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年7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研究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
更多...
半个世纪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理室、生物室、土壤室的组建和新疆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的成立,以及老一辈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新疆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由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新疆地理研究所联合重组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又开始了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历程。
更多...
“新疆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水循环与水利用实验室)以新疆生地所为依托单位,于2009年5月获新疆科技厅重点实验室授牌。
“水循环与水利用实验室”目前已有科技和管理人员43人,平均年龄在46岁以下。其中固定人员33人,流动人员10人。拥有高级研究人员29人,其中研究员19人。平均每年培养研究生2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2人。
“水循环与水利用实验室”针对新疆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构建系统的点、线、面观测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平台,重点开展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影响下水资源形成与转化过程以及水资源和水环境安全研究,揭示干旱区水循环各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实现干旱区内陆河水循环与水利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每年承担国家、中科院、自治区及地方项目近30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产出软件或专利近10项,为新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水循环与水利用实验室”在干旱区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领域,重点研究降水-冰雪径流过程、水耗散和转化过程、水文过程的尺度转化及不确定性、水环境污染与修复、跨境河流水安全;围绕这些研究方向,近年来取得了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产汇流过程及其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技术及其应用等代表性成果;持续不断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开展积雪、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等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并向社会公众宣传最新研究进展,形成了一支在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领域合作交流能力强、成果特色鲜明的研究队伍;发展成为集野外观测与试验、仪器研发、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普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和研究基地,充分发挥“水循环与水利用实验室”在干旱区水文过程研究和水资源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作用。
Tel: 0991-7823125; Email :lilh@ms.xjb.ac.cn
电话:0991-7885307 E-mail:sds@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
新ICP备06001700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4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