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型硕士点。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截至2021年底,学校共有3个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中南民族大学
科研平台
根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南民族大学有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综合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
催化材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无线通信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
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民族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35-39]
省级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民族法制研究中心、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回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药物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综合实验室:
分析化学综合实验室、通信工程综合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民族药学实验室
医学信息分析及肿瘤诊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南民族大学与湖北省肿瘤医院联合立项建设的 “医学信息分析及肿瘤诊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正是在结合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与学科优势,以及湖北省肿瘤医院的资源与行业优势的基础上,为深入开展医学信息处理与肿瘤诊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而建立的一个创新型平台。
认知科学实验室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在研究水平与贡献、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工作
中南民族大学
科研成果
在“
十一五计划
”期间,中南民族大学共获得各类纵向项目589项,获得科研经费768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9项;申请专利61项,获授权专利14项;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学术论文被CSSCI检索收录1048篇,SCI检索收录592篇,EI检索收录792篇,ISTP检索收录165篇,《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
新华文摘
》等转载149篇。
2013年-2015年,中南民族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7项,省部级项目441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5项,出版著作275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300余篇,获授权专利83项。
截止2021年底,
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
馆藏总量已达1000万余册,其中纸本图书260余万册。采购了包括中国知网、超星读秀、万方数据库、Elsevier、Wiley、Springer Link、EBSCO数据库、WoS( SCIE/SSCI)数据库等50余个中外数据库(平台)。此外,图书馆还自建了吴泽霖特色数据库、岑家梧特色数据库、严学宭特色数据库、女书文化特色数据库、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库、南方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中南民族大学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等7个特色资源库。
●学术期刊
1.《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1960年创刊,全面刊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优秀科研成果,设有“民族学人类学论坛”、“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化学研究”、“文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栏目。学报被有关机构认定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等。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刊”;2008年再次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并获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称号。
2.《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全国性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开设有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民族医药与生物医学科学、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数量经济科学等栏目。2000年,该刊经美国《
化学文摘
》(CA)评审通过并作为CA的固定摘录期刊;2003年作为新收录的期刊进入俄罗斯《
文摘杂志
》;2009年连续进入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波兰《
哥白尼索引
》和美国《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此外,该刊还被中国国内的《
中国数学文摘
》、《
中国物理文摘
》、《中国化学化工文摘》、《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
》、《
中国生物学文摘
》以及《
全国报刊索引
》等文摘数据库收录。2006年10月,该刊获教育部科技司颁发的“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07年获国家民委文宣司颁发的“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期刊)奖”。2008年获湖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第6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11年6月,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12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南民族大学
形象标识
●校训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
笃信好学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忠实、忠诚、专一之意。“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治病、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其“刚、毅、恭、敬、忠、信、宽、敏、惠、勇”等“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笃信好学”中的信,指的是“信仰”、“信念、”“信心”之意。“笃信好学”,意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勤奋学习。
自然
宽和
。“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发展个性,崇尚自然”是他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强调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来进行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强调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的方法。“宽和”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虽不是一个独立的名词,但“宽”与“和”分开来用,含义颇丰。“宽”在古代哲学中是“仁”的内容之一,有宽弘、宽厚之意。“宽和”作为校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包含有对人与物的爱、包容、理解,展示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厚、博大、充实;同时包含有对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解与追求,又展示出“和”的根基:一定要承认万物的多样性、个别性,这是“宽和”思想中所能发挥出的最有现代感的要素。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以简洁的词语、精练的文字、朴实的词义诠释了中南民族大学创立以来逐步形成的办学理念和积淀的人文精神。
中南民族大学校徽
中南民族大学校徽
整体呈绿色,寓意着生机和活力,表现出学校师生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面向未来的自信和勇气;校徽正中间的图形是汉语“民族”拼音首字母“MZ”的变形,既像一棵大树,象征着学校学生茁壮成长,立志成才;又似两个人手挨手时的场景,代表学校作为“民族”类高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的办学使命。校徽上方是学校的中文校名,下面有英文名环绕,中下方写有学校的建校年份“1951”。
●校歌
歌词:
双塔高,百花艳,我的校园南湖边。杨柳依依,碧水涟涟,这里有我各族青年。呵……手牵手,肩并肩,我的志向永不变。朝阳正红,豪情无限,民族大业担在肩。学海击水三千里,书山凿石一片天。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放飞理想,拥抱明天。学海击水三千里,书山凿石一片天。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放飞理想,拥抱明天。拥抱明天。
根据2016年5月学校团委官网显示,中南民族大学举办有“毕业杯”篮球比赛、民歌合唱节、运动会、新生杯篮球赛、民族风情文化展等学生活动。2013年5月,学校笛箫协会第六届专场音乐会在大礼堂举行,该场音乐会共分六大曲目;2014年11月,学校2014级英语演讲比赛(决赛)举行;2015年5月,学校“灵动”民族舞蹈大赛在大礼堂举行,该次大赛对赛制进行了创新,增加了即兴舞蹈环节,提升了比赛的难度;2016年4月,学校首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体验营活动在南湖操场开展,活动设有抢花炮、木球运动、陀螺、高脚竞速、踢毽球、板鞋竞速、风筝比赛、飞镖比赛共八项民族特色趣味项目。
中南民族大学
领导概况
中南民族大学学校领导概览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
党委副书记
|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
|
参考来源:
|
|
中国内地华语流行乐男歌手、作词人、作曲人、
音乐制作人
|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作家书画院院长。
|
杨荣瑾
|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生活频道总监。
|
|
资深记者、学者,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新华社主任编辑、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
|
《楚天都市报》主任记者、机动记者部主任。
|
|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兼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俗学会常任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副主席。
|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科院创新人员),湖北省水体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副主任。
|
中南民族大学党政界知名校友
姓名
|
职务/成就
|
|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
禤德科
|
北海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
雷祥雄
|
浙江省对台事务办公室人秘处处长,轮岗到交流处任处长。
|
石佳能
|
中共怀化市委民族委员会副主任。
|
|
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
龙保荣
|
凤凰县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兼任湖南省苗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苗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凤凰县苗学学会会长。
|
潘文兰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州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
|
麻绍玉
|
国土厅及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厅党组成员。
|
|
黔东南州文主席、党组书记、调研员。
|
|
湖南省文化厅办公室副主任兼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
|
马徽江
|
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处处长。
|
|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