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说电影 ——张艺谋

导演说电影 ——张艺谋


| 真正喜欢电影的都在这里



电影是一门形式多样的艺术,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形成不同的电影文化,这种电影文化会因为导演个人的创作特点呈现出另一种艺术表现。


王家卫导演的色调和独白、诺兰的悬疑、英格玛伯格曼的哲学、埃里克侯麦的简约和散淡、库布里克的荒诞直白、罗曼波兰斯基的人性关系、宫崎骏的动画....等优秀的导演都有不一样的风格特点。导演说电影 是ColdMe推出的主题栏目,通过了解导演个人的电影创作特点带你感受电影的艺术和魅力。



“导演说电影” 第一期 张艺谋


张导出生在西安,84年凭借电影《一个和八个》电影获得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86年主演电影《老井》获得影帝进入观众视野,88年执导第一步电影《红高粱》获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开始了导演生涯。




作为国内第五代导演,张导在电影方面有自己深刻的思想和理解。 他的电影里有一种浪漫主义,又带有强烈的戏剧冲突。 从88年执导第一部的《红高粱》就能感受到,他把农民阶级的乡土浪漫主义情怀和电影抗战情节的戏剧性充分体现,而张导个人表述他拍摄电影都是以某个画面来开始电影创作,电影《红高粱》色调以大红色为主,张导也是以此色调画面来创作这部具有革命抗争意义的红色电影。电影虽以悲剧式结尾,却加重了整个爱国主义情怀。




《红高粱》剧照




《红高粱》剧照




之后张导开始聚焦底层小人物的关系来讽刺当时社会的一些阶层现状。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都是分别围绕一个底层阶级小人物的情感关系、阶层环境、社会关系、生存环境的特点来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整个电影画面色调都还是以大红色或是土黄色。这种接地气的土黄色代表小人物悲剧命运,大红色则表现了小人物对生活这种抗争。 充分表达了人物在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夹缝生存的现状,这是张导电影里戏剧冲突的鲜明体现。




《菊豆》剧照




《菊豆》剧照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活着》剧照




到了97年开始拍摄电影《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社会环境没有了阶级之间的抗争,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变好,张导的电影里开始出现了一些喜剧和温情的元素。张导还是那个张导, 电影里依然是戏剧性,不过是抗争变成了幽默。电影常用的色调大红色也慢慢的淡了。




电影《幸福时光》剧照




《有话好好说》剧照




《有话好好说》剧照




2002年,也许是张导年少时对于小说武侠的情怀和梦,开始拍摄一系列具有武侠特色的电影《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尤其《英雄》电影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武侠电影中浓烈的情感关系,都带有悲剧式的戏剧性。这种武侠式的浪漫主义激发了中国观众对于武侠电影萌芽。




《英雄》剧照


不过在豆瓣的评分都没有之前的高,我想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和中国的影评人有关系。 他们把电影的故事性作为评价电影好坏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以至于忘记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电影的美和好不一定要依赖于它故事的完整的,也许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关系,一幅画面,一种哲学思想。张导这样来表达: “电影的核心是戏剧性,而不是故事性。”




《英雄》剧照




《英雄》剧照




《英雄》剧照




《十面埋伏》剧照




张导30号即将上映的《影》也是对于武侠的一种延续。


相比较于电影的故事性和逻辑性,张导更倾向于呈现了一种仪式感的画面,电影的创作根源也从这幅水墨画延展成一种武侠精神,通过这个武侠精神延展成一部有故事的戏剧。这部戏剧的张力并非用色彩感呈现 ,更多的是画以水墨画的方式。通过剧情的力度和伸缩来完成这幅武侠感的画。


张导有谈到这个故事具有非常浓烈的戏剧性,之所以选择水墨画是因为这种静止而有张力的艺术形式能够平衡这种电影浓烈的戏剧性,也能体现整个武侠电影的文武之道。


-----角色/演员


张导在选择演员的时都比较慎重,很多电影的女主都选择了巩俐,是因为她很强的角色塑造能力。而这次选择演员邓超来塑造重要角色,是因为能够感受到他对表演的热爱,痴迷和疯狂。张导觉得以前演员演戏的机会少,唯一渠道就是电影。现在有综艺 、网剧、综艺、电视剧、等平台特别多,所以都有机会出来。演员真正能在演戏上面肯花心思就很难得。




《影》剧照


从《红高粱》《活着》《有话好好说》到《英雄》 再到《影》。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张导电影创作的题材和形式也随之变化,而独特的电影风格依然在延续。


END

发布于 2018-10-04 16:45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