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个回答
文 | HCT
看许鞍华的电影,开始总觉得平平无奇,过后却让人回味无穷。
因为她讲的就是我们周围的生活,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觉得这样的场景好像似曾相识。《桃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影片根据香港电影监制李恩霖家中仆人桃姐的真实故事改编。电影开头,几行简单的白字介绍了桃姐的一生。
桃姐原籍台山,因家中贫穷,出生不久之后就被收养。但养父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杀,养母后来因为无力照料她,她便在辗转之中成为了香港梁家的家佣。
从十三岁开始,她先后照顾过梁家四代,共计六十多年。
寥寥几语,概括了桃姐之于梁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存在。

故事以主人公罗杰的视角展开,罗杰是桃姐在梁家照顾的第三代主人。在罗杰的自述中我们知道,除了他二十岁多岁到三十岁在美国读书的这段时间,桃姐和他都一直生活在一起。
早年时候,罗杰的父母和妹妹都移民美国,因此香港家中只剩下了罗杰和桃姐,两人间的情谊十分亲厚。
桃姐之于梁家之于罗杰,最深刻的回忆之一莫过于那一道道可能很普通却用心烹制的家常菜肴,这来源于桃姐对每一种食材的用心和挑剔。
熙攘的菜市场里,桃姐拿着篮子在人头攒涌的档口前挑选着心仪的食材。最后她来到了一家蔬菜档口,不满于桃姐平日里对食材的挑挑拣拣,档口伙计们故意降低冷藏室的温度,让在里面挑选蒜头的桃姐阵阵发冷,而他们却在外面窃窃私笑,生活的市井气息油然而生。
桃姐将这些用心筛选的食材制作成菜肴,只为送别那即将远行出差的雇主罗杰。
清蒸大闸蟹、葱香黄花鱼、一碟青菜、一碗高汤、一碗白米饭,罗杰坐在餐桌上悠然自得地享受这一顿的美味。而桃姐依旧忙碌,在她的小厨房里,照顾着宠物猫的吃食。

餐后一碗清茶、一碟切好的水果,是桃姐为罗杰搭配的饭后标配。这时桃姐才在厨房门口捧着饭跟罗杰搭话。
还没出发,罗杰就点好了下次回来想吃的牛舌。但因为罗杰心脏做过搭桥手术,桃姐不希望罗杰吃这些。
罗杰的职业是电影监制,这次他在北京联合两位导演徐克和洪金宝演戏,坑得投资人于冬追加了投资。随后三人相约小饭馆相互调侃,被桃姐养得嘴刁的罗杰这不吃那不吃。
香港家中,嘴硬心软的桃姐还是为即将归家的罗杰,精心准备他想吃的卤牛舌。葱、姜、蒜以及各种细致的香料陆续被桃姐放入锅中,一块硕大的牛舌随即被放入锅中熬煮。
但是桃姐再也没有机会看到罗杰当面吃上它。
出差回家之后,罗杰发现桃姐中风昏倒在地。
送她去医院后,罗杰回家慢慢收拾。没有桃姐在家,罗杰连用洗衣机都只能看说明书。这时的罗杰或许就是我们平常时说的生活上的白痴。

但与之相反的,是他杰出的工作能力,三言两语就解决了项目的资金困扰。
罗杰打扮很朴素,没有一点精英人士的样子,以至于从客户的办公室出来之后,被工作人员当成了修空调的维修工。
罗杰见完客户后去医院探望桃姐,桃姐身着病人服坐在床上一脸憔悴。中风后她手脚不便,连吃饭都是问题,不愿吃得满床脏兮兮的她只想支开罗杰,而此时的罗杰已经为她以后的日子做好了打算。
桃姐想的却是从梁家辞职,搬去老人院。
见桃姐态度坚定,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桃姐的罗杰也只能尊重桃姐意愿。

因缘际会之下,罗杰找的老人院的老板正好是从前的好友,桃姐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所谓的好床位,一间狭窄的单人间。
刚到老人院的桃姐十分不习惯,简陋的环境,粗糙的吃食,如孩童般打闹又不讲卫生的老人令桃姐十分不适。
虽然她从前是佣人,但住所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有一手好厨艺,主人也非常尊重她,过的都是体面而简单的生活。
然而在老人院,她见到都是老年人没有尊严的生活,有些人生活不能自理,有些人没有家人关心,有些人甚至没有了家。
幸运的是桃姐还有罗杰,罗杰会在工作之余去老人院探望桃姐,甚至默认自己是桃姐的干儿子。面对院友的羡慕桃姐没有出声,但是上扬的嘴角却说明了她的高兴。
在老人院住久了,桃姐慢慢认识了院里的一些朋友,乐观开朗的坚叔,无奈被妈妈送来老人院洗肾的梅姑,还有重男轻女被女儿抱怨的金姨……人生百态,各家有各家的难。
桃姐在罗杰的用心陪伴之下,无儿无女的她却是过得最舒心的一个。两人宛若母子慢慢地走在街边,在茶餐厅里吐槽酱油不如自家的好吃,说着笑着,原本拘谨的桃姐渐渐习惯了罗杰的陪伴。
闲暇之余,罗杰除了陪伴桃姐也会约上三五好友到家里聚会。好友打开冰箱发现了冰箱里桃姐精心熬制的牛舌,大家都非常惊喜。
作为罗杰的从小玩到大的同学,以前经常过来蹭饭的他们,熟知桃姐高超的厨艺。等不及结束手头的牌局,他们就跑到厨房把牛舌加热。重新加热的牛舌看起来美味极了,四位好友都摩拳擦掌,忍不住拿起刀叉大快朵颐,吃饱喝足的他们打了电话给桃姐。此时正在搓麻将的桃姐听到了他们热情的声音,笑得见牙不见眼。
但罗杰却像怀有心事,不知是不是在想他们都长大了桃姐也老了,像现在这样的欢乐的时光还能有几回。
日子慢慢过,桃姐坚持锻炼康复,腿脚似乎也恢复了往常了模样。
最大的变化是她慢慢习惯了罗杰定时的陪伴,两人达成了一种温情的默契。
罗杰带桃姐回了趟家,他帮桃姐整理家里那些看似无用的老旧物品时,才发现桃姐珍藏的都是蕴含着过去宝贵回忆的小物件。
第一次发的五块工资、一块力士香皂、一件小背带……点点滴滴,都是桃姐不忍割舍的旧时光,也是她对罗杰以及梁家的无言情谊。
看着桃姐的模样,罗杰心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桃姐虽然跟他毫无血缘关系,但在相处的漫漫岁月长河中成为了他亲人般的存在,甚至有些情感是真的家人也不能企及的。
因为担心罗杰的生活起居,桃姐亲自面试应聘的保姆:“你知道煮饭要用什么锅煲饭才香吗?你知道在什么市场才可以买到新鲜的红衫鱼吗?”
在桃姐看来,这些都是服务罗杰最基本的要求,但在面试的保姆们看来这个主顾家实在太难侍候。
结果可想而知,桃姐没有找到一个相互都能满意的保姆。相处越多,桃姐和罗杰的相处越来越舒服,言谈举止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两个人都念旧,身上的衣服都很朴素;两个人都非常挑剔,无论是对吃食,还是对婚姻,没有合适的人,宁愿单身也不愿将就。

桃姐虽为佣人,但无形之中,她那一套自成一派的处世哲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罗杰。
在梁家工作几十年,桃姐的兢兢业业受到了梁家全家上下的尊重。罗杰的妈妈偶尔从美国回来都会去探望桃姐。
从罗杰和妈妈的相处中可以看出,他和桃姐的相处远比和妈妈相处自在舒服。在桃姐面前他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妈妈的出现,带出了送桃姐房子这件事。桃姐对梁家的付出大家都有目共睹,梁家不会也不愿意亏了真心付出的桃姐。
新年到了,老人院越来越空,大家都被家人接回去过年,甚至重男轻女的金姨都被别扭的女儿接了回去。
看着大家一个个离开,桃姐的心情很复杂。在美国的罗杰一家热热闹闹,与桃姐的孤单落寞形成了鲜明对比。

罗杰打了电话问候桃姐,桃姐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简单问候几句就挂断了电话,隔绝了电话那头的烟火气。
罗杰监制的电影今天要首映了,有心的他特意到老人院接桃姐去参加,桃姐也打扮得特别漂亮。首映典礼群星荟萃,让桃姐看花了眼,但她一点都不担心,因为罗杰把她照顾得非常好。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金姨走了,梅姑转院了,桃姐心里非常难受。她心里知道这些事情终究要发生,但真正面临的时候总是难以接受。
桃姐也终将走到她人生的最后的一个阶段。
因为胆囊发作,桃姐再次入院治疗。幸运的是,她熬过了这一关。但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她的身体每况愈下。
不过她的心愿达成了,她看到了梁家第五代的诞生,并参加了抓周仪式。
因为桃姐的身体越来越差,罗杰工作之余花更多时间在陪伴桃姐身边,为她处理好答应送她的那套房子,带她亲自去看看属于她自己的那一方空间,陪伴她过中秋节,与老人院的家人们一起度过这团圆的节日。
最后,在桃姐神志不清的日子里,还坚持用轮椅推着她上街散步——这是罗杰心甘情愿地付出。

桃姐的大限终究还是到了,因为肺气肿和两次中风的缘故,桃姐的各项身体机能已经退化严重,时日已经不多。
可这次罗杰因为工作的缘故没有办法陪伴在桃姐身边。临出发前,他看了桃姐最后一面,为她理顺眉前的白发,为她穿好脚上的袜子,这是他对桃姐永久的告别。
桃姐走了,罗杰为她举办了一个悼念会,很多人自发的来参加,怀念那个平凡善良的桃姐。
罗杰还是照旧那样为了工作飞来飞去。
回香港时,仍旧回到那个曾经有桃姐的家。只是每当走到楼下时,再也不会有一个人亮着灯等他回家。
看完整部电影一种莫名的哀伤悄然蔓延。就像电影里面说的“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这或许就是生活的真谛。
许鞍华的电影独具个人特色,用小人物的生活故事表达她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和人文关怀。
她用纪录片的手法安静地记录下柴米油盐、人生百态,《桃姐》亦是如此,因为生活本身如此。
纵观桃姐的一生,原本应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她没有家人,无儿无女,但电影却表达的恰恰相反,桃姐敬业爱岗、坚守本分、为人真诚,不结婚是因为不将就,就算中风之后也不愿麻烦主人家。
她以真心换真心,赢得主人家的衷心尊重和爱护。虽无儿女,却有一位孝顺的干儿子。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桃姐》还映射了许鞍华对香港社会现实的思考:严重的老龄化,紧张的住房资源,萎靡的电影业,以及弄虚作假的爱心义举等,这又是生活里令人糟心的另一面。
许鞍华不喜欢煽情,很多东西点到为止,却让人回味无穷,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电影英文名A simple life的含义。

一切都很简单。许鞍华只是生活的记录者和传达者,回归电影本身。
桃姐虽不是罗杰的母亲,但却让人看完电影有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间悲剧。
桃姐可能就像很多人的母亲一样,可能没什么文化,但她会做一桌美味菜肴;可能讲不出很多大道理,但她永远觉得你最棒;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处事待人,但无形中她的行为模式已经影响了你。
桃姐也可能是你某个朋友、某个邻居,她是一个意象的存在。
如果你的生活中也有桃姐这样的人,请善待她,别留遗憾。
-END-
更多干货影评:

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说捏,天王近期的作品确实都太渣了,也根本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片子(像解救吾先生之类戏份少的不算)
真心盼着天王能再接几部好片子的主演,让俺们在感受一下天王的魅力。
在这段等待的时间捏,我们就先回味一下华仔主演的距离现在还不算太远优秀电影吧。
比如说这部—— 《桃姐》

这个12年初在国内上映的片子,一经上映就广受好评。
到了今天,豆瓣已经有超过十八万人参与了评价,获得了8.2的不俗分数,这一成绩甩下了81%的剧情片。

片子本身走的是温情和平淡的方向,由华仔这样人人熟知的大腕来演。
稍有不慎,很容易让观众们出戏。
但华仔却拿捏得很到位,没有夸张和生硬的表演,相反在整个故事当中表现的自然、放松,简简单单很到位。

就是这样的华仔,在这部片子当中也不免被别人抢去了风头。
主要是因为这个人演的太好实在是太抢镜,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香港跨界实力派叶德娴。
话说,歌手出身的她早早被人熟识,后来因为在刘天王主演的《法外情》中表现突出,演技得到认可。
这部片子也是她和华仔的第N次搭档了。

叶德娴本人也是依靠这部《桃姐》的出色演出,一举拿下了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女演员奖。
不装逼的说法呢,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威尼斯影后。
片子当中她饰演便是桃姐。
这部片子是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
桃姐本来叫做钟春桃,原籍台山,因为家里太穷,出生不久就被人收养。
后来养父又被人杀害,辗转之下被安排到梁家(天王饰演角色的祖上)做用人。
她从十三岁起,先后照顾了梁家四代人一共有60多年。
这便是片子的背景~

《桃姐》将镜头对准了香港的养老院,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对主仆之间那种不是亲情又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
全片都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表现的也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细节,大体故事很简单。
本来桃姐一直和罗杰(刘德华饰)住在一起,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但因为屡次中风的缘故,桃姐行动艰难。
因为身为制片的罗杰业务繁忙,其他的家人又在国外,桃姐被送到了养老院。
此后,罗杰开始恩情反哺,尽所能的陪伴照顾桃姐直到她生命的最后。
片子的叙事真实,总是能从细节打动观众。
比如在片子开始不久,桃姐准备了很有品味的饭菜,罗杰一声不吭的坐下直接开吃。
在到吃完后两人毫无顾忌的对话“我已经很久没吃过牛舌了”“那就不要吃了嘛”
然观众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两人的关系像是母子而不是主仆。

另外,桃姐自知身体不行,不能够再照顾罗杰,而罗杰呢又迟迟没找老婆。
她就像操心自己儿子一样给他着急,偏要找个女佣。
见面提问说话都快达到了变态的水平:
“你知道哪里能买到新鲜的红山鱼吗?我老板只吃获得海鱼”
“小姐,做饭一定要用瓦锅,煮出来的饭最香”
气走了一个又一个,养老院的女主人都忍不住说她“您这是挑儿媳妇呐?”

虽然故事要靠演员演绎,但是故事的整体安排还是要依靠导演。
《桃姐》能够有这样优胜的品质,也离不开导演功劳。
导演许鞍华,算得上是记录常人琐事的一等一高手,平淡无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她的视角下一样可以让人印象深刻。
在片子当中还能游刃有余的穿插一些实际的社会现象。
比如作为制片人的刘德华、还有来客串徐克和洪金宝三人一起演戏骗资方老板的钱。
以及电视台带着礼品到老人院去演出慰问,演员镜头之后立刻变脸,礼品录完节目之后马上收回。
而且一波又一波的慰问团扰得老人们根本不得休息。
这样的社会现象虽然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却没有去借助影片做出评价。
把评价的权利六个观众,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最为高明的。
对了,说半天可能有的盆友还不知道许鞍华长什么样呢。
就是她,下面影片截图当中那个一脸漫不经心,戴个眼镜神态外表全都酷似韩红的女胖纸~

也正是这个女胖纸,在同一时代导演们纷纷转型商业片的大环境下。
她依然执拗着走自己的路。
她没有结婚,无子无女,当年已经六十四岁的她,获奖无数,但却连一栋房子都买不起。
只能和自己的妈妈租住在香港的一个角落,或许这也正是她能够拍出《桃姐》的原因。
这样的导演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了“濒危物种”,我并不能做什么,但我能够保证的是,这样的片子,出一部我会去电影院看一部。

本文首发于腹黑电影(公众号:fh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