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顶尖律所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

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入行律师行囊 ,更多「律师」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关注者
9,831
被浏览
2,524,606

104 个回答

谢老吴邀 @吴如翔
律所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如外资所和内资所、综合所和精品所、诉讼所和非诉所等,当然还有题主说的一线所、二线所和三线所。
言归正传,楼主问的是在国内顶尖律所工作的体验,姑且作狭义解释,是指内资所中的一线所。按照业内的传统共识,金杜、君合、海问、方达、中伦(简称金君海方中)属于内资所第一梯队。当然,律所行业从不缺乏挑战者,汉坤、达辉、奋迅、嘉源、天同等精品所也日益崛起。此外,一些传统所如环球、通商、竞天公诚、国枫等依然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风生水起。即时思维所限,或列举不全,望其他所同仁见谅。关于律所的排名及业务细分,可以参考绿舟论坛上Chambers等机构发布的数据。
金君中属于综合所,海方属于精品所(方达业务领域有扩张的趋势)。答主有幸在金君海方中五家所中的两家各实习三个月,现在留在其中一家工作。
A所是综合所,实习部门是资本市场部,主做A股IPO,兼做并购。(1)综合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团队制,一两个合伙人带若干律师(几人至十几人不等)。团队内部等级较森严,从实习生、低年级律师、中年级律师到高年级律师再到合伙人,一般而言内部成长为合伙人需要十年及以上。团队是相对独立的小王国,与所内其他团队或部门交流不多。(2)A股业务为主,决定了日常工作加班出差是常事,尽职调查、法律研究、出具尽调报告和法律意见书是主要工作内容,如果没有兴趣容易产生繁琐之感,有兴趣也可能慢慢打磨得没有兴趣,只有工作。当然,工作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会经常和准上市公司、券商、会计师、评估师等交流,对有心的人而言,可以很好地开拓眼界。一个经验丰富的律师也将在做完一个又一个项目之后诞生。(3)工作氛围就是团队内部氛围,所以进综合所有时候需要一些运气,看进的团队氛围如何。如果团队有几个戾气偏重的高年级律师,日子就会过得提心吊胆些。如果团队自由宽松气氛比较浓厚,工作心情会顺畅许多。我在综合所团队的感受偏前者。因此,三个月的A股业务,森严的内部等级和遥不可及的发展,欠佳的内部氛围,让我在实习中后期产生了深深的困扰,开始重新思考职业规划,考虑公司法务、公务员的可能性,虽然这些之前已经通过尝试排除过了。
第一份实习结束后,一边准备期末考试,一边尝试投精品所,抱着一些希望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于是,经过例行的笔试面试后开始在B所的实习。B所的第一印象就和A所不同,简约、清新、爽朗的办公场所,少去许多拥挤、局促和生硬。B所业务领域集中在资本市场和公司,另有少量争议解决业务。(1)实习期间和目前主要接触的业务类型是并购重组、私募、发债和少量境外上市,大类上来讲仍属非诉,但并购私募发债相比A股周期短些、出差少些。接触多元的业务类型,也容易减缓审美疲劳,同时熟悉更多的业务领域。(2)B所实行半律师池半师徒制,新人入所前三年有相对固定的老板,做老板的项目居多,但也会有其他合伙人招募加入自己的项目,没有太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所内发展空间比较明朗,一般而言七八年左右有机会成为合伙人。所内工作三五年,米国读一年LLM加考bar,转去外所工作一两年,回来做合伙人,是一个比较成熟和多见的路径。(3)因为所小,没有划分严格的团队,只是象征性分组,组织形式较为松散。合伙人中北大背景居多,律师多为北清人政贸五校毕业,中低年级居多。同事优秀、年轻而有活力,自由宽松又不失自律和责任感,平等、尊重、认可,老板虽宽严不一但都愿倾囊相授,性格各异而不失温情和童心,在我看来是B所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我最后选择回B所的原因。
如果有时间和机会,我个人建议尽量多尝试不同类型的所,外所和内所,综合所和精品所,非诉所和诉讼所,只有这样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律师生活。多尝试、细经历、常思索,是一步步接近自己理想的一条路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以上。
2016072 4更新:关于国内律所薪酬、管理、成长途径等相关信息,可以关注公众号“律时”,输入律所名称关键词即可。

20180826更新:时间真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在B所工作了三年多,自己在这里开启了第一段律师职业经历,获益匪浅。经过三年多接触非诉各主要业务领域,发觉了自己更佳感兴趣的领域,加上个人的一些特别考虑,将离开B所,希望未来几年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进一步发展。

其他答案把该装的逼都装完了,我来说一点和其他答案不一样的吧。

在“中国”顶尖律所工作,日常的体验就是被在外所工作的朋友嘲讽~

当然是开玩笑啦。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顶尖律所和英美顶尖律所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硬件或许是差距最小的方面,都是在最贵的写字楼工作,看起来也都富丽堂皇。但对于实际工作的律师来说,很多细节都能体现出这种差距。

例如,中国律所大多没有形成文件上传数据库的习惯。我甚至听说在某红圈所,如果律师需要合同模板,得向全所同事发邮件要。这样所内律师的工作成果不能共享,不同的律师可能需要一遍一遍做重复的工作。

再比如,关于数据和信息安全。中国律所大多不注意信息保密,某前段律所甚至都没有专门的IT人员。虽然目前还没听说过有因为网络攻击或黑客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例,但总归是一个潜在风险。

再比如,其他答案都提到的英语水平。红圈所部分律师的英语水平或许比其他中国律所好,但整体水平和平均水平,即便是涉外团队的律师,都远远低于外所。更何况在缺少专门的职业英语能力的训练的情况下,工作中英语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再再比如,很多红圈所都有境外的办公室,但真正的大客户,大Deal,在找境外律师的时候,基本不会考虑红圈所境外的律师(金杜这种合并本地很不错的律所的除外)。很多时候红圈所的境外办公室都只是聊具一格,离国际化还早得很。

等等等等。中国律所现在发展得非常好,但仍然存在各种各样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我相信,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可以在我们这代人实现。

同样的案子,如果外所收费一千万,中国律所可能只收一百万。在这样的价格差下,中国律所的律师只需要提高发展客户的能力(包括英语,国际声誉,和白人的个人关系等等),在市场竞争中将无往不胜。

目前的数据也证明了我的感觉。中国法律市场总额仅是美国的三十分之一;但前段红圈所律师的合伙人平均利润,达到美国大所的三分之一。换言之,中国律所按比例计算的利润率,已经超过了美国律所。

我个人认为,美国法律服务的价格是畸高的,客户原本不需要为普通的法律服务付那么多的钱。而逐渐国际化的中国律所,可以充当改变这个顽固的市场的鲶鱼。中国律所中的排头兵,必然是这几家所谓的顶尖中国律所。

这大概就是我在所谓中国顶尖律所工作的,比较全面的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