马丁介绍,抗癌公社目前有23万会员,建立了几百个QQ群、上千个微信群,全国有300多个分社,未来想进一步拓展到县级城市,“社员参与积极性非常高,QQ群和微信群都是社员自发建立、自己运营的,抗癌公社几乎没有怎么引导和组织,但这些社交群体的活跃度仍然很高”。
“想招一个精算师”
目前,张马丁在北京抗癌公社的“总社”办工。总社的工作是将抗癌公社做得更好、让社员注册加入时更方便、不断提高支付效率、和保险公司谈合作等。现在,总社员工已近10人。
随着社员增多,各种状况开始出现。张马丁逐渐意识到,“让普通收入家庭用便宜的价格分享到保险的好处”这个简单目标背后,要解决多少复杂的问题。比如,带病投保的道德风险、社员年龄结构不佳,以及如何把握未来发病风险等。“我现在想招一个精算师。”张马丁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此外,核保、核赔以及收款、拨款的问题,也足够让抗癌公社越来越“重”。如果按这些职能分别设立部门,抗癌公社将越来越接近于一家保险公司,抗癌公社不得不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困扰抗癌公社的最大问题是,抗癌公社虽是一个互助组织,但做的毕竟是与保险有关的事情,很容易被界定为“无牌经营”。为此,张马丁正筹划发起成立一家相互保险公司。
公益还是商业?
张马丁也不确定抗癌公社所做的事情,到底算不算时下热门的“共享经济”,但是他已尝到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好处。一年前,抗癌公社拿到了天使轮投资,估值400万美金。
和互联网大潮的起落相仿,互联网保险也有潮退时。入秋以来,张马丁身边一些创业的朋友谈好的融资被暂缓了,有的甚至连签好的合约也不执行了。
抗癌公社的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公益投资人说我们是商业项目,商业投资人说我们是公益项目。”到底是公益还是商业?张马丁认为是商业,但市场并不认。谈了十几家投资人,结果都不理想。
为了解决定位问题,抗癌公社希望尽快拿到保监会相互保险牌照。但是现在,保监会仅仅发了一张农业相互保险牌照。而且,同一批申请相互保险牌照的,还有九鼎投资等。
盈利模式是另一大痛点。多数天使投资人见到他们第一句话都问:盈利模式怎样?
张马丁通常老实回答:抗癌公社的盈利模式还未出现,而要实现盈利,可能有两个方向,一是和保险公司或有牌照的保险经纪公司合作,作为保险公司的获客渠道,为客户定制产品,目前已有四五家保险公司在谈,第一期定制产品即将上线;二是通过医疗健康增值服务的收费方式获得利润。
与保险公司合作,似乎是最畅通的道路。抗癌公社23万社员都是有着极强风险意识的人,对保险认知度较高,是保险公司尤其是健康险公司的准客户。
10月中旬,抗癌公社发布第一款私人定制产品,口号是“榨干保险公司”,快速获得1500人认购,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与合作的保险公司进行团险定制。这一合作模式今后将会继续推广。
创业路上,问题仍在不断出现。张马丁认为,很多事情不可能等想明白了再做,得边做边调整。
比如,不久前保监会出台《关于“互助计划”等类保险活动的风险提示》。在张马丁看来,其中提示的风险,抗癌公社已早有安排,文件的出台反而是对抗癌公社某些方面的肯定。
张马丁表示,有信心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