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路易十四的“相遇”

“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希望在您身边和整个帝国内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我们的臣民,6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走进展厅,这封336年前路易十四写给康熙的信,拉开当年中法交流的序幕,也带着观众开启时光之旅。

“公元1654年,紫禁城景仁宫内,一个新生婴儿诞生了。八年以后,这个婴儿成为清朝的皇帝。中国历史进入了康熙时代。与此同时,在世界另一边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已经16岁了。”此次大展的中方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研究馆员郭福祥说,一个中国皇帝,一个法国国王,相隔万里,本不会有任何交集,“但历史的奇妙在于,中法两个迥异的东西方文明,在他们的时代最终相遇。”

中国和法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文化交流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北京的紫禁城和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历史上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宫廷生活场所、文化艺术荟萃之地,引领过各自国家的时代潮流。而今作为各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符号,彰显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一场跨越东西方的奇妙邂逅在紫禁城的红墙绿瓦间悄然上演。展览第一单元名为“龙与百合花的相遇”。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标识,百合花是法国王室的标志,龙与百合花的相遇源于1688年。

这一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六位耶稣会士,以“国王数 学家”之名,扬帆起航,穿越波涛汹涌的大海,向着遥远的东 方—中国进发,在1688年的春天抵达北京。他们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接见,其中白晋与张诚更是被选为数学老师,陪伴在康熙皇帝左右,为他传授西方的数学知识。

这次相遇,不仅为两位帝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为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在这一单元中,三位中国皇帝与三位法国国王的画像交相辉映,这是双方文物展览史上的一次创举。除了帝王肖像外,展览还展出了众多法国王室收藏的在华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著作,以及《中华帝国全志》等珍贵文献。这些展品都是法国宫廷及社会各阶层获取中国信息的重要来源,它们见证了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繁荣与辉煌。

18世纪,随着《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通史》等著作在欧洲的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成为了欧洲知识界的热门话题。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入解读,将儒家典籍中的政治和文化思想与欧洲的情况进行比较,推动和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

在这次展览中,一只入藏紫禁城300余年的铜镀金壳怀表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经凡尔赛宫专家确认,怀表表壳上的浮雕人像是路易十四,表盘正中的蓝色珐琅和金色百合花图案是法国皇室标志,一条五爪行龙雕刻于怀表内部。

郭福祥从事印章、钟表、玉器、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长达三十余年,他推测,这只怀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的礼物。怀表制作者是路易十四的御用钟表匠伊萨克·蒂雷,在机芯内部雕刻行龙的专属图案,显然是为康熙皇帝而特别设计。这块怀表一直保存在皇帝居住的养心殿,这里收藏的都是皇帝日常赏鉴的把玩之物,足见康熙对怀表的喜爱。

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

17至18世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和交流,西方文明的物质成果进入清政府的视野,紫禁城成为中外艺术、科学、技术交流融合的舞台,这在清代宫廷收藏的文物中多有体现。法国在清代宫廷对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形成了中国宫廷内独特的风景。

在清代宫廷收藏中,来自法国的物品种类丰富。它们或是两国使者交往的馈赠,或是传教士虔诚的献礼,又或是两国贸易的珍宝。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物品,无不彰显着法国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在研究中法两国外交史时,郭福祥发现,从两国的礼物选择上,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

康熙时期,皇帝对科学技术很感兴趣,法国进献的礼物就以钟表和各种科学仪器为主。到了雍正、乾隆时期,中法艺术交流频繁,代表着法国杰出工艺技术的瓷器、玻璃器、挂毯等礼品开始进入宫廷。他认为,仅从这些礼品上,就能看出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不同。法国的礼品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更注重文化上的互通性。

展览第二单元“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如同一个时空隧道,将观众带回了那个中法文化交融的辉煌时代。

此次展览展示了法国御用钟表匠巴尔萨扎·马蒂诺二世制作的黑漆彩绘嵌铜活鼓字盘二套钟,以及铜镀金壳画珐琅人物图怀表;法国王家科学仪器制造商巴特菲尔德制作的铜镀金矩尺与测角器、沙波特制作的提环赤道公晷仪与绘图平板仪。法国王家瓷器制造工场—塞弗尔瓷器工场的瓷器十分有名,展览中一对精美的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是路易十五及其国务大臣贝尔坦赠送给乾隆的礼物。

1775年,受乾隆皇帝谕旨,10件康熙、雍正款瓷器被小心翼翼送到广州,命粤海关仿制这些古瓷器,并将器物图纸送到法国。在展览中,法国制造、康熙款原件和乾隆年间仿制的三款花篮瓷器,完整还原出时代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风”影响下,法国工匠开始学习中国瓷器,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也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在诸多领域汲取中国元素。在一件珐琅白地蓝花壶上,虽书写了“乾隆年制” 款,但一看就是法国工匠所作,字体模仿颇有歪斜。另一款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也是1783年由巴黎工匠制作。

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1700年1月7日,新纪元的曙光初照凡尔赛宫,一场别出心裁的宫廷化装舞会在此上演。路易十四身着一袭中式华服,乘坐充满东方神韵的轿舆亮相,将法国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展览第三单元“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部分,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对法国艺术的深远影响。

随着中西方贸易的繁荣和中法交往的频繁,中国的物品如潮水般涌入欧洲市场。17世纪,那些典雅的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法国贵族的青睐。在路易十四的行宫马尔利城堡中,便珍藏着这些来自东方的珍宝。进入18世纪,中国的瓷器、壁纸、丝织品乃至轻盈的折扇,更是成为了法国王室贵族竞相追捧的时尚之选。贵族女性手持精致的折扇,搭配着华丽的宫廷服饰,摇曳生姿,引领了当时的潮流。

与此同时,法国艺术家也开始对中国的艺术品进行装饰和改造。他们巧妙地将繁复的铜鎏金装饰与典雅的中国瓷器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这些瓷器与法国宫廷的豪华室内装饰相得益彰,展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法国商人更是别出心裁,将中式屏风上的漆板切割下来,装饰在古希腊风格的柜子上,这种独特的创意虽然造价昂贵,却深受王室和贵族的喜爱。

中国文化对法国艺术风尚的影响深远。早在17世纪下半叶,法国便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制瓷工艺。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高岭土矿的发现,法国在塞弗尔瓷器工场成功生产出了硬瓷。这些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图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在展览中,一套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成套瓷茶具尤为引人注目。这是塞弗尔瓷器工场著名画家雷科的作品,瓷器主题图案为中国风景人物,细腻地描绘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人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凡尔赛宫及其附属宫苑的装饰和陈设中,也处处可见中国元素的身影。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对中国风格情有独钟,她曾两次重新布置自己在凡尔赛宫的房间。一次贴满了中国风格的壁纸,被称为“中国厅”;另一次则布置了八幅描绘中国人茶叶种植和贸易活动的巨幅油画,将“中国厅”改为“中国人厅”。本次展览特别在文华殿工字廊北端复刻了这一场景,让观众能够一窥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从远隔重洋到山海相通,百年前那场奢华梦幻的 “中国风”吹到了巴黎。从各美其美到文化交融,这朵优雅浪漫的法国百合亦飘进了紫禁城中。直至今日,这种交往和交流仍余音袅袅,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康熙与路易十四的“相遇”

“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希望在您身边和整个帝国内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我们的臣民,6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走进展厅,这封336年前路易十四写给康熙的信,拉开当年中法交流的序幕,也带着观众开启时光之旅。

“公元1654年,紫禁城景仁宫内,一个新生婴儿诞生了。八年以后,这个婴儿成为清朝的皇帝。中国历史进入了康熙时代。与此同时,在世界另一边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已经16岁了。”此次大展的中方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研究馆员郭福祥说,一个中国皇帝,一个法国国王,相隔万里,本不会有任何交集,“但历史的奇妙在于,中法两个迥异的东西方文明,在他们的时代最终相遇。”

中国和法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文化交流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北京的紫禁城和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历史上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宫廷生活场所、文化艺术荟萃之地,引领过各自国家的时代潮流。而今作为各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符号,彰显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一场跨越东西方的奇妙邂逅在紫禁城的红墙绿瓦间悄然上演。展览第一单元名为“龙与百合花的相遇”。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标识,百合花是法国王室的标志,龙与百合花的相遇源于1688年。

这一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六位耶稣会士,以“国王数 学家”之名,扬帆起航,穿越波涛汹涌的大海,向着遥远的东 方—中国进发,在1688年的春天抵达北京。他们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接见,其中白晋与张诚更是被选为数学老师,陪伴在康熙皇帝左右,为他传授西方的数学知识。

这次相遇,不仅为两位帝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为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在这一单元中,三位中国皇帝与三位法国国王的画像交相辉映,这是双方文物展览史上的一次创举。除了帝王肖像外,展览还展出了众多法国王室收藏的在华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著作,以及《中华帝国全志》等珍贵文献。这些展品都是法国宫廷及社会各阶层获取中国信息的重要来源,它们见证了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繁荣与辉煌。

18世纪,随着《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通史》等著作在欧洲的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成为了欧洲知识界的热门话题。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入解读,将儒家典籍中的政治和文化思想与欧洲的情况进行比较,推动和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

在这次展览中,一只入藏紫禁城300余年的铜镀金壳怀表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经凡尔赛宫专家确认,怀表表壳上的浮雕人像是路易十四,表盘正中的蓝色珐琅和金色百合花图案是法国皇室标志,一条五爪行龙雕刻于怀表内部。

郭福祥从事印章、钟表、玉器、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长达三十余年,他推测,这只怀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的礼物。怀表制作者是路易十四的御用钟表匠伊萨克·蒂雷,在机芯内部雕刻行龙的专属图案,显然是为康熙皇帝而特别设计。这块怀表一直保存在皇帝居住的养心殿,这里收藏的都是皇帝日常赏鉴的把玩之物,足见康熙对怀表的喜爱。

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

17至18世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和交流,西方文明的物质成果进入清政府的视野,紫禁城成为中外艺术、科学、技术交流融合的舞台,这在清代宫廷收藏的文物中多有体现。法国在清代宫廷对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形成了中国宫廷内独特的风景。

在清代宫廷收藏中,来自法国的物品种类丰富。它们或是两国使者交往的馈赠,或是传教士虔诚的献礼,又或是两国贸易的珍宝。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物品,无不彰显着法国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在研究中法两国外交史时,郭福祥发现,从两国的礼物选择上,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

康熙时期,皇帝对科学技术很感兴趣,法国进献的礼物就以钟表和各种科学仪器为主。到了雍正、乾隆时期,中法艺术交流频繁,代表着法国杰出工艺技术的瓷器、玻璃器、挂毯等礼品开始进入宫廷。他认为,仅从这些礼品上,就能看出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不同。法国的礼品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更注重文化上的互通性。

展览第二单元“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如同一个时空隧道,将观众带回了那个中法文化交融的辉煌时代。

此次展览展示了法国御用钟表匠巴尔萨扎·马蒂诺二世制作的黑漆彩绘嵌铜活鼓字盘二套钟,以及铜镀金壳画珐琅人物图怀表;法国王家科学仪器制造商巴特菲尔德制作的铜镀金矩尺与测角器、沙波特制作的提环赤道公晷仪与绘图平板仪。法国王家瓷器制造工场—塞弗尔瓷器工场的瓷器十分有名,展览中一对精美的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是路易十五及其国务大臣贝尔坦赠送给乾隆的礼物。

1775年,受乾隆皇帝谕旨,10件康熙、雍正款瓷器被小心翼翼送到广州,命粤海关仿制这些古瓷器,并将器物图纸送到法国。在展览中,法国制造、康熙款原件和乾隆年间仿制的三款花篮瓷器,完整还原出时代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风”影响下,法国工匠开始学习中国瓷器,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也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在诸多领域汲取中国元素。在一件珐琅白地蓝花壶上,虽书写了“乾隆年制” 款,但一看就是法国工匠所作,字体模仿颇有歪斜。另一款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也是1783年由巴黎工匠制作。

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1700年1月7日,新纪元的曙光初照凡尔赛宫,一场别出心裁的宫廷化装舞会在此上演。路易十四身着一袭中式华服,乘坐充满东方神韵的轿舆亮相,将法国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展览第三单元“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部分,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对法国艺术的深远影响。

随着中西方贸易的繁荣和中法交往的频繁,中国的物品如潮水般涌入欧洲市场。17世纪,那些典雅的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法国贵族的青睐。在路易十四的行宫马尔利城堡中,便珍藏着这些来自东方的珍宝。进入18世纪,中国的瓷器、壁纸、丝织品乃至轻盈的折扇,更是成为了法国王室贵族竞相追捧的时尚之选。贵族女性手持精致的折扇,搭配着华丽的宫廷服饰,摇曳生姿,引领了当时的潮流。

与此同时,法国艺术家也开始对中国的艺术品进行装饰和改造。他们巧妙地将繁复的铜鎏金装饰与典雅的中国瓷器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这些瓷器与法国宫廷的豪华室内装饰相得益彰,展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法国商人更是别出心裁,将中式屏风上的漆板切割下来,装饰在古希腊风格的柜子上,这种独特的创意虽然造价昂贵,却深受王室和贵族的喜爱。

中国文化对法国艺术风尚的影响深远。早在17世纪下半叶,法国便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制瓷工艺。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高岭土矿的发现,法国在塞弗尔瓷器工场成功生产出了硬瓷。这些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图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在展览中,一套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成套瓷茶具尤为引人注目。这是塞弗尔瓷器工场著名画家雷科的作品,瓷器主题图案为中国风景人物,细腻地描绘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人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凡尔赛宫及其附属宫苑的装饰和陈设中,也处处可见中国元素的身影。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对中国风格情有独钟,她曾两次重新布置自己在凡尔赛宫的房间。一次贴满了中国风格的壁纸,被称为“中国厅”;另一次则布置了八幅描绘中国人茶叶种植和贸易活动的巨幅油画,将“中国厅”改为“中国人厅”。本次展览特别在文华殿工字廊北端复刻了这一场景,让观众能够一窥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从远隔重洋到山海相通,百年前那场奢华梦幻的 “中国风”吹到了巴黎。从各美其美到文化交融,这朵优雅浪漫的法国百合亦飘进了紫禁城中。直至今日,这种交往和交流仍余音袅袅,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417416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京ICP备 05058837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254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190008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048

设计制作: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