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的主角是曹操,開宗明義第一卷,是為魏書武帝紀。

《三國志》第十卷,將荀彧、荀攸、賈詡並列同一卷,其中以荀彧為首。

這個書寫順序有什麼關係嗎?關係非常重大,史書以魏武帝曹操為正統,依序書寫帝王、后妃、諸侯、諸曹夏侯氏,但扣除這些具政治意義的必要篇章,你可以看到的第一篇人物傳記,正是荀彧!

用白話文來說,曹操若是第一男主角,荀彧就是男二──荀攸、賈詡、郭嘉等人都只能排在他後面。

荀彧.jpg
《真三國無雙》荀彧
《三國志‧荀彧傳》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

荀彧,字文若,容貌偉美,出身潁川世家大族。彧,音同玉,有文采之意。荀彧二十九歲那年捨棄袁紹、追隨曹操,曹操三十七歲,兩人相遇在最美好的時刻,曹操一見荀彧就為他的美貌……不,為他的才德所傾倒,認定此人就是他成就霸業的謀聖張良。

其實,荀彧的角色既像張良、又像蕭何,在曹操創業的路上,荀彧始終是他背後最重要的力量。曹操領兗州牧,根基未穩時,張邈、呂布、郭貢三路軍閥來襲,幸得荀彧鎮守兗州鄄城,將傷害減輕到最低,壓住了響應叛亂的兗州諸城;而後攻打呂布、袁術、劉備,再規劃討伐袁紹大計,荀彧皆是居功厥偉。

曹操與荀彧的信任關係緊密,這齣連續劇前期劇情相當感人,尤其在官渡之戰時,面對強敵、兵糧不濟,堅強如曹操都有了退兵的打算,但荀彧寫信叫曹操堅持下去,他引用楚漢之爭的典故,當時項羽、劉邦誰都不肯先退,因為他們知道這一退就決定了命運。

「你最光榮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撐下去,就是現在啊!」雖然帶著浪漫的想像,但我確實是這樣看待他們的關係,只要有荀彧替自己照亮未來,曹操便無所畏懼;荀彧亦是如此,官渡大戰,面對佔盡優勢的袁紹,荀彧卻早已預言了曹軍的勝利,正如曹操始終相信他的智謀,他也完全相信曹操的力量。

不過,說起荀彧的結局,就得面對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荀彧其智謀與節操無庸置疑,但他的身分究竟是純粹的漢臣?還是曹魏的重臣?

這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得從荀彧之死開始說起,關於他的結局,相關記載中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三國志‧荀彧傳》曰: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董昭等人勸曹操進爵國公,荀彧上諫勸阻,曹操因此心不能平,荀彧自此心如刀割──

荀彧多年來身為尚書令,人稱荀令君,在朝廷居中持重,曹操後來卻請他至譙郡勞軍,更狠的是,竟不再讓他回來──曹操上表任荀彧為侍中及光祿大夫,並持節,參丞相軍事,看似位高權重,其實完全脫離了朝廷中心,最終荀彧憂疾致死,享年五十歲。

陳壽最後補了一筆:明年太祖遂為魏公。暗示荀彧的憂鬱與曹操有關。

第二種說法,將這個暗示寫得更為露骨,請見《後漢書》。

《後漢書》曰:十七年董昭等欲共進操爵國公,九錫備物,密以訪彧。彧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寑。操心不能平……遂以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至濡須,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時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燕樂。謚曰敬侯。明年,操遂稱魏公云。

前半部份文字與《三國志》幾乎一模一樣,但《後漢書》採信《魏氏春秋》所說的「空盒子事件」,記載寫道,曹操饋贈食物給荀彧,正在壽春養病的荀彧打開便當一看,心都涼了,盒中正如他和曹操之間的感情,空空如也,古時君主這種舉動便是暗示臣子自盡,於是荀彧飲藥而卒。漢獻帝聽聞此事也感到非常哀惜。

這個死法與《三國志》記載並不相同,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

這麼說有點主觀、有點掃興,但說書人看《後漢書》倒像是以《三國志》原文延伸而成的二次創作──

《後漢書》成書於南北朝,年代更晚、史料更難蒐集,卻寫出比《三國志》更微小的細節,不得不讓人懷疑。當然,這個「空盒子殺人事件」可能為真,可能為假,實屬未知,但我認為《後漢書》將鄭太、孔融、荀彧共列為一傳,立場相當明確,為了強化荀彧對漢朝的忠心、為了加深他為漢朝而死的貞烈,故寫下曹操忘了裝便當的故事。

一種史料,自有各種解讀,我的看法未必準確,正因為曹操與荀彧的內心皆是掙扎而複雜的,這部連續劇的結局才會如此哀傷。

最後一種說法,是《獻帝春秋》的記載。

原文甚長,說書人僅節錄說明,漢獻帝以衣帶詔企圖誅殺曹操,然而事跡敗露,主謀董承、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皆被殺害,當時董承之女董貴人懷有身孕,同遭處死,只有劉備施展家傳絕學凌波微步逃亡,目前為止都與《三國志》記錄相符,不過,後來劇情急轉直下──

漢獻帝正宮伏皇后痛恨曹操,寫信給父親伏完,希望能處置司空曹操,伏完沒骨氣不敢反抗,卻將這封書信遞給荀彧,希望荀彧能挽救漢室;荀彧既為漢臣、又為曹操謀主,左右為難,隱忍不發。

然而,伏完這傢伙到處拿信給別人看,曹操輾轉得知此事,這時候荀彧心中一驚,他想如果伏完抖出真相,他自己當初看過信卻未向曹操通報,實在難以交代,所以他必須想個巧妙的方法躲避此禍。

這個絕妙的方法就是:建議曹操將女兒嫁予獻帝。

我知道觀眾肯定滿頭問號,讓我們看看曹操的反應如何。

曹操:獻帝已有伏后,何況我的女兒怎麼可能配得上皇帝呢。

荀彧:伏后這女人不可取,她常常跟她爸說些有的沒的,廢掉她也沒關係。

曹操:我可從來沒聽過啊!這婊子常在背後說人壞話嗎?

荀彧:(佯驚)咦!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她偷偷罵過你啊!

曹操:(大怒)這可不是小事,我怎麼可能忘記,你根本沒說過!

荀彧:啊那恐怕是忘了!我一直想說,只是官渡大戰情勢緊急,當時不好說,怕增加您的憂慮啊!

曹操:放屁!那官渡事後你怎麼不說!

荀彧低頭無言以對,曹操自此以後便疏遠厭惡他……

卡卡卡!說書人很清楚,這齣芭樂劇兩大演員演技拙劣,大部分觀眾都看不下去,明眼人自然知道,這些對話一點也不像出自曹操跟荀彧之口,如荀彧這種絕頂聰明的人,怎麼可能用這麼爛的方法唬弄曹操。

不過故事還是得說完,後來荀彧死於壽春,當地有人告訴孫權說,曹操重提舊事,命令荀彧殺伏后,荀彧不從,只得自殺。這件事又傳到劉備耳中 (別懷疑劉備怎麼聽到的,看看他那雙大耳朵就知道了) ,劉玄德怒曰:「老賊不死,禍亂未已。」

這齣戲的演員真多,更意外的是,原來劉備才是最佳男主角,最後怒罵曹操那句話痛心疾首、正氣凜然,這一幕想必足以稱霸奧斯卡獎──

那麼應該如何看待《獻帝春秋》這段記載呢?

我的看法很簡單,這個故事就是由大耳朵粉絲團杜撰出來的宣傳短片,而且,由於小編或老編不給力,這篇贊助貼文沒有幾個讚,卻獲得滿滿的怒氣,荀彧的粉絲紛紛給予一星評價。

《三國志》注:臣松之案獻帝春秋云彧欲發伏后事而求使至鄴,而方誣太祖云「昔已嘗言」。言既無徵,回託以官渡之虞,俯仰之間,辭情頓屈,雖在庸人,猶不至此,何以玷累賢哲哉!

白話翻譯:胡說八道!庸人都不至於如此,我們聖賢荀彧根本不可能說出這種蠢話!

裴松之這話獲得了大量的五星好評。

至此,荀彧的三種結局解說完畢。或許有觀眾認為,既然第三個故事不可信,為什麼說書人還要費心講述這齣八點檔呢?莫非是騙茶水費不成?

不,我認為沒有所謂沒用的故事,只是看你如何解讀故事。在此還是得重複一次,我的看法未必正確,僅提供各位觀眾參考──

為什麼許多人相信「空盒子殺人事件」,卻不認同「大耳朵宣傳短片」呢?

因為第三則記載幾乎沒有見於其他史料,而且貶抑曹操的立場太過明顯。

這麼一想,「空盒子殺人事件」語出《後漢書》,其中九成內容都與《三國志》相符,關鍵的地方卻有不同,並且缺乏有力佐證,這會不會只是個更加完美的二次創作呢?

此處不得不觸碰這個爭議的話題了,荀彧究竟是不是所謂「漢臣」?

名義上,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有別於其他魏臣從屬,荀彧與曹操同為漢朝的臣子,說書人打從心底認同荀彧有漢臣之心、忠貞之節,但實際上如果認定他是純粹的漢臣,那或許不見得是一種稱讚──

若為漢臣,那麼當曹操一步一步鏟除異己、鞏固大權的時候,荀彧在哪裡?當然,並非只有如孔融之流,拼命與曹操作對,方為忠臣,然而以荀彧在朝廷中的影響力,應該能夠試圖制衡曹操,但他做了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荀彧不是不能對抗曹操,他是不想對抗曹操,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荀彧於191年投奔曹操,迎漢獻帝則是在196年的事情,文若固然心繫漢室,但他跟曹操的羈絆更是深厚啊!

這麼說倒不是為了浪漫,而是最合理的解釋,若說荀彧一心向曹,或說他純屬漢臣,都有矛盾之處,說書人以為,他的心一半給了曹操,一半給了漢室,這才是最悲傷的地方。

《三國志》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三國志》裴注: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旣違義,識亦疚焉。陳氏此評,蓋亦同乎世識。臣松之以為斯言之作,誠未得其遠大者也。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于時王道旣微,橫流已及,雄豪虎視,人懷異心,不有撥亂之資,仗順之略,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讚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是故經綸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動于嶮中,至于大亨,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及至霸業旣隆,翦漢迹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歟!

裴松之是荀彧的鐵粉,三國志將賈詡這個爭議人物與荀彧同列一傳,他非常不以為然,此處他也反駁「未能充其志」的說法,裴松之認為,文若並非助曹魏傾漢室、並非不知道曹操之心,只是為了安定天下,「霸業旣隆,然後亡身殉節」,是大聖大賢所為。

裴松之的說法將荀彧放在漢朝這一邊,接下來,我們看看另一邊的說法。

蘇軾文曰: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蘇軾與蘇轍各寫了一篇文章,所言接近,我認為這是相當具有力道的分析:荀彧輔佐曹操,跟他談論的都是治理天下之事,難道不知道曹操成王之心嗎?難道這是教曹操造反嗎?當然不是,以正道平定天下以後,改朝換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文若當然明白此節。蘇轍另一篇文章更指出,荀彧反對的不是曹操做魏公,而是太早做魏公: 惜乎曹公志於速得,不忍數年之頃,以致文若之死!

蘇軾與蘇轍都認為荀彧有輔佐曹操成就霸業之實,當然,並不能因此斷章取義將荀彧視為魏臣,以上引言,只是想強調文若內心的掙扎,他未必是純粹的「漢臣」。

如果認為我有過度解讀之嫌,那麼,我們再看看當代時人是怎麼看待荀彧的。

鍾繇說:「顏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又道:「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諮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

司馬懿嘗言:「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關於稱頌荀彧的智謀與品德之言,數不勝數,引之不盡,司馬宣王說得明白,他從未見過像荀令君這樣百年難遇的賢才;至於荀彧的好友兼同事鍾繇,他認為荀彧有聖賢顏子之風,而曹操遇上任何大事,總是第一個找荀彧,兩人有古師友之義──

站在最接近曹操的位子上,文若真的看不清楚曹操的心思嗎?

由於荀彧自帶聖光、品行高潔,我們總會將他的結局與死諫聯結在一起,但荀彧並不是死讀書的文人,他推薦有負俗之譏的郭嘉、戲志才,他站在曹操霸道之路的最前方,當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時,自是萬分掙扎,他可能做好了最壞的心理準備,但他同時懷抱著希望,若曹操想想利弊得失、想想這二十年來同甘共苦的回憶,當初兩人共同的理想就是匡漢室、平天下,難道就不能回到過去嗎?

然而,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

曹操的行為並不難理解,他已經老了,不能再等了,58歲那年稱魏公,61歲稱魏王,為了自己,為了曹氏與夏侯氏家族,為了那些賣命打拼的重臣,他做出了選擇;所以曹操與荀彧的矛盾是必然的,是無解的,是宿命性的悲劇。

最後,歷史真相已難以得知,但我還是相信《三國志》的記載,關鍵僅僅是七個字: 因輒留彧,以憂薨。

當曹操派遣荀彧至戰場前線,而且又找藉口讓他留在壽春,荀令君已不再是昔日那個尚書令了;縱使封官持節,但荀彧心中當然清楚,曹操也不想再見到他了,想當年兩人親密無間,為了復興漢朝一同奮鬥,如今形同陌路,荀彧為曹操奉獻一生,卻換來這個結果──令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即使沒有那個空盒子,我想荀彧也是會憂鬱而死的。

說書人以為,將荀彧留在譙郡已經是個明顯的「懲罰」,送空便當反而多此一舉了,以曹操的個性,恐怕不會留下這個明顯的話柄;而荀彧之子及其家族仍心向曹操,似乎也有點違背情理。

不過,我倒希望是真的。

世界上沒有比抱著虛幻的期待更痛苦的事了。與其每天睜開眼睛,身在淮南,心在許都,不如早點收到那個空盒子,徹底心碎,也勝過一片癡心絕對。

最後,讓我們引用最經典的一則記載,替這個故事畫上句點。

《彧別傳》彧自為尚書令,常以書陳事,臨薨,皆焚毀之,故奇策密謀不得盡聞也。

荀彧身為尚書令,自有許多機要文件,其中或許包含當曹操出征時徵詢他意見的大量書信,但荀彧死前一把火燒得乾淨,無論那些是情書、或是奇策密謀,現今都再也看不到了。

只留下史書中聖潔純白的一頁。

火光下的荀令君,依然這麼美──

荀彧2.jpg
《真三國無雙》遊戲畫面
荀彧1.jpg
《真三國無雙》遊戲畫面

我們忍不住又想起最初的畫面。

多希望時間可以停留在那瞬間。

你看見了嗎?官渡大捷,班師許都,兩人曾經對望的那一眼。

說有多美,就有多美。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FB 原文連結 看更多精彩回應!歡迎喜愛三國歷史的朋友來粉絲團一同交流!你的每一個讚、每一句留言都是支持創作莫大的力量~~

寫得真好. 我是荀彧鐵粉. 以曹操和荀彧的多年情誼, 曹操不會狠心殺荀彧的. 但是他的疏遠, 令荀彧灰心傷感, 最後憂鬱而死, 這很符合荀彧的性格. 多用腦和重情義的人, 就是容易鬱鬱而終, 就如納蘭容若一樣. 以荀彧和曹操的相知相交, 不可能不知道曹操想稱帝的野心, 他的心裏煩的應該跟這個無關; 反而是曹操已經變心不再是知己, 更令人傷心. 我跟蘇軾兄弟想的一樣, 荀彧並非反對曹操稱帝, 只是覺得時機仍未成熟而已. 曹操太心急了 (雖則我亦明白他多年征戰沙場, 都已經厭戰及不耐煩了). 可憐我荀彧死於曹操的負心, 一片痴心枉托於人.

Liked by 1 person

感謝認真的留言!其實我寫這樣一篇長篇文章,並不是要說誰對誰錯,站在曹操的角度想,其實可以理解他中年以後想稱公稱王的心情;但站在荀彧那邊,這和他們當初的藍圖不一樣,應該是真正安定天下後再來做這件事,所以才說他們的矛盾是必然的,歷史演變到這邊就注定兩人之間的情誼是一場悲劇。我相信兩人最初是真的有相近的理想,只是後來曹操也實在狠心,擺明了不念過去之情,荀彧對漢室、對曹操都失望,鬱鬱而終也是很合理的。