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 4 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新时代广东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结合 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 合格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有高尚师德;掌握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基础生物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落实 一践行,三学会 基本要求,毕业 5 年左右能够成为服务国家,并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备卓越教师潜质的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

目标 1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生物学教学,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有成为优秀生物学教师的志向,成为学生钻研生物科学的启蒙者和指路人。

目标 2 :具有扎实的现代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熟悉中学教育基本规律,掌握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习得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生物学教学及科研能力,具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初步建设校本课程的基本技能。

目标 3 :了解教育学的相关法规;能够充分运用教育教学原理与方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熟悉班级组织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能够有效实施班级管理工作,具备成为优秀班主任的潜能。

目标 4 :了解生物科学领域发展前沿;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并能发现生物学教学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生物学教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备与学生、家长、同事、社会各界进行有效沟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成长为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并具备向专家型生物学教师方向发展的潜力。

三、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1. 专业定位:面向广东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生物产业布局对生物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广州大学 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 的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传承创新、学做融通”的生物科学创新型人才。

2. 历史沿革:生物科学专业源于 1956 年广州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科,专业一直以培养生物学教师为主要方向;秉承“博学笃行”的优良传统,培养出大批中学生物教师,不少已成为教学名师、教学骨干。专业培养生物学学术硕士、学科教学专业硕士。

3. 特色优势:实践能力优先的师范生培养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专业注重传承、发挥实验学科特有的优势,以提高教学技能、强化实践技能为抓手,从中学教学实际出发,开展“双导师”指导教育实习等形式多样的实训,有效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教育技能等关键能力的提高。

四、毕业要求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定位,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毕业时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一)践行师德

1. 师德规范

1-1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 坚定的政治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 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具有从教意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中学教育工作; 具有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志向。

2. 教育情怀

2-1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从教意愿强,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

2-2 树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的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 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本知识,具有人文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了解生物科学的学科作用与地位,掌握中学生物学教学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

(二)学会教学

3. 学科素养

3-1 了解生物学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思辨、创新;具有初步科研创新的意识、思维、方法和技能。

3-2 掌握较扎实、宽厚、系统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3-3 掌握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等生物学的不同层次上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生物学教学及科研能力。

3-4 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英语交流能力和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 教学能力

4-1 掌握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生物学教学设计,并具备根据不同对象的教学能力。

4-2 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生物学知识、技能和信息技术技术,初步整合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教学过程的能力;具备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初步建设的基本技能;具有欣赏艺术能力,懂得发掘生物中的美。

4-3 能够进行学业评价,合理分析学生生物学学习质量。

4-4 掌握常规的教育调查、课堂观察等教育实践研究方法,具有运用生物学、教育学知识开展生物学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学会育人

5. 班级指导

5-1 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系统掌握中学德育的基本原理与手段方法,掌握班级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具备班级管理的能力;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问题。

5-2 具备开展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的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开展有益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并能妥善应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

6. 综合育人

6-1 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及养成的教育规律,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深刻理解学科的整体育人价值,具备正确的学科教育价值观,能够自觉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

6-2 了解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及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具备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共青团活动和社团活动的能力,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指导。

(四)学会发展

7. 学会反思

7-1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反思。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7-2 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问题结合,开展思考,能够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实践。

8. 沟通合作

8-1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

8-2 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积极体验,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与合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

五、修业指导

本专业学制 4 年,允许在 3-7 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总学分不少于 162 学分,且应该满足各类型课程相应的修业要求。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包括:通识类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选修课程包括:通识类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

具体修业要求如下:

1. 通识类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必修课程,必须修满 29 学分。

2. 通识类选修课程,可在外学院开设的专业课、全校通识类选修课、大学城互选修课中选修,毕业前至少修满 14 学分。其中 历史与文化 模块需要至少选修 2 学分、 艺术与审美 模块需要至少选修 2 学分、 创新与创业 模块需要至少选修 2 学分、 运动与健康 模块需要至少选修 1 学分,即学生须在三年级、四年级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及达到校园跑规定里程及次数后获得 大学体育 5”0.5 学分、 大学体育 6”0.5 学分,经学校批准在三、四年级参加交换学习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免修该两门课程;修读并考核通过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获得 2 学分。

3. 学科基础课程为专业要求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必须修满 11.5 学分。

4. 专业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必修专业课程,必须修满 47 学分。

5.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必须修满 12 学分。

6. 全体学生毕业前至少修选 19.5 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

7.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需完成的实践环节,共 23 学分。

8.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须修读 6 学分的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

9. 此外,至少获得 9 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在 三创 能力教育类至少获得 2 个学分;在美育体育教育类至少获得 2 个学分; 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 至少获得 2 个学分;还需要获得 2 学分的劳动教育课程。

10. 建议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并取得教师资格证。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核心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地图

七、教学条件

1. 专业实施“四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督导、学生、领导、同行),保证教学质量。 每学期组织优质课程教师或年轻教师公开课。课后听课教师集中评议,评议的意见能直接反馈给教师,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三年,学生对专业教师共承担的 204 门(次)专业课进行评价,平均评分超过 94.1 分。 汪珍春、余文华老师分别是学校“最受学生欢迎老师”。

2.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大多长期从事高师教学改革与相关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绩:陈学梅参加广东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和“多媒体教学比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以提高师范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成果在 2019 2021 年分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三年专业教师主持的四个教改项目获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立项。

3. 专业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创金课”、“建设星级课程”活动。有四门课获学校优质课程,有三门课获星级课程。

4 . 专业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1 个,省级“动物学实验基地群” 1 个,省级“ 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2 个,“ 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教师发展学校 2 所。有南粤优秀教师 1 人,广州市优秀教师 3 人。

2020 10 20 日在南沙榄核中学举行了:广东省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广州大学——南沙榄核中学”挂牌仪式。

榄核基地揭牌仪式

5. 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增加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人数。目前,专业有两个“广东省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7 个校级或院级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了 9 名中学教师为学校层面兼职教师;同时,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作为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的指导教师,保障实践性教学环节导师的质量与数量。

6. 注重培养产出的反馈与评价,与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合作,对毕业生的进行追踪调查,毕业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为 100.0% ,毕业生专业的相关率为 91.7% ,毕业生工作的稳定率为 95.0%

八、师资队伍

1.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27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 5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12 人,讲师 10 人;具博士学位 23 人,硕士学位 2 人;讲授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任教师 16 人。专业具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的 63.0% ,具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的比例为 92.6% 。专业还聘请了 9 位中学高级教师作为兼职教师,生师比为 17.7

2. 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由本学院专任教师讲授;教授、副教授每年都为本科生主讲一门以上的专业课程或指导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九、建设成效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促进关键能力培养,提升师范生的核心能力

生物科学是实验学科,专业结合实际, 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到国内知名高校访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的关键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采取模拟的形式实践、练与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实施,开拓视野、使其提前进入教师的角色,提高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信心。

1. 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使学生对中学产生最直观的感知

1 2019 4 23 日邀请专业兼职教师、海珠区生物教研会会长、广州市第九十七中生物学高级教师陈剑虹,广州市教师专业技术职称高评委、绿翠现代实验学校生物学高级教师陈小玲,广州市优秀青年教师、广州市优秀班主任,蓝天中学生物学高级教师陈雯茵,到学校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专题讲座。三位老师分别从“学校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选题”、“生物科技活动实施”三个方面进行讲授。学院党委陈筠书记参加该活动。通过活动,使 学生对在中学开展课外活动有客观、直接的认识,有助于其将来迅速融入中学教学与实践中。

活动 ppt 截图 活动现场

2 2020 12 16 日,专业邀请珠海市香洲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生物教研员、生物学特级教师——朱琦,为 2018 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做了题为《新课程、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开展生物项目式学习》的专题讲座。

讲座以“ PBL 理论”为依托,对如何有效组织中学生物科技活动进行基于实践的详细介绍;探讨了我国新课程背景下,在基础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与做法。讲座中朱老师通过自身丰富的实践经历、精彩的实践案例、富有说服力的成果以及从行动研究角度的介绍,为到会的师生展现了“中学生物课外活动”的选题、成员的组织、活动方案的实施、项目的总结、反思等全过程;不仅拓宽 学生学科视野,同时在如何有效开展生物项目式学习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 参加“名师工作室”活动,使师范生亲身体验中学教学

2019 3 12 日, 2016 级全体 学生到广州市协和中学,参加“广州市面名师工作室(协

和中学)研讨及展示”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聆听郭永峰工作室的综合实践正高级教师——郭永峰主讲的“在生态校园建设中实施 E-STEM 教育的实施与思考”讲座;参观协和中学的生态校园建设,体验学科教学融合及课程实施成果。活动有助于 学生领会如何将教育理念融入中学教学实际。

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教师教育课程,拓宽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丰富的实践情景展现,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示范与引领作用,源于身边材料、切合实际的实践方法,为 学生提供了模板;这些都有效推动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的建设。

1. 强化“教育见习”环节,提升学生对中学的认知

一群人在厨房里准备食物描述已自动生成 专业结合“教育见习”实践环节,邀请专业的兼职教师榄核中学麦巨添高级教师、广东华侨中学生物学高级教师张玲、石楼中学生物学高级教师徐发铭教师,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见习期间,学生除了开展常规的班级管理、专业课程听课等工作外,还在基地面对中学生开展了“外来入侵植物”、“药用植物”的科普宣传活动;并指导中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见习,学生对中学的教学、管理有了深入的了解、专业技能也得到充实。

指导中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2. 通过“教育实习”,检测学生的核心能力

专业的教育实习阶段,采取先在学校试讲、逐个过关;再到中学基地实习的方式开展。在基地实行:分组包干、个别点评、重点指导的“双师制”形式。在此期间,榄核中学麦巨添副校长、榄核二中黄献文校长、黄赟副校长分别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对教育及教育科研的指导。专业的兼职教师——榄核中学吴结莹教师、广东华侨中学张玲老师、东涌中学梁镜流老师对学生开展全面的指导。

学生的教学技能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广大附中姚海霞、潘原兰, 广东华侨中学张玲、陈志华, 南沙区榄核中学吴结莹、黄毅森,石楼中学徐发铭、黄容,东涌中学梁镜流、许杏开,榄核二中冯少霞、邓锡坚、陈少荣等老师的指导下,教育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学生驾驭课堂能力不断提高,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能力明显提升。

3. 积极参与西藏支教

一群男人和女人站在一起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以来,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专业学生一直有积极参与西藏林芝波密县开展援藏支教实习工作的传统,几年来,连续 11 人参与 6 批的援藏支教工作,展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所有援藏支教的学生在总结中提的最多的是:一学期的支教工作是短暂,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尽管看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确是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够到偏远的西藏波密县中小学支教,是最正确的选择。支教生活所焕发的光芒将照亮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也是今后在工作中的不竭动力。个人工作能力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在波密支教的经历,明白了教书育人的意义,更坚定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

学院领导、指导教师与第七批援藏支教师范生合影

(三)强化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师范生的关键能力的提高

1. 开展“训与赛”活动,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专业以培养卓越生物学教师为目标,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与学生会、团委配合,开展有专业特色的比赛,包括:师范教学技能比赛;标本制作比赛;师范生教具制作比赛 …… 等;学生参与度高,通过活动及产生的辐射效应,有效解决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能快速提高的瓶颈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在一、二年级参加“科辅团”,到中小学开展教学,提高实践提高教学能力;结合教育见习、实习,到中小学开展中学科技活动实施能力的拓展性活动;指导中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与组织中学科辅及各类科技竞赛,锻炼其能力,既解决了中学科技活动辅导教师短缺的困境,也给中小学取得荣誉。

1 )开展教师技能比赛及钢笔字、简笔画比赛,并选拔优秀师范生参加全国师范技能比赛,提升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

生命学院成立以来,专业每年都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通过学院初赛、“四院联赛”、“学校决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树立学习标杆;为促进师范关键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文字图案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2 )在近四届 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邬依纯获二等奖,牛怡美、谢雨馨等 4 位同学分获三等奖。 2019 年第九届“华文杯”全国高师院校师范生(生物、政治)教学技能交流演示活动,专业的林雪儿、程燕玲等 4 位同学,分别获得教学技能演示二等奖( 2 名)、三等奖( 2 名);教学设计也分获二等奖( 2 名)和三等奖( 2 名)。

标本制作比赛现场 标本制作比赛获奖作品

2. 注重传承,强化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能力

生物学是实验学科,高等教育阶段既要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承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

省师范技能比赛获奖选手在比赛现场留影图 省师范技能比赛获奖证书

学生在考研、“挑战杯”实施方面有好的传统。一直以来, 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专业学生在选题与实施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每届“挑战杯”立项,学生都积极参与,校级立项均在 10 项以上;取得较好成绩。由于学生早入实验室,耳闻目染,对学科发展有所了解,考研目标确立较早,效果明显:

1 )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了拔尖创新班。拔尖创新班的设立,是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更加有针对性、并实施导师“一对一”针对性辅导、强化实践训练等措施。在 2020 届专业 14 名入班的学生中,在毕业时,有 9 名学生成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院校的研究生,成功率为 64.3% 2021 届专业创新班有 8 名学生成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研究生,成功率为 50.0% 。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 19.1%

2 3 年,在“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比赛,省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获奖(立项)超过 60 项。其中:在第十五届( 2019 年) 挑战杯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专业的黄玲婷等同学的参赛作品, 一种简捷有效检测 SSR 标记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银染方法 获二等奖;娄悦等同学的参赛作品, 羟基磷灰石材料调控骨形态发生蛋白 -2 吸附及成骨活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