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提示】

通过海洋深化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海运支撑,海上贸易往来、人员交流、要素互通等就无从谈起。不断推动海运事业向高水平迈进,是扩大我国海洋影响力、在日益激烈的海洋竞争中保持主动的应有之义。

高水平建设海洋强国,要求海运发展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期,积极培育海运新质生产力,加快由传统航运向科技航运转型,全面塑造海运发展的新优势。

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加大航运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海运业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海运是世界各国经济联通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新形势新起点上,要把握好海运面临的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主动提升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一、 海运发展对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一)从历史看,海运是联通全球经济往来的重要力量

随着公元15世纪葡萄牙海上船队开始远航探索,人类文明进入大航海时代。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老牌海权国家依靠先进的航海技术不断探索海洋、开辟海上航线,不断提升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先后成为盛极一时的海上霸主。海运发展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唐时期,唐王朝在广州设立负责与海外蕃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宋代以后,我国海洋贸易进入空前繁盛期,“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并且随着指南针技术的成熟和先进造船技术的运用,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不计其数,足迹遍布东南亚与印度洋,远抵非洲东海岸。元明时期,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航海家郑和七次连续的大规模远洋航海,跨越了东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项目,古代中国海上航线覆盖面和海洋影响力达到顶峰,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合作不断深化。

(二)从全球看,海运对于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影响

2023年,全球商业航运船队规模同比增长3.4%,承载了全球85%以上的商品运输。2021年,美国海运占全球运输的比例达到18.6%,平均约五个贸易货物中就有一个经过美国港口,洛杉矶港、纽约港、长滩港等众多大型港口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船只停靠,海上航线遍及世界各地。伦敦、新加坡等发达的海上运输也直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世界主要航线的运输量也显示出海运的重要性。截至2022财年年底,巴拿马运河累计通行船只14239艘。我国每年约有60%的海运船舶需要途经马六甲海峡,日本途经马六甲海峡航线的海上贸易额约占GDP的八成。2023年苏伊士运河的船舶通行数量突破2.4万艘,通过的货物量约占全球海运贸易总量的10%。在此背景下,高质量海运成为各国经略海洋的重要着力点。

(三)从国内看,海洋强国建设离不开高水平海运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并明确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明确了海运在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海运是实现中国与世界贸易联通的主要载体。我国约95%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海运完成。2022年全国海洋货运量(海运)41.51亿吨,同比增长2.5%,海洋货物周转量101977.4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2%。中国海运贸易增长量对全球海运贸易增长贡献率达到34%。通过海洋深化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海运支撑,海上贸易往来、人员交流、要素互通等就无从谈起。不断推动海运事业向高水平迈进,是扩大我国海洋影响力、在日益激烈的海洋竞争中保持主动的应有之义。

二、 我国海运发展具有良好基础

(一)港口资源丰富优质

港口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海运的交通枢纽。从港口规模看,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全球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八席和七席。2023年,我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0亿吨,同比增长8.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0亿吨,增长9.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034万标准箱,增长4.9%。从港口分布看,我国沿海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拥有宁波舟山港、上海洋山港、厦门港、青岛港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良港。从港口承载力看,2022年末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1323个,同比增长2.19%。其中,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5441个,同比增长0.41%。截至2021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已建成10万吨级及以上深水航道超90条,10个国际枢纽海港全部有通航15万—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的深水航道。总体上看,我国众多优良港口为海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运主体规模较大

海运发展离不开船舶、人员和企业等主体。从船舶数量看,2022年末我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2.19万艘,净载重量2.98亿吨,其中集装箱箱位298.72万标准箱。截至2023年底,中国海运船队运力达到4.1亿载重吨,船队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中远海运集团经营船队综合运力排名世界第一。从海员数量看,截至2022年底,我国注册海船船员总数达到90万余人。2022年我国外派到世界各地的船舶任职船员达到12.7万人次。从企业主体看,2022年,中国海运集装箱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截至2023年5月4日,广东、江苏等海运大省的海运企业数量分别为1.5万家、1.2万家。众多主体不仅丰富繁荣了海运发展,同样也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要素保障。

(三)大国经济底蕴雄厚

商品货物是海运的主要对象,商品货物和交易市场的存在是开展海运的前提条件。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海运参与世界经贸往来离不开自身经济发展的支撑。从市场规模看,我国有14亿人的超大规模市场,对海上商品贸易往来的需求旺盛。进口贸易额从2012年的11.48万亿元上升到了2023年的17.99万亿元,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从生产能力看,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据世贸组织(WTO)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预计保持在14%左右的较高水平。体现产业配套和集成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出口13.47万亿元,增长2.8%,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到56.6%。其中,造船能力全球领先,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高居全球榜首。从国际交往看,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线联系,航线覆盖“一带一路”所有沿海国家和地区,海运连接度位居全球前列。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底蕴完全有能力为海运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 海洋强国建设对海运发展提出新要求

(一)以科技创新激发海运发展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海洋强国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支撑。我国是海运大国,但在船舶制造方面存在发动机核心技术“卡脖子”、生产受专利许可制约、关键零部件对进口依赖较强等问题,距离自主可控仍有差距。同时,深远海航行装备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深海资源探测开发系统与配套装备、大型液化气体船、高冰级船舶、超大型远洋航行装备等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也存在短板。

高水平建设海洋强国,要求海运发展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期,积极培育海运新质生产力,加快由传统航运向科技航运转型,全面塑造海运发展的新优势。

(二)树立绿色海运生态保护意识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应有之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海运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海运业具有运能大、能耗低等优势,应在“碳达峰”“碳中和”中勇担重任,率先破局。

传统海运船只多使用由渣油和柴油调和而成的重质燃油,硫含量可达车用柴油的3500倍,燃烧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尽管国际海事组织IMO2020限硫令要求全球范围内的船舶燃油含硫量从3.5%下降至0.5%,但海运仍面临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高水平建设海洋强国,要求海运业牢固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持续加大降低污染和节能减排力度。

(三)强化大国海运担当

海洋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是世界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中国紧密联系着世界,海运是中国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是服务全球贸易、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按市场机制和国际规则参与全球竞争、培育海运业全球发展新动能,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海运天生具有“全球化”属性。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同于过去欧美列强通过武力手段谋求海洋霸权,而是扩展海上合作,积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促进全人类共享海洋资源。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充分发挥海运联通各国经济发展、促进贸易往来的重要作用。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积极履行“大国船队”使命,助力扩大“海上朋友圈”,体现中国以海运深化开放合作、稳定全球经贸往来的大国担当。

(四)坚持底线思维增强海运发展韧性

为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球化服务能力,需要提升海运物流枢纽港辐射能力,不断提升海运对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能力和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保障能力。

海运易受气候、自然灾害、经济波动、地缘危机等因素影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海洋强国建设要求海运从业者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提升应对能力和应对效率,确保海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 以海运发展助力构建海洋强国建设的着力点

(一)坚持陆海统筹,着力优化海运基础设施体系

强化陆海统筹,充分发挥航运、陆运、港口的综合资源优势。主动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依托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加快全球航线网络布局和港口布局,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在港口等重要航运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建设,积极布局全球支点网络,助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推进港口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升级改造,强化与长江等大江大河沿线城市和内陆城市的协同联动水平,激活港口企业发展活力,提高海运对国内大循环的促进水平。

(二)强化科技创新,着力培育海运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动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挥着关键变量作用。为此,需要打造研发、投资和产品应用一体化产业链,建立健全自立自强的海运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运科技攻关,加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的要素投入,在自主研发和海洋科技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坚持自主创新,着力突破发动机制造、零部件生产、智慧码头核心算法等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瓶颈,开展海运技术跨国研究,大力发展海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前瞻技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突破;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加快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加强海运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与涉海高校在航运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完善保障机制,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锚定低碳环保,着力推进海运绿色发展

加快完善绿色船舶发展的技术标准,加强对海运燃料和排放气体的监测监管力度,加快推动新能源、清洁燃料在海运的应用和普及,提前布局绿色能源开发和生产,加快推动液化天然气、甲醇、氨等绿色航运燃料的供应链建设。积极探索船舶节能环保技术,加大研究绿色甲醇、绿氨、绿氢及其上游可再生能源在内的生产、运输、加注,制定船队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路线图,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智能港口与船队。加快推动国际绿色航运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探索建立与主要航运伙伴的绿色航运联盟。

(四)聚焦价值链,着力提升海运综合服务能力

要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在海运服务方面的运用,营造多样化的海运综合服务场景;提升我国面向全球的海上物流网络建设水平,加大对亚欧海铁联运、“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等领域的业务投入;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促进要素集聚和功能完善;提升海运物流枢纽港辐射能力,不断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保障韧性。

(五)拓展生态圈,着力提升海运全球影响力

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强全球化服务能力;深度参与全球海运治理,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合作,深入参与海事领域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加强海运安全、绿色、智能等技术研究,增强技术贡献度;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加强区域与国际海上搜救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反海盗事务,协同推进重要国际海运通道航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加大航运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海运业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王琛,原文发表于《中国远洋海运》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