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已进入夏季,随着气温和湿度的不断升高,各类细菌、病毒、蚊虫生长繁殖加速,易引发各类传染病传播。重庆疾控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水痘、手足口病、疟疾和食源性疾病。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随着端午节假期的来临,人群聚集性和流动性增强,广大市民在外出旅游时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若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就医,就医时建议规范佩戴口罩。

防控措施:

1. 积极接种疫苗。针对不同目标人群,主要是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应积极接种疫苗,尽早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2. 注意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休息,注重营养,增强体质。

3.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请戴上口罩及时前往附近具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向医生报告发病情况及旅行史、接触史,便于诊断治疗。

二、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用具、衣服等间接传播,幼儿园和小学容易发生聚集性流行。

防控措施:

1. 加强适龄儿童接种水痘疫苗。

2.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 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与急性期水痘病人接触。

4. 疾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和环境密闭场所。

5. 水痘患者要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应进行居家隔离,直至疱疹全部结痂或皮疹全部消退为止,按要求持康复证明返园/返校。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于5岁内的儿童。以手足臀口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点,多伴有发热,大部分是低热。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播,另外,还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防控措施:

1. 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少去人口密集的场所玩耍。

2. 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不要与患者共用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

3. 做好手卫生。饭前便后或在外游玩后勤洗手。给孩子换完尿布后,也一定要洗手后再去照顾孩子,准备饮食。

4. 注意食品卫生,水果一定要清洗干净,最好去皮后再吃;不要给孩子吃生的蔬菜和没有完全做熟的肉食。

5. 劝阻宝宝乱舔玩具,留在玩具上的病毒可能存活数天,健康宝宝舔到有病毒的玩具时,就非常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6. 生病的孩子尽量在家隔离,至少等疱疹里面的液体干了后再出门(大约1周),最好等孩子完全恢复正常后1周再出门更好(大约2周)。

7. 大人也会感染肠道病毒,多是无症状感染,但是有传染性,病毒在大人呼吸道、手上存留着,所以大人外出回家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后再接触孩子。

四、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通常在人受到感染的蚊虫叮咬后10-15天出现症状,最初症状(发热、头痛和寒颤)可能较轻,之后出现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等典型疟疾症状。

尽管重庆市于2019年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非洲、东南亚和中美洲仍有80多个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我市仍存在境外疟疾输入造成本土传播的风险。

防控措施:

1. 流行地区预防:做好防蚊灭蚊措施,防止被蚊虫叮咬。居住场所要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设施,室内喷洒菊酯类杀虫剂进行灭蚊,野外工作时穿长衣长裤。在当地如果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 回国后注意事项:有疟疾流行地区旅行史的人员在入境前如果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表现,应提前申报,配合海关检疫人员进行相关检验。回国后如果出现疟疾症状,应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行史。

五、食源性疾病

夏季来临,持续高温为细菌增殖创造了适宜条件,食品腐败变质速度加快,易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夏季随着雨水增多,各种毒蘑菇、有毒植物生长茂盛,易误食毒蘑菇或有毒植物引起食源性疾病。

防控措施:

1. 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材,确保食材新鲜、清洁、安全、无害;在外就餐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不购买三无(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食品。

2. 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注意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菜刀,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

3. 尽量不剩饭菜,剩饭菜冰箱保存要注意加盖储存,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4.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吃野味,不吃野生蘑菇,不吃有毒植物,不吃生食,不吃感官异常的食品,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