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商博良的冒险:象形文字的秘密”特展闭幕。这一展览旨在纪念古埃及象形文字破译200周年,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大家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展览共展出近350件文物,从商博良的研究笔记和手绘图,到充满神秘气息的罗塞塔石碑拓本,再到特意从卢浮宫借来的埃及法老木棺……展览好似一部厚重史书,呈现了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过程和方法,带领参观者循着这位“古埃及学之父”的脚步,走近令无数人着迷的古老文明。
在展厅入口处,一部动画短片向人们介绍了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图文并茂的解析、生动形象的讲解让人在观看时觉得读懂象形文字似乎并非难事。然而,当你想向别人介绍它的发音和书写逻辑时,却发现并不容易。“古埃及象形文字兼具表音和表意,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完全是另一种思维方式。”该展联合策展人、古埃及历史学家伊莱娜·维朗克解释说。
出生于1790年的商博良从小便对语言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并在大学时开始学习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科普特语(一种采用希腊字母的古埃及语)等多种语言。不仅如此,年轻的商博良还对埃及文明抱有巨大热情。1806年,他在写给哥哥的一封信里说:“我想对埃及这个古老国家做更加深入的研究,而随着我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这热情将会继续增长……”
这份对未知文化的激情推动商博良开始系统研究罗塞塔石碑。这块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时代制作的石碑出土于1799年,高1.14米、宽0.73米、重达760公斤,石碑上雕刻有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平民文字(大众体)以及希腊文书写的同样内容的碑文。这是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重要史料,是揭开谜团的“钥匙”。罗塞塔石碑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本次展览展出的虽是碑文拓本及石碑复制品,依然是明星展品,被参观者们团团围住,仔细观看。
已泛黄的石碑拓本上,可以明显看到3种语言组成的上中下分层区域。基于欧洲学界此前的研究,商博良起初认为,石碑上的象形文字与希腊文在内容上是对应的,假如象形文字与平民文字文本中的每个符号表示一个事物或概念,那么符号数量应当与希腊文文本中的单词同样多。但是很明显,石碑上的希腊文和象形符号数量相差甚远——希腊文只有486个单词,象形符号却有1419个。因此商博良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象形文字符号都独立表意。
商博良继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王名圈”,即石碑上用椭圆形圈起来的一组象形符号,表明这是一个法老或国王的名字。在商博良之前,英国学者托马斯·杨曾解读出石碑上多次出现的国王名字“托勒密”;1822年,商博良在菲莱方尖碑上也发现了“托勒密”的“王名圈”,由此推断出石碑上另一个“王名圈”的意思,这些发现成为解读象形文字的关键线索。通过对应这些专有名词,商博良归纳出象形文字中起到字母作用的符号,破解了很多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音。
由此,商博良证明象形文字是表意的和表音的,这些符号有些是字母,有些则是音节文字。例如,鸭子的符号可以指该生物,也可以代表发音sa。他编制出一份象形文字符号和字母发音对照表,例如秃鹰的符号发a的音,腿的符号发b,方框发p等,使人们能顺利读出建造埃及金字塔的法老胡夫的名字,也能破译后来在坟墓中发现的《死亡之书》。商博良的研究为后人解读古埃及文书提供了重要工具。
1822年9月24日,在《关于象形文字语音学的字母——给达希尔先生的信》中,年仅32岁的商博良系统报告了破译罗塞塔石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揭开了象形文字的神秘面纱,由此奠定了埃及学的研究基础。此后,他并未停下对象形文字的深入研究,并致力于挖掘与古埃及历史和世俗生活相关的文化遗产。随后几年间,商博良前往剑桥、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等地的博物馆,不停抄写铭文、临摹石碑,收集了大量研究素材。1828年,商博良带领一支联合考察队来到埃及,开展实地考察,为期两年,从而有机会亲自验证对象形文字所做的推论,许多考察成果被后人整理在1845年出版的《埃及和努比亚的遗迹》文献集里。
1832年,商博良因病去世,年仅42岁。他把短暂的人生献给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令沉默的文明发出声音。“两个世纪后,我们可以看到商博良研究的准确性,能感受到他的勇敢和热忱。他让古埃及象形文字重获生机,也推动古埃及文明研究前进了一大步。”卢浮宫埃及文物部名誉主任吉耶梅特·安德鲁—拉诺埃如此评价。
7月24日,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商博良的冒险:象形文字的秘密”特展闭幕。这一展览旨在纪念古埃及象形文字破译200周年,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大家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展览共展出近350件文物,从商博良的研究笔记和手绘图,到充满神秘气息的罗塞塔石碑拓本,再到特意从卢浮宫借来的埃及法老木棺……展览好似一部厚重史书,呈现了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过程和方法,带领参观者循着这位“古埃及学之父”的脚步,走近令无数人着迷的古老文明。
在展厅入口处,一部动画短片向人们介绍了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图文并茂的解析、生动形象的讲解让人在观看时觉得读懂象形文字似乎并非难事。然而,当你想向别人介绍它的发音和书写逻辑时,却发现并不容易。“古埃及象形文字兼具表音和表意,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完全是另一种思维方式。”该展联合策展人、古埃及历史学家伊莱娜·维朗克解释说。
出生于1790年的商博良从小便对语言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并在大学时开始学习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科普特语(一种采用希腊字母的古埃及语)等多种语言。不仅如此,年轻的商博良还对埃及文明抱有巨大热情。1806年,他在写给哥哥的一封信里说:“我想对埃及这个古老国家做更加深入的研究,而随着我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这热情将会继续增长……”
这份对未知文化的激情推动商博良开始系统研究罗塞塔石碑。这块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时代制作的石碑出土于1799年,高1.14米、宽0.73米、重达760公斤,石碑上雕刻有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平民文字(大众体)以及希腊文书写的同样内容的碑文。这是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重要史料,是揭开谜团的“钥匙”。罗塞塔石碑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本次展览展出的虽是碑文拓本及石碑复制品,依然是明星展品,被参观者们团团围住,仔细观看。
已泛黄的石碑拓本上,可以明显看到3种语言组成的上中下分层区域。基于欧洲学界此前的研究,商博良起初认为,石碑上的象形文字与希腊文在内容上是对应的,假如象形文字与平民文字文本中的每个符号表示一个事物或概念,那么符号数量应当与希腊文文本中的单词同样多。但是很明显,石碑上的希腊文和象形符号数量相差甚远——希腊文只有486个单词,象形符号却有1419个。因此商博良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象形文字符号都独立表意。
商博良继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王名圈”,即石碑上用椭圆形圈起来的一组象形符号,表明这是一个法老或国王的名字。在商博良之前,英国学者托马斯·杨曾解读出石碑上多次出现的国王名字“托勒密”;1822年,商博良在菲莱方尖碑上也发现了“托勒密”的“王名圈”,由此推断出石碑上另一个“王名圈”的意思,这些发现成为解读象形文字的关键线索。通过对应这些专有名词,商博良归纳出象形文字中起到字母作用的符号,破解了很多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音。
由此,商博良证明象形文字是表意的和表音的,这些符号有些是字母,有些则是音节文字。例如,鸭子的符号可以指该生物,也可以代表发音sa。他编制出一份象形文字符号和字母发音对照表,例如秃鹰的符号发a的音,腿的符号发b,方框发p等,使人们能顺利读出建造埃及金字塔的法老胡夫的名字,也能破译后来在坟墓中发现的《死亡之书》。商博良的研究为后人解读古埃及文书提供了重要工具。
1822年9月24日,在《关于象形文字语音学的字母——给达希尔先生的信》中,年仅32岁的商博良系统报告了破译罗塞塔石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揭开了象形文字的神秘面纱,由此奠定了埃及学的研究基础。此后,他并未停下对象形文字的深入研究,并致力于挖掘与古埃及历史和世俗生活相关的文化遗产。随后几年间,商博良前往剑桥、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等地的博物馆,不停抄写铭文、临摹石碑,收集了大量研究素材。1828年,商博良带领一支联合考察队来到埃及,开展实地考察,为期两年,从而有机会亲自验证对象形文字所做的推论,许多考察成果被后人整理在1845年出版的《埃及和努比亚的遗迹》文献集里。
1832年,商博良因病去世,年仅42岁。他把短暂的人生献给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令沉默的文明发出声音。“两个世纪后,我们可以看到商博良研究的准确性,能感受到他的勇敢和热忱。他让古埃及象形文字重获生机,也推动古埃及文明研究前进了一大步。”卢浮宫埃及文物部名誉主任吉耶梅特·安德鲁—拉诺埃如此评价。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
RMRB
到
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
RMRB
到
10655111
android版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