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国哲学之重点以及先秦诸子之起源问题)

前面我们谈了两个问题

其一、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路径是不一样,中国哲学重生命,而西方哲学重自然

其二、我们区分了外延真理和内容真理,目的是要说明,非科学、数学知识,也是真理

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西方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总是试图以知识的形式把握,也就是苏格拉底开创的,定义优先原则,先去问个定义。

但是中国人则不是这样,恰恰中国还要反对这种东西。

知识的态度是一种概念的思考模式,而中国则是实践的模式。

比如说,如果让苏格拉底说美德,他首先会问,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

但是如果让孔子来说美德,他会说,某个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勇敢。然后转过头,他又说,另一个实践活动也是勇敢。你要把握勇敢,不是试图去下一个定义,而是试图把握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得体地完成这个勇敢。

并且孔子所说的开端,来自于那个情感。

那么,如果我们要讲中国哲学,我们首先要讲的是就是诸子的产生。

一般来说,孔子之前还有周公。但是孔子与周公是有区别的,孔子是对于周公有了个反省,才出现了一个观念,建立起一个原则。

中国第一本中国哲学书,是胡适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是从老子作为第一个哲学家开始写(注:在中国哲学史上,胡适这个做法是石破天惊。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只有经学,经学是不能从老子开始写,而是必须从尧舜禹这些儒家圣王开始写的)

但是牟宗三认为,胡适这个做法是错的,为什么呢?就是老子的思想也不是凭空出现,他也是对于周朝礼义法度的反思才出现,胡适这么搞,就是没有头。

诸子怎么出现?《汉书艺文志》有个记载,就是诸子的出现是周朝原来不同的职能官员出现的。比如说,老子出自于史官。但是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机械的对应,这种说法到如今就没有多少人信了。胡适就对此出现了质疑,就是诸子百家,难不成周朝官员之中都有对应的职能?

牟宗三认为,诸子来自于对于周朝礼义法度的反思。

也就是从不同层次上切入对于周朝的反思,因为毕竟从西周到东周,原来的礼义法度已经丧失了统治功能了。

在他看来,诸子首先出现的是儒家、然后是墨家、然是道家、然后是法家

这个分法,未见准被人信服,因为按照时间来说,应该是老子、然后孔子、然后是墨子、然后是西河学派,演化出李悝,李悝演化出商鞅等等。但是如果把管仲、子产这些人放进去就比较复杂了。

在这里,首先要知道周公制礼作乐的基本原则,四个字,即亲亲尊尊。

亲亲,即亲近与自己血缘最近的人,也就是从自己出发,是兄弟姐妹、父母等等。然后是尊尊,尊尊是血缘泛化的政治秩序,尊尊下面有两系,分别是公侯伯子男、王、诸侯、卿、大夫、士。

这个等级秩序,不是无来由,出自于儒家天然血缘观念,这种血缘带有一种温情脉脉的关系,在牟宗三看来,他是本于人情的。

但是这个体制到了东周就不行了。代表事件就是所谓申候(周平王的外公)联合犬戎,这在周礼,不仅仅是犯上作乱,而且是子对父的僭越。这就是属于得位不正,才引起了春秋诸侯王开始不服这个体制了。

孔子对周礼,他认为周礼有毛病,是因为周礼沦为形式,没有一个灵魂,那么这个灵魂是个啥呢?就是孔子谈论的仁。所以,克己复礼曰仁。仁是体,克己复礼是用。

然后是墨家,墨家是以功利态度看待周礼,他认为周礼那套等级秩序,花里胡哨的不实用,所以他提倡非乐,节葬等等。所以他是反对这种等级秩序。

然后是道家,道家是以自由,逍遥作为原则,他认为周礼这套秩序沦为形式,束缚了自由

接着是法家,法家认为,周礼已经不适应社会运动了,所以应该进行转型,要从所谓封建制转型到君主专制的社会。要从井田制转化为土地控制在皇帝手里。

当然,法家可以区分为春秋的法家,主要以管仲、子产为代表,而战国法家是商鞅、申不害、韩非子、李斯等人。在这里管仲,子产说是法家,只不过他们是部分地运用了一点法度,实际上并没有彻底的法家的意识形态的观念。

但是法家一旦形成意识形态(开始于商鞅后学的《商君书》、韩非子的《韩非子》)就不好了。

发布于 2021-05-09 22:11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