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于2009年获得捐赠,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竹简,共有3346枚,包含17种抄写于西汉中期的古书。这些古书或是亡佚已久,或是独具特色,可谓
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后发现的又一重大文化宝藏
。它们保存了汉代贵族阅读典籍的原始面貌,对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因此,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整理和出版也备受学界的关注和期待。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这批竹书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组织专家整理和研究,按照《汉书·艺文志》对古书的分类顺序编为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推出。其中,第二卷
收录了目前发现的简帛古本中最为完整的《老子》
,已于2012年12月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学界关注及一致好评。此次集中面世的是第一、三、五卷,包括10种古书,价值极高,亮点颇多。
第一卷:迄今发现存字最多的《苍颉篇》
第一卷为《苍颉篇》,也称《仓颉篇》,是一部失传已久而深受学界重视的重要字书。
第一卷《苍颉篇》复原图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七章,车府令赵高作《爰歴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均以秦小篆书写,作为统一文字的依据。西汉时期在民间教书的“闾里书师”将此三篇字书合一,断六十字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仍称《苍颉篇》。此书汉代以后不再流行,宋以后即已失传。
20世纪初以来,我国先后于甘肃几处汉代遗址出土的简牍中发现了《苍颉篇》残文,但存字很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汉简《苍颉篇》,也仅存500余字。北大汉简《苍颉篇》经缀合后,有完整竹简63枚,残简18枚,每枚简写满为20字,现存1300余字,是迄今所见《苍颉篇》中存字最多的。
此本书写年代约在汉武帝时期,字形略呈方形,笔道浑厚,字体具隶书笔意而又保留有小篆字形结构。与之前发现的诸简本相同,此本也是四字一句,每两句一押韵。特别重要的是,此前诸简本《苍颉篇》由于残甚,其如何分章,每章字数是多少,各章有无题目等均不能确知,而北大简本则有保存完整的章,每章末皆标明字数,其少者“百四”(即一百零四),多者达到“百五十二”。不仅如此,从北大简本还可知,此书同一韵部可以有若干章,同韵部各章是相连编缀的,并且各章均有题目,用每章前两个字作标题,分别书写于各章开头的两枚简上端,与已发现的秦简中文章标题的写法相同。由此看来,北大简本《苍颉篇》较多地保存了秦代的文本格式,不是西汉时“闾里书师”的改编本,与《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皇家藏本属于同一系统。
由于北大汉简《苍颉篇》保存文字较多,且结构相对完整,从中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到这部字书的句式与文字排列方法,体会它对后世各种字书编撰的深刻影响。此书中的字词有相当一部分取自《诗经》与先秦子书等典籍,也证明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下令禁读《诗》、《书》以前,秦人读书所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这部字书因独特的编撰方式与字汇形式百科全书的性质,在秦汉时代不单可供学童使用,也为社会上层与知识阶层所重视。北大简本《苍颉篇》的发现,使这一失传八九百年的著名字书之面貌初步得以明朗,对于中国文化史、教育史、文字学、音韵学与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无疑都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