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国志中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那些经典的事件直接影响蜀国命运

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上是个神一样的人物,这个要归功于罗贯中,其实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故事历来都让读者如痴如醉,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知道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书看,但当听到了历史与三国演义有出入时,还是很难接受。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的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绝对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杜甫的诗中就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时还没有三国演义,说明大家都对诸葛亮评价很高,那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有哪些不同呢?

开始说的那些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在历史上都是没有的。那时刘备被曹操追着打,一直追到夏口,这个时候诸葛亮挺身而出,“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不过令诸葛亮没想到是,在他过江东之前,鲁肃已经说服了孙权要抗击曹操了,所以诸葛亮这个促成孙刘联盟的任务其实是很容易完成的,虽然诸葛亮顶着成功就有一线生机,失败了就死无葬身之地的压力去促成孙刘联盟,但实际上进行得特别顺利。因为诸葛亮不是江东集团内部的人,所以孙权主要还是听鲁肃和周瑜的,诸葛亮能起的作用就是讲一下曹操军的情况,毕竟刘备刚和曹操交战过。

曹操那边的高级幕僚刘晔曾这样评价刘备集团,说文有诸葛亮善于治国,武有关羽、张飞百战百胜。就是说刘备的敌人阵营都对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很高的评价,但从来没把诸葛亮当成是一个出色的将军,虽然诸葛亮的志向是出将入相,每自比管仲乐毅嘛。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最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千,优于将略。就是说诸葛亮的治国能力高于他的带兵打仗的能力。

在诸葛亮进行的七次北伐中,最有希望成功的是第一次北伐,因为当时刘备死了,魏国上下都感到松了一口气,因为魏国一直把蜀国当成最难对付的敌人,魏国的这些人只知道有个刘备,那是个打仗非常厉害的家伙,不知道蜀国还有谁能领兵打仗,所以等到诸葛亮带兵出来的时候,魏国是举国震惊,而且三郡皆反,有三个郡都投降了诸葛亮,准备里应外合拿下长安。但这个诸葛亮打仗的风格是稳扎稳打,行军比较慢,就给了魏国缓过来的机会,才有了后面的街亭失守,后来的几次北伐,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的确不如司马懿,都是徒耗钱粮。后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司马懿过来看到诸葛亮治下的军队,不禁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这个其实是肯定诸葛亮的治军能力。关于诸葛亮的打仗的能力,司马懿也有一个评价,记载在《晋书·宣帝传》里,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权就是权变的意思,是说诸葛亮打仗没有奇谋,总是按规矩打,而打仗从来都是出奇制胜的。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从赤壁之战以后,就几乎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刘备攻打荆州南方的四郡带的是马良,打蜀国的时候带的是庞统,打汉中的时候带的是法正,那这些时候诸葛亮在做什么呢?三国志的记载是,足衣足食。这个时候诸葛亮起的作用就是萧何的作用,是治理后方的,这也说明诸葛亮不是个打仗的料,最擅长的还是治国。本来照这样下去,诸葛亮的戏份就会特别少了,因为治理后方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肯定没有带兵打仗这么风光。但后来刘备死了,蜀国的实际统治者就变成了诸葛亮,这下诸葛亮就和曹丕,孙权一个级别了,刘禅其实没起到什么作用。刘禅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番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是说蜀汉的政事都由相父说了算,寡人就做一件事情,就是祭拜祖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