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简介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圈的交集区,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地理学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地球表层系统不断变化的特征和组织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以地理要素为主线的研究和以区域为框架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地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具有坚实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

我校地理学科始建于 1984 年, 2006 年获得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2016 年获批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2018 年地理学学科被评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 2020 年地理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多年来,本学科以地理学基础理论及应用为研究对象,在与“东北振兴”紧密相关的东北黑土保护与开发研究领域,对土壤生态与新型肥料、生态环境调控与建设、黑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人地关系协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创新和应用价值的成果。

本学科现有教师 51 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 19 人,博导 6 人,硕导 21 人,具有博士学位 39 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各 1 ,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近年来,承担各类项目 86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4 项,省部级项目 45 项,科研总经费 1862 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 30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8 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 15 部;获省科技进步奖 4 项,省教学成果奖 1 项。现 有地理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吉林省高校新型肥料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生态环境遥感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生态农业研究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吉林省资源环境遥感与生态调控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二、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地理学专门人才 熟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胜任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分析工作;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值分析等技能;熟悉科学研究从数据采集到定量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具有符合规范地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使用一门专业外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工作,就业面宽广,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具体要求如下: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能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 掌握系统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基础,良好的部门和区域地理基础;具有良好的地理数量分析能力,地图表达技能,以及野外调查技能;

3. 具有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具体的地理学实际问题;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所用数据、研究结果、结论和问题讨论;具备野外调查或调研所需要的组织、联络和沟通等社交能力;

4.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信息获取能力;

5. 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科方向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现已形成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并在土壤地理学、旅游地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 3 个学科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

四、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 3 年,最长修业年限为 5 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 37 学分。其中课程学分 33 学分,其它必修环节 4 学分。

五、培养方式

1. 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共同培养相结合。在导师直接负责和全过程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组的集体指导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2. 课程学习环节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互联网 + ”课堂新教学模式改革,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情景教学、实地教学及虚拟现实教学等方法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考核方式实行过程化管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以“三全育人”为核心,以文风和学风建设为重心,将其作为研究生思政工作切入点,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4. 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支持学生大力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授课,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附件: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