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刻板行为令人抓狂,生活中家长可以如何改善?
刻板行为,其实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对于小孩来说,主要是出现在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例如1岁左右的宝宝重复抓握一件物品,重复敲打一件发声物体。对于成人来说,主要是由于日常行为习惯,例如开会时抖腿,坐下时玩头发。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能力的提升,宝宝的刻板行为通常会随之消失。成人的坏习惯通过自我控制与管理也能改正过来。唯独由于自闭症、唐氏综合征、视力障碍、听力障碍以及重度智障等发育障碍儿童所存在的重复刻板行为,需要医学、康复与家庭的多方干预。
重复刻板行为是指一系列高频率、无明显目的和意义的行为,还包括狭窄的兴趣、难以接受事物的变化等。在各类发育障碍的重复刻板行为表现中,自闭症儿童的表现是最为典型的,在医学上也是最难攻破的行为障碍。不仅严重影响孩子技能的习得,不利于孩子社会交往,也会使自闭症患儿遭受社会异样的眼光与歧视,给自闭症儿童个人及家庭带来困扰。
自闭症重复刻板行为可分6大类
刻板行为:如摇晃身体、鼓掌等;
自伤行为:如咬手、敲头、扯头发等;
强迫行为:如必须打开所有的门、必须全部按完电梯按钮、按一定模式排列物品等;
仪式化行为:如坚持某种睡前历程、坚持走某一条路等;
同一性行为:如反对改变,坚持东西放在同一个地方;
限制性行为:如迷恋专注于一个主题和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不断地晃动自己的脑袋,不停的转圈,不断地摆弄自己的手指,不断地看旋转的物品,重复问同一个问题,把物品按照固定的顺序摆放,只穿同一件衣服,回家只能走同一条路,换一条路就会大叫,下车必须关车门,别人关就不行......有以上任何一个刻板行为表现,都需要警惕孩子可能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最好带孩子到专科医院进行科学的诊断与干预。
让许多自闭症儿童家长感到困扰和抓狂的是,只要违背了孩子刻板行为的意愿,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行为问题。那么,在生活中家长可以如何改善孩子的刻板行为呢?
1、丰富孩子的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运用结构化的日程表,合理规划好孩子的一天活动,让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以此来填充孩子的空余时间,避免孩子一个人独处,减少刻板行为的出现。
2、转移刻板注意力
当孩子一个人独处或无聊时,就会出现重复刻板的行为。例如不停的转圈,不断摆弄自己的手指,这时家长应该及时介入,主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者完成一件家务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有意义的活动替代孩子无意义的刻板行为。
3、改变“固定”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避免一些固定的“规律”,例如同一条回家的路线,同一路公交车......这样很容易加剧孩子的刻板行为,无法接受或提升“变化”的能力。家长带孩子回家时应该尝试多条不同的路线,换不同的公交车,给孩子多穿不同的衣服等,改变孩子的固有思维与方式,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
4、将“无意义”变成“有意义”
自闭症孩子一些“无意义”的刻板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但有些是很难或者无法改变的,家长可以加以利用,将“无意义”的刻板行为变为“有意义”的活动与技能。例如,有些自闭症孩子喜欢把家里的物品都按固定的顺序摆放,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整理能力。这可以发展成未来的一种职业技能,如图书管理员就需要将书按照编号摆好。
5、不断泛化提升能力
自闭症孩子每学习一个新事物,家长一定及时给孩子泛化,避免孩子出现刻板行为。例如搭积木时,小朋友每次只愿意从左到右,不能接受其他等形式。于是,我们就将形式从孩子比较能接受的方式开始,经常变换,让他逐渐接受。用卡片学习动物时,家长就要带孩子去看真正的动物,动物的颜色,动物的叫声,动物的形象,都能让孩子多感官一起参与感受,这样孩子对动物的认识就不会刻板的停留在卡片上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