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些原因导致西周时期史料记载不多,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料突然丰富起来?

似乎在春秋战国那一段时期,可参考的史料突然呈现一个指数型增长(这个貌似和百家争鸣,各种思潮突然爆发有些类似),难道只是因为各诸侯国在那段时间都开始记载…
关注者
203
被浏览
106,582

27 个回答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先秦史料,都是经过汉朝(至多加一个魏晋)学者们的发掘整理后呈现给我们的。从今天的角度看,确实是越玄远的部分,史料越少。具体来说就是西周比东周少,殷商比西周少,至于更久远的,还是一个传说时代,掩埋在二里头和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中。。。。

是不是西周的人不善于或者不喜欢记史呢?看来应该不是,就以西周而言,史就已经是西周王廷上一个重要的官职。西周的历史,应该是曾经被完整地记录下来的。但是不应忽视的是,当时记录历史的材料来之不易(竹简和青铜器),难于保存(竹简在半干湿的镐京容易腐烂),材料的自然散佚情况本来就很严重。最重要的是,保存西周历史材料的镐京在西周与东周之交成为了动乱的一个中心,进入东周之后,镐京地区也一直不得安宁,这直接影响这些材料的保存。再加上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复制这些记录也是一件较难的事情,于是.这批材料就这样散佚了,只留下很小的一部分。

实际上,即使是春秋战国间列国的史书,保留下来的也很少。即以春秋而言,晋国原有《乘》,楚国有《梼杌》,而今安在哉?留下来的无非就是鲁国的史书《春秋》以及一本真假参杂斑驳异常的《国语》而已。春秋与西周对比,应该不能说史料爆发式增长。

至于战国时期,相比于前面的时期来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因着私学盛行,多了许多私人著述,但是这些著述是不能当成百分百真实的材料来看待的。举个例子,《战国策》里就很多纵横家的功绩便是有夸大的成分在的。《孟子》一书也有很多关于历史的想象(比如异常规整的井田制描述),这些都是不能直接作为史料使用的。。。。

周朝是我国开始有文献史料传下来的第一个历史朝代,包括西周和东周,以周平王迁都洛阳为界,在这以前为西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大家应该就比较熟悉了。但是西周近300年历史,流传到今天的史料记载却不多,除了《尚书》中有十多篇出自西周的书记外,《逸周书》中也有一些篇章属于西周,另外《诗经》中包含有很多西周时期的作品,《周易》的经文也主要成于西周时期,其他似乎就没啥了。而紧挨着的东周却不一样,各种历史典籍爆发式增长。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经过分析,我斗胆猜测,可能有如下原因。

首先,《左传》中有这么个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庶长子王子朝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日洛阳)并自立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至于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应当是相当珍贵的,甚至包括前朝(指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文件,或许还有各诸侯方国的奏章、报表等文书档案资料。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动荡不安,使得王子朝只能滞留召南。公元前505年,他被周敬王派人刺杀。 王子朝携带的这批典籍因此失踪 ,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悬案。如果属实,西周史料少的情况就能够解释通了。

其次,西周有一套记注和修史的史官制度,不过范围也比较窄,主要是记录统治者的“言”和“事”。因此,西周的文献,大部分都是由当时的史官记载的。此外,西周又是奴隶制的强盛时期,全国范围内能真正读书识字的可能也就只有贵族了,由于 读书人基数少,因此民间著书立说的可能性并不高 。而民间能留下《诗经》这样的典籍,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3000多年呐!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难免会有不少史料遗失。

再有,到春秋战国,史职发展,史官记载的方面更为广阔,出现了许多体裁不同名称不同的史籍。战国就更不得了了,毕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都鼓吹自己的学说,留下了不少专门著述。当然,战国之世,各国也都有各种史职的著作。除此之外,还有礼家(儒家中以礼为业的一派)、地理家、天文历算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的著作,甚至还有反映当时海外交通发展的作品。这样一来,很显然,史料就多起来了。

最后,春秋战国已经进入到封建社会,又是乱世,乱世最缺的就是人才,各个诸侯国都有人才需求,因此底层人民有机会通过努力读书,凭借真才实学走上人生巅峰。再加上诸子百家广泛收学生,传播他们的思想,给了人们读书的机会。所以,大家读书的热情高了,文盲率相对大幅度降低。书读的多,想法就多,一不小心就可能留下个千古名篇,然后就成了咱们后世研究他们的史料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