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春秋五霸,我们都知道有“秦穆公”,但对“秦缪公”却有点生疏,其实这是二个名称一个人。按穆与缪古同音通假的规律,现在注家都认为是缪通穆。但是,具体到“秦穆公”与“秦缪公”,两个名称之间还是有很大分歧的。
在相关典籍中,有的称其为秦穆公,有的称其为秦繆公,有的秦穆公、秦繆公杂而称之。比如《左氏传》和《国语》为秦穆公,《公羊传》《毂梁传》却为秦繆公。
而《史记》一书,却屡次杂用,在一章之中也数次出现杂用。如《秦本纪》中先称:“德公少子为穆公”,接着转而叙述秦穆公事迹时却用秦繆公。《十二诸侯年表》中先称“秦穆公任好元年”,而后三十九年则曰“繆公薨”。
这些不同的运用,让人觉得十分混乱。
不过,这也让我们认识到,秦穆公与秦缪公的确是同一个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称谓呢?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秦穆公”为庙号,“秦缪公”为谥号”。
不过,这个说法缺乏依据。庙号,专指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按“祖有功而宗有德”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刚开始时,庙号“审核”十分严格,在先秦也只有商周少数帝王,如商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得到庙号。
而秦穆公一般难以得到享庙号的权利。理由是秦国所处关中,早期与关东六国交流甚少,礼仪不盛。如《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始小国僻远,远夏宾之,比之夷狄。”按照宗周礼法,秦国无立庙号的权利。
即使有,按秦穆公的地位,如有庙号,应为穆宗,而不是穆公。
实际上,也有人指出“穆”与“缪”通为误通。“穆”字,莫结切,音蔑,本义为禾的名称。“缪"字,古屑切,音谬,本义指麻十束,因此“穆”与“缪”两字读音和本义都不相同。又《礼记•大传》曰:“序以昭缪”。注说“通穆,缪读为穆,声之误也”。
直到战国之后,“穆”与“缪”才出现相通的情况。如《荀子•王制》云“分未定也,则有昭缪"。而在秦穆公时代,穆与缪还是有分别的。
第二种说法是“缪”有错误之意,暗含秦穆公被后世称为“秦缪公”,是因为他犯了很大的错误。
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据《史记•秦本纪》载:“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于是,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蒙毅对二世曰:“昔者秦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故立号曰‘繆’”,而谓其“名与实爽,名美而实伤”。
不过,也有学者当即指出,即使《诗经•黄鸟》确实是讽刺穆公的,那也应该愤怒地称其为“缪公”,而非诗篇中的“穆公”。
更何况秦穆公的功业不可胜数:东平晋乱,两入晋君;以德报怨,借粮于晋;即有殽之败,可后也大败晋军,封殽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以此换回人心;善用人才,灭西戎。
如此功绩,唯有“穆”字才配得上。其实秦穆公之“穆”,与周穆王之“穆”相同,同为“德茂”之意。《诗经》曰:“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可见,很多君主公侯都喜欢“穆”这个“谥号”。
2022-02-16
阅读
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