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是“千古功臣”还是“花花公子”?

张学良是“千古功臣”还是“花花公子”?

近年来,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文章抨击张学良,观点大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及热河迅速沦陷,使三千万父老尽入敌手。

第二,张学良风流成性,又是个“瘾君子”,敌我不分,领兵无方,错杀“杨、常”,实属不堪委以重任。


对于这些观点我先不做评论,我和大家先谈谈我以前了解的张学良。在我小的时候,张学良被教科书塑造成为风度翩翩的“百年少帅”。“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更是其一生的闪光点,事变后他陪同蒋介石回南京也被人们塑造成了如同荆轲般“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行为。那时候“不抵抗将军”的头衔还不在他的头上,书上的口径都一致认为是南京中央政府寄希望于国联调停,所以下令东北军不予抵抗。


可从去年开始,情况有了变化。先是众多史料被翻出,证明当年南京政府屡次下令东北军全力抵抗日军,是张少帅自己认为中日国力悬殊太大,从而放弃了抵抗。其次是张学良当年“富二代”任性风流的私生活屡屡被爆出,如《揭秘张学良与11个情妇的情爱史》等等文章。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装备

张学良一下子从当初的“民族英雄”跌落为祸国殃民的“花花公子”。


那么真实的张学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恐怕现在很多人都会糊涂了。但我认为这其实一点都不冲突,对于张学良评价的两极分化,大多是由于发言者的立场决定的,至于张本人的品性如何,其实根本只是个幌子,反对者自然要说他“风流成性”,在支持者口中“风流成性”自然也就变成了“风流倜傥”。当年的领袖人物又有多少不“风流”呢?国父孙中山算是个正派人吧,不也在日本有个“大月薰”么,郭沫若位居中科院院长,是建国后大陆文化界的旗帜,可情感生活更是不堪入目。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历史人物也是人,我们观察历史,首当其冲要看他对历史所起的客观作用,至于个人道德品行问题则是另一回事。难道好人做的事就都是好事,坏人做的事就都是坏事?纵观历史,不尽其然呐。


如论品行,张学良自然不算上品;如论能力,他更多是吃父亲张作霖的老本。但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起的独特作用毋庸置疑的。人们可以调侃张少帅“富二代”的糜烂生活,更可以不齿其大敌当前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但是大家恐怕没有想过,如果没有张学良在那些关键历史时刻所起的作用,中国的未来会怎样?人可以骂,但是不能借机否定“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的积极意味,这应该是一条底线。


起码有一点是明确的,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陕北根据地的形势将更加严峻,之前派出河西走廊向新疆探路的西路军已经全军覆灭,根据地自身也是缺医少药,大部分部队还没有从长征的艰难跋涉中休整过来。倘若此时国民党全力围剿,后果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张学良晚年照


对于这一点,历史学家刘大年老先生的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他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GC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编辑于 2017-12-03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