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会分开?

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成了文学的两条支脉,并行不悖。而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分开之后,并非只是自然的过程,而是有着一定的经济和历史原因。

文学产生之初并没有严肃和通俗的区别,而是产生于民间。要是按照现在的划分标准来看,就算是通俗文学了。可是,那时候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没有文字产生,也就不能说是通俗的,只能说是自然产生的,产生之后比较流行的文学作品。那个时候,人们在田野间呼喊,抬大木头时喊号子,都算是发表了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促进了生产,也让人们缓解了疲劳,可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去。有了文字之后,文学作品得以流传。很多民间的思想家产生了,历史学家产生了,甚至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而诗歌和神话传说仍然在流传,同时具备一定的市场。老百姓没什么文化,不读书,也不识字,读懂诸子散文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读懂《诗经》和《山海经》的也不在多数。秦以后有了各种实用的文体,诗、赋、铭、箴、碑、诔、颂、论、奏、说等文体都出现了,但诗赋仍然是打头的,是正规的文体。统治阶级喜欢这样的文体,要带头写诗作赋,不管是汉代的皇帝喜欢铺张扬厉的大赋,还是魏武帝喜欢作诗,都在强调严肃文学的正统性。而诗赋成了严肃文学主要文体,也就获得文人士大夫们的青睐了。

通俗文学并没有完全被摒弃,只是文人士大夫们不喜欢做那样的东西,就有了诗赋成为严肃文学主流文体的情况,而神话传说只是在民间流传,根本不入文人士大夫们的法眼。到了六朝时期,有了《搜神记》,唐代有传奇出现,宋元出现话本,明清小说比较出名。而诗词一直都是文学的主流文体,散文位居其次,各种传奇、话本、小说只能算是通俗文学,并不能算是严肃文学。那么,为什么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会分开呢?

因为文人士大夫们都读过书,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大多数人都是体制内的人,领着国家的俸禄,就要为国家做事,写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当然也会“哀民生之多艰”。只不过他们自视甚高,要弄出严肃文学的套路,尤其是以诗词为正宗,讲究作诗结构的精巧,体式的完备,韵律的和谐,用字的精确等等,而这样的精雕细琢并不是原来诗歌的样子,而是成了一种专属于文人士大夫们玩弄的文体。诗歌从民间采集上来的时候,大多清新朴野,不具备严格的韵律,也不具备太多用字精确的特点,被文人士大夫门改造之后,就成了讲究格律和炼字技巧的东西了,并不是原原本本的民间诗歌,失掉了通俗性,更讲究技巧性,而这种技巧性并不是一般民间文人能够琢磨清楚的。此外,文人士大夫们大多有自己的收入来源,靠国家俸禄就能安稳度日,甚至可以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也就不会有太多生活的压力。写诗作词,琢磨诗律和诗意,即便一年写一首诗也不会饿死。而民间文人就不同,要是专业写作,就不能一年写一首诗,而是要写很多首,甚至写了很多首诗,都不会流传,更不会卖钱。于是,他们要走通俗文学创作之路,要写一些志怪、传奇、话本、剧本等,以此换取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大多数老百姓都不识字,但可以通过别人讲故事、说书、唱戏等来了解通俗文学展现的内容和情节,还能知道里面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们人数众多,更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不是注重诗词技巧。就像现在一些人更喜欢小说,而不喜欢诗歌一样。诗歌的艺术性更高一些,适合于有一定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们欣赏和创作,而传奇、话本等东西更注重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也就让很多“下里巴人”喜欢了。可以说,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面对不同的接受市场,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两种文学的分野成为阶级的分野,有着经济和历史原因。

从政治方面来看,严肃文学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文学样式,也是知识精英们推崇和创作的文学模式,而通俗文学是民间流传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模式。看似自然分开,其实有着经济和历史原因。文人士大夫们有国家供养,经济方面不会有后顾之忧,就会推崇和创作严肃文学,以此区分于通俗文学,甚至认为严肃文学才是高雅的正规文学样式,而通俗文学简直粗俗不堪,根本达不到严肃文学高雅的标准。同时“四书五经”的推崇,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四书五经”作为明清科举考试的课本,让很多读书人趋之若鹜。“诗书”成了正统文学作品,而传奇、话本、剧本等东西都被挤占了文坛的空间,甚至诗词都不得不让出一部分位置。于是,严肃文学始终都是正统,而通俗文学就只能在民间流传,考试不考,不被强调,甚至有种谣言和迷信的成分,也就自生自灭了。

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分开的现象看似只是一种文学现象,其实有着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能说明一定问题。到了现在,严肃文学的主流成了小说,但同样高雅精致,比起网络小说要正规得多,似乎说明人们欣赏水平已经降低了,也只喜欢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却对诗词和“四书五经”没什么兴趣了。不知道是矫枉过正,还是真的进步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